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時,魏延為何深恨諸葛亮膽怯?皆因諸葛亮不採納此計

筆者研究史料發現,諸葛亮北伐駐軍漢中時,魏延是北伐軍的前軍師、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首次北伐前,他向諸葛亮建議:自己“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魏延的本意是,當時曹魏的長安守將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曹魏名將夏侯惇次子),此人不懂軍事,是個草包,所以,魏延讓諸葛亮允許他帶精兵萬人,神不知鬼不覺地走漢中以東今天西鄉縣的子午道,仿效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那樣突然出擊,偷襲長安,讓諸葛亮率領大軍走褒斜道而進關中配合,在潼關與諸葛亮會合,形成兩路夾擊,如此則可一舉定中原。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為何深恨諸葛亮膽怯?皆因諸葛亮不採納此計

諸葛亮考慮再三,認為這是冒險舉措,不可取,因而沒有采納魏延的這一建議,魏延因此深恨諸葛亮膽怯,使他的才能無處發揮,這一恨就是七、八年,直到諸葛亮病逝後魏延被楊儀所殺。

有人認為諸葛亮是嫉賢妒能、埋沒人才;也有人認為,諸葛亮如果當年採納了魏延的計策,中原早就拿下,國家早就統一,根本沒必要六出祁山進行北伐,勞民傷財等等。

不過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我們看待歷史,分析事實真相,不可片面,必須要縱向、橫向和交叉來了解認識問題,才不會出現偏頗。如果大家看看《三國志》魏書的“曹真傳”、“郭淮傳”、“張郃傳”,就不難看出魏延的計策是行不通的。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為何深恨諸葛亮膽怯?皆因諸葛亮不採納此計

再往後看,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繼位魏王,就以曹真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州諸軍事,錄前後功,進封東鄉侯”。黃初三年(222年),又以曹“真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見《三國志·魏書·曹真傳》)當時,他擁兵數十萬駐守潼關,目的就是確保雍、涼二州特別是關中的安全。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的時候,讓趙雲、鄧芝出眉縣為疑軍,以吸引曹魏大將軍曹真,結果,趙雲、鄧芝就迅速被曹真大敗。

為了防止諸葛亮攻擊關中,曹真早早就考慮到了陳倉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關鍵,必須讓足智多謀又熟悉兵法和戰術的將軍嚴防死守,因此,駐守陳倉城的守將赫昭、王雙都是曹真向魏明帝曹睿舉薦而派遣的。正因為這樣,諸葛亮第二次出陳倉北伐曹魏時,數萬人對付幾千人的魏軍,想方設法攻打了二十餘日,就是不能夠成功,原因是諸葛亮遇到了強硬的對手。這說明,魏國大將軍曹真善於用兵,處處料事如神,計劃周密,是諸葛亮北伐的強硬對手,諸葛亮是很清楚的。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為何深恨諸葛亮膽怯?皆因諸葛亮不採納此計

史料記載,左將軍張郃是魏國著名的遊擊將軍,文武兼備,能征慣戰,當時他擁兵五萬,專職協助保衛關中長安和雍、涼二州安全。諸葛亮北伐期間的出祁山和攻打陳倉城,魏明帝曹睿都派遣了張郃出戰,由此看來,他更是蜀軍的強硬對手,為此,諸葛亮不得不在231年第四次北伐期間,在木門道(甘肅省天水市南的南梓村)設伏將其射殺,排除後患。

從上述情況看來,當時的長安守將夏侯楙雖然是曹魏名將夏侯惇的次子,可他年輕不懂軍事,是個膏粱子弟,似乎有機可乘,但是,當時他是曹魏持節的安西將軍,還是侍中和尚書,專職都督關中,駐守長安。同時,他又是曹操的女婿,權高位重,加之長安城歷來是都城,城堅牆高,固若金湯,又有魏軍數萬人在防守,以逸待勞,肯定是防守嚴密,不可能有任何可乘之機而破城。後來的事實也說明,魏國當時想到的是諸葛亮有可能攻打關中,根本沒想到會攻打祁山。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為何深恨諸葛亮膽怯?皆因諸葛亮不採納此計

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魏延單憑勇敢率軍突然偷襲一下,然後趕緊撤退,這當然不無可能。假如當時諸葛亮和魏延兩路出擊關中攻打長安城,急難攻下,魏軍各路兵馬迅速趕來合圍蜀軍,斷其退路,肯定會被魏軍包餃子,諸葛亮、魏延也必然被曹魏活捉。正因為如此,諸葛亮不能夠採納魏延的這一冒險計策是正確的,沒有任何過錯,作為權傾朝野的諸葛亮,根本不存在對魏延嫉賢妒能,這種認識是錯誤的。諸葛亮因地制宜,先從魏國軍事薄弱而糧草資源充足的祁山一帶開始用兵收復,平推隴右,步步為營,只有這樣,才能夠沒有後顧之憂,以免腹背受敵,這才是正確的決策。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為何深恨諸葛亮膽怯?皆因諸葛亮不採納此計

在筆者看來,就蜀漢國當時的國力而言,一州之國出兵討伐十州之國,國窮民貧,資源匱乏,加之先主劉備的夷陵之戰慘敗和諸葛亮的南征,連年戰爭,兵員極缺,北伐時充其量只有十二萬人左右,他不得不十分珍惜愛護僅有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不敢貿然進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諸葛亮認為,“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這才是他謹慎用兵,不採納魏延計策的原因和出軍祁山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