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無數次的風雨同舟才能相濡以沫。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洞燭幽微,發掘名人世界的人性之光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希望四月武漢櫻花爛漫時,它不再封城,像往年那樣,千千萬萬人在樹下看櫻花,櫻花在樹上看千千萬萬的人。”


曾經的美好願景,如今即將成為可期的現實。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近日,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從4月8日零時起,武漢將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


這也意味著歷經為期兩個多月的“封城”,被稱作“九省通衢”的武漢將重新恢復四通八達、煙火阜盛的狀態。


“原來國泰民安,就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


而馳援武漢已近兩個月的李蘭娟院士,也在3月31日結束了在武漢的工作,返回杭州。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李蘭娟院士返杭,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新浪微博


這無比漫長的兩個月,是從肅冬到春天的跨度,是生與死的淬鍊與考驗。


“目前來看,我們圓滿完成了任務。這次,我親自參加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這個經歷我終身難忘。”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白衣執甲,英雄凱旋。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中,她是敢挑重任的國士,更是一身肝膽的勇士。


有人這樣評價李蘭娟:“一個73歲的老人,為了與病毒賽跑,披肝瀝膽,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將14億國人擋在身後。”


但當李蘭娟率援鄂醫療隊從武漢返杭,她最令人動容的一個身份,不是萬眾擁戴的英雄,而是被翹首企盼的妻子。


4月的杭州,草長鶯飛,春雨瀟瀟。當李蘭娟走下飛機的舷梯,被歡迎的人群熱烈地簇擁時,早已等候多時的鄭樹森院士打著傘穿過人海,走到妻子面前,緊緊握住了妻子的手。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鄭樹森院士來迎接妻子凱旋


鄭樹森院士來機場接機,並未事先通知妻子:“要給她一個驚喜!”


兩個月的分別,不僅僅是對千里之外的親人的思念,更是對年逾古稀的妻子冒著生命危險,奮戰一線,日夜憂勞的擔心與掛念。


當武漢“解封”的消息傳來,尤其是得知妻子圓滿完成任務,即將回家時,70歲的鄭樹森院士開心得像個孩子。


當年顛沛流離的杜甫在聞聽官軍收河南河北時,老淚縱橫之餘寫道:“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此役不比昔日景,但劫後餘生的人們總是無法按捺悲欣交集的心情。


“一想到馬上就能見到她,感覺非常高興和激動。”一直佇立在雨中,等候妻子歸來的鄭樹森恢復了往日的談笑風生。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鄭樹森見到妻子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圖片來源錢江晚報


見到丈夫的那一刻,李蘭娟的臉上也綻放了久違的笑容。


面對此情此景,有人說,這對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2019年除夕夜,李蘭娟院士在奔赴武漢抗疫一線前夕,一向低調的她秀了一次恩愛。


她拍下丈夫在廚房做飯的忙碌背影,罕見地發在朋友圈。


“今天我輕鬆了,可以不燒年夜飯了,由鄭院士替代,手術刀改廚刀。”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鄭樹森院士,曾被稱作中國外科最好用的一把刀,在除夕那天,用他成功做過無數臺手術的巧手為即將出徵的妻子做了一頓最美味的年夜飯。


因為此前李蘭娟已經向國家鄭重提出,帶隊支援武漢,所以,那頓非同尋常的年夜飯,也是鄭樹森為妻子準備的踐行飯。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鄭樹森親自下廚為妻子去武漢抗疫踐行,圖片來源錢江晚報


一鼎一鑊,尋常煙火,但對於經常忙得分身乏術的他們來說,卻最為難得。


其實,這已是鄭樹森院士第三次送妻子上抗疫前線。


“非典”那年,時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的李蘭娟率先在全省拉響警報,由於判斷準確,行動迅速,措施得力,讓一場稍有疏忽或怠慢便可能導致大規模擴散的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為浙江省創造了“零嚴重後遺症”、無醫務人員感染、無二代感染的“非典奇蹟”。


17年後,當妻子再一次主動請纓出征武漢時,鄭樹森仍然支持了妻子的決定。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李蘭娟院士來武漢不分晝夜,忘我工作。圖片來源央視微博


