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子午谷奇謀”(二):真正的風險是什麼?

在上一篇文章《詳解“子午谷奇謀”(一):魏延之野望》中,我們已經詳細介紹了“子午谷奇謀”的具體內容。可以看出,魏延提出的方案,並不是從子午谷進兵這麼簡單,而是包含了路線規劃、奇正配合、敵方主帥性格分析、軍需物資籌備、敵我進兵時間差等多方面因素的一個綜合論證。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首次北伐的突然性,奇襲長安、阻塞潼關,從而一舉奪控關中地區。

詳解“子午谷奇謀”(二):真正的風險是什麼?

魏延的總方案:奇正兩路進兵,奪取關中、阻塞潼關

“子午谷奇謀”確是非常冒險的,假如付諸實施也難免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意外,很有可能會遭到失敗。但是,這一方案也建立在詳細的調查與論證的基礎上,其現實的可行性,以及可能產生的戰略性影響,也是不可否認的。

我們都知道,歷史事實是諸葛亮最終否決了這一方案,決定從祁山道進兵、進攻隴右。諸葛亮認為這是“十全必克”之策。而魏延則認為諸葛亮膽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對於諸葛亮的決定,人們通常以為他是擔心蜀軍從子午道進兵遇阻,遭受大的損失。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三國演義》裡描寫道:

孔明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其實,小說作者附會的這些話,是大大地誤解了歷史上諸葛亮的真正用意。諸葛亮否決“子午谷奇謀”有著更深層次的理由。對於這個問題,本文將做出詳細的分析和解釋。

一、“子午谷奇謀”本身究竟有多大的風險?

值得反思的是,“子午谷奇謀”的風險真的大嗎?尤其是從全軍統帥諸葛亮的角度來看的話?

其實可以明確斷定,至少就直接執行過程來講,“子午谷奇謀”的風險並不大。

首先,子午道進兵有受阻的可能,但是概率並不高。“子午谷奇謀”的戰略背景,就是蜀漢首次發動北伐,此舉出乎曹魏的意外,後者完全沒有準備。《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清楚地解釋了原因:

魏略曰: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

此前,魏國連年對孫吳用兵,主力軍團部署在東南前線,關中兵力空虛。主帥夏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對敵情也不會太重視。在這種情況下,魏延率領僅1萬人的精銳部隊,從偏僻冷門的子午谷棧道進軍,又有主力大軍出兵褒斜道的掩護,加上注意搞好保密,是完全可以隱匿行蹤不被魏軍提前發現的。至於被魏軍在狹隘穀道中設伏殲滅的可能性就更微小了。(另外,魏國在漢中東面設有魏興郡,在今石泉縣一帶也有前哨部隊,但是兵力很少,和關中魏軍也缺乏協調,不會造成威脅。)

詳解“子午谷奇謀”(二):真正的風險是什麼?

魏延由子午道進兵形勢圖

當然,除了情報洩露,該計劃還可能因為其他因素而失敗,尤其是天氣。公元230年(蜀國首次北伐的兩年後),魏國數路大軍攻蜀