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淨土宗二祖,世稱“光明和尚”,往生後面色如常香味彌久不散

善導大師一生以淨土為歸宿,苦心研學淨土經教,嚴格地以戒律威儀規範自身,從不毀犯纖毫。畢生熱衷於弘法興教的事業,每見聞有壞寺廢塔未曾興復,即便不遺餘力地傾囊相助,興寺弘教,燃燈續明。而大師自身善於建寺造像的藝術,曾奉詔督造過洛陽龍門興造的盧舍那大佛像,以及於佛像之南興建的奉先寺。2020年4月6日,農曆三月十四,恭逢善導大師圓寂紀念日,頂禮緬懷善導大師!南無阿彌陀佛!

他是淨土宗二祖,世稱“光明和尚”,往生後面色如常香味彌久不散

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613-681),淨土宗二祖,是唐代盛弘淨土教的一代宗師。安徽泗州人(一說臨淄,今山東臨淄縣人)。俗姓朱,10歲時即跟從山東諸城縣的明勝法師出家,歸心向佛。初時學習三論宗的經典,間中常有讀誦《法華》、《維摩》諸經。如是經歷數年的靜心修學後,佛學修養漸見提升。然而,慧根深厚的善導大師並不自滿,常自思維:佛教法門甚為廣大,教藏經典其數無量,若不契機,功即徒使。應當擇一法門,潛心修學方為上策。之後依止妙開律師受具足戒,偶入藏經樓中,於藏經前默禱祈願佛力加被,指導所向。即於經中信手取得一卷,乃是《觀無量壽經》,大為欣喜,自言:“何當託質蓮臺,棲神淨土?”便即常依是經潛修十六觀門,恆諦思維西方勝境。數載之後,觀想功夫已臻深妙之境,常於定中備觀極樂世界的樓閣、金臺、寶池等境,如現目前,於是更加堅定了修學淨土法門的信願。

善導大師非常景仰東晉慧遠大師的芳蹤。曾往廬山瞻禮遺範,之後更周遊各地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大德。唐貞觀十五年(641)時大師29歲,聞說道綽大師在山西省境內廣弘淨土法門,開闡淨土道場。即不遠千里趕赴太原石壁山玄中寺,請教修學淨土的要領。道綽大師見其誠意可嘉,便授之以《觀無量壽經》的深奧義理,並令其親觀淨土九品道場。大師此後更是精勤苦修,晝夜不斷地禮拜讀誦淨土經典。

唐貞觀十九年(645)道綽大師圓寂後,善導大師即轉赴長安,在光明、慈恩等寺盛弘淨土法門,激發四眾同修信願唸佛求生西方。自修則“每入室長跪唸佛,非力竭不休”;度人則:“每逢人即演說淨土法門。”三十年如一日。言傳與身教並舉,以身作則,勉己勵人,專弘唸佛法門,普度眾生共入彌陀願海,遂成當時著名的弘傳淨土法門的大師。

有關善導大師示寂的記載,於多部史籍中存有多種說法。據《佛祖統紀·樂邦文類》記述:“(善導)忽一日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寺前柳樹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存恐懼,得生贍養’。言已投身而逝”。另據元代優曇普度所著《蓮宗寶鑑》卷四雲:“(善導)乃登所居寺前柳樹西向願曰……,願畢於其樹上端身立化”。又據《香光閣隨筆》所記“(善導)忽示微疾,掩屋怡然而逝,春秋六十九,時維高宗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

從以上這些史料來看,大師的示寂,顯然存有異說,並且頗有出入。然而從中皆可明見大師自知時至,預期往生的同一跡象。前者所記“師謂人曰,吾將西歸”,已明西意與去向;次者記的自登柳樹端身立化,正是往生之瑞相;後者,於示寂前,正在所住寺院中畫淨土變相,忽催令速成就,問其緣故,答言:“吾將西歸,可住兩三夕而已”。由此可見大師修持淨土法門的功夫,的確非同尋常,難以思議。而且往生之後“身體柔軟,面色如常,眾人聞到香味,久久方才消失”。此正是決定往生的瑞跡。大師圓寂後,其弟子懷惲等,將大師的遺骸埋葬在長安終南山麓神禾原,立靈塔名崇靈塔,並於塔旁建寺名香積寺,作為永志之所。唐高宗以師唸佛口出光明,神異無比,故賜額為“光明寺”,後世學人也因而稱師為“光明和尚”。

善導大師的一生,以淨土為歸宿,苦心研學淨土經教,嚴格地以戒律威儀規範自身,從不毀犯纖毫。畢生熱衷於弘法興教的事業,每見聞有壞寺廢塔未曾興復,即便不遺餘力地傾囊相助,興寺弘教,燃燈續明。而大師自身更是善於建寺造像的藝術,曾奉詔督造過洛陽龍門興造的盧舍那大佛,以及於佛像之南興建的奉先寺。此外,大師也擅長書畫。曾將信施供養的淨資,書寫《阿彌陀經》十餘萬卷,及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普為流通,藉以廣弘淨土法門。日本茵田宗惠所著的《善導大師與捨身往生》一文中論述:在近代新疆吐峪溝高昌故址,發掘出諸多古代手寫的佛教典籍中,就發現有大師所寫的《阿彌陀經》殘卷,卷末寫有“願生比丘善導願寫”的字樣。

善導大師是一位修持淨土法門的大成就者,這也是他之所以能在當時的長安地界廣弘淨土法門,獲得極大功績的主要原因。從西安碑林中保存的《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惲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中有“時有親證三昧大德善導阿霨黎”的語句可以證實這一點。在大師的眾多弟子中,以懷感、懷惲二者最為著名。

善導大師在弘傳淨土教法的過程中,深入地研學了淨土經典,有關著作頗為豐實。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亦稱《觀經四帖疏》)、《往生禮讚偈》一卷(亦稱《六時禮讚偈》)、《淨土法事贊》二卷、《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簡稱《觀念法門》)、《大乘布薩法》一卷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