同為醫生,他深知,對於傳染病學專家而言,妻子的戰場在一線。面對重大疫情的發生,她從來都是義無反顧,親涉險境。


相知相守的45載春秋裡,他們互相的理解與陪伴就是對彼此最長情的告白。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50多年前, 高中畢業後的李蘭娟成了鄉里的一名“赤腳醫生”。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她踏遍了家鄉紹興的山山水水,翻山越嶺,櫛風沐雨中,她認識了幾十種藥材,每一種草藥的功效她都銘記於心。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做“赤腳醫生”的李蘭娟,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零成本的草藥治好了很多村民的病,全村1300多名村民,沒有一個不認識她。


由於精湛的業務能力以及良好的口碑,1970年,她被舉薦進入浙江醫科大學學習。這所大學,成為李蘭娟夢想啟航的地方,也是她和鄭樹森相識相戀的地方。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李蘭娟進入浙江醫科大學學習,圖片來源:科普中國


出生在浙江龍游的鄭樹森,在兒時上學的路上,會經過一家中藥鋪,藥鋪的院落裡經常曬著一些藥材,他常常不由自主地在藥香的牽引下走進去。


在那間中藥鋪裡,一名老中醫一手給病人搭脈,一手用毛筆寫方子,在古樸醇香的中藥鋪裡,他目睹了仙風道骨的老中醫創造妙手回春的奇蹟,也見證了他救死扶傷的偉大。


成為一名醫生的夢想,悄然在鄭樹森的心中紮下了根。


父親支持兒子的鴻鵠之志,也教誨他:“要做有道德的醫生”。


進入到浙江醫科大學後,鄭樹森認識了蕙質蘭心的李蘭娟。


1975年5月1日,志同道合的兩人喜結連理。


因條件有限,婚禮儀式簡樸至極。新婚燕爾,該是濃情蜜意,但就在結婚當日,鄭樹森突然接到電話,得知父親的身體出現了嚴重問題,於是和李蘭娟星夜兼程回家探望病重的父親。由於當時沒有直達老家龍游的火車,他們就在金華火車站中轉過夜。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鄭樹森與李蘭娟


結婚40週年紀念日,這對院士夫妻邀請了親朋好友吃了一頓飯,回想起新婚第一夜,李蘭娟大笑著說:“你們可能想不到,我們的新婚第一夜是怎麼過的,我們把鋪蓋往地上一鋪,就這樣在火車站度過了新婚第一夜。”


“當時條件雖然艱苦,內心卻很甜蜜。”這記憶猶新的一幕,多年後,不是作為憶苦思甜的參照,而是伉儷情深的佐證。


婚後,兩人在各自的工作崗位只爭朝夕。


李蘭娟的學生曾用“醫學狂人”評價這對模範夫妻。


同在一家醫院,兩人每天八點準時到達醫院,深夜一兩點鐘回家,唯一的交流時間就是從家裡到醫院的兩點一線中。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工作中的李蘭娟圖片來源文匯報


在別人眼裡根本吃不消的工作節奏和強度,他們卻甘之如飴。


“早餐是我們倆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頓飯,很多話題都是圍繞‘有個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給他器官移植……’,或者是‘下午有個學術報告要發言,我中午飛北京’等展開。”


看似枯燥乏味的專業和日常對話,卻成為他們意趣盎然的交流話題。


李銀河曾說,在王小波去世之後,她整理遺物的時候發現了王小波寫給她的一封信,信裡說他之所以一下子就愛上了李銀河,是因為他覺得她對他有一種“山呼海嘯般的響應”。


這種“山呼海嘯般的響應”,該是來自心靈的投契和同頻共振


李蘭娟是中國著名傳染病專家,她曾帶領科研團隊,十年磨一劍,在1996年創立出一套獨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統,作為我國人工肝的開拓者,解決了我國肝炎治療高病死率的難題;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李蘭娟院士正在介紹“李氏人工肝”的工作原理。經濟日報記者李芃達攝


而鄭樹森也是我國多器官移植領域的領軍性人物,他將先進的技術輻射全國二十餘個省市,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器官移植事業的長足發展。


所以,遇到即使採用人工肝技術仍然無法得到有效救治的重度肝衰竭患者,李蘭娟會把病人轉給鄭樹森,請他考慮肝移植;


而鄭樹森在收治一些肝病患者時,也會根據病情推薦他們先去嘗試人工肝治療,“肝移植畢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醫者仁心,夫妻倆皆從病人實際出發,竭力甄選出最優治療方案,因此,他們的轉診常常讓病人覺得幸運之至:因為“一下子有兩位院士給自己看病”,而有的放矢、合理可靠的治療手段,也使得很多患者得以奇蹟般地治癒。


演員陳道明曾說過:“共修是夫妻關係的最高境界。夫妻結緣的最大意義不是吃飯穿衣、生兒育女,而是彼此滋養、彼此成就,提升生命的層次。”


鄭樹森在香港讀博的時候,正趕上父親再一次深染惡疾,李蘭娟怕丈夫牽掛和擔心,瞞著他,偷偷跑回老家,親自為公公診治病情,悉心照顧一週後,直到公公徹底康愈,李蘭娟才放心離開。


而李蘭娟的母親在90高齡時兩次骨折,則是鄭樹森親自拍板實施的手術。


深恩於他,亦是厚饋自己。他們從涓滴成海的綿綿愛意中,汲取生命馨若甜醴的芬芳。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鄭樹森當選法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圖片來源浙江在線


苦,是可以被稀釋的,如果愛,足夠甘美。


忽而想起那句話,“有些人只是走在一起,不是在一起。”


“在一起”的意義,該是彼此獨立,又永遠相依的命運共同體,沒有貌合神離的隔閡,沒有搭夥過日子的將就,更沒有今生到此萬事休的喟嘆。


他們是“與子同袍”的戰友,更是患難與共、鶼鰈情深的眷侶。


因為工作太過忙碌,家裡的瑣事都由李蘭娟高齡的母親一手操持,兩個兒子是李蘭娟的驕傲,也曾讓她的內心充滿愧疚:“當年,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騎著自行車,後座上坐著弟弟,每天接送上學和放學,風雨無阻。這在當時成為學校的一道風景線。”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李蘭娟與兒子鄭傑


雖然在外人眼裡,李蘭娟並不是標準意義上的賢妻良母,對工作全力以赴的她,根本沒有時間去料理家務,但鄭樹森卻從來沒有責怪和抱怨過妻子——予你溫暖港灣,亦贈你寥廓天空,沒有什麼能比愛人的理解和支持更能讓她安心去做一名懸壺濟世的醫者。


夜裡無論工作到多晚,鄭樹森都會等妻子一起回家。那條歸家的路,無數個夜晚的星辰,有幸聆聽他們的喁喁私語。


對於丈夫,李蘭娟充滿了欣賞與欽敬:“他的手很巧,技術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關鍵時刻比較有思路,對醫院的管理也很放手;他還很有愛心,因為自己出生清寒,遇到家境貧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還想盡辦法為患者減免醫藥費……”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李蘭娟鄭樹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一等獎,圖片來源浙江在線


“要做有道德的醫生,用我最好的年華,最好的技術去挽救患者。”這曾是鄭樹森院士一直恪守不渝的追求。


80年代以前,外科醫生做器官移植手術,成功率不到20%。以肝移植為例,經過鄭樹森院士等專家的不懈努力,存活率提高了近三倍。


他們的愛情不僅滋養了小家,也化成了人間大愛,兼濟眾生。


2012年,兩人一起捐資創立了“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重點對在醫學科研與臨床領域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中國傑出科技人才進行獎勵,培育國際一流的醫學科學家。


李蘭娟返杭,丈夫撐傘接機:院士夫妻讓我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樣子

▲鄭樹森李蘭娟創立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圖片來源浙江大學新聞辦


兩年後,為了扶植新秀、獎掖群賢,他們又設立了樹蘭醫學獎。與基金會殊途同歸的一點是,二者皆以促進中國醫學科學的發展為宗旨。


當他們共同眺望一個方向時,便找到了那片輝映彼此,亦盛德澤世的星空。


舒婷在她的《致橡樹》中謳歌過這種相濡以沫,卻又比肩而立的愛情: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一棵為橡樹,一株為木棉,有遙相致敬的傾慕,也有生死相依的繾綣。縱使人間再荒唐,我仍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愛情最美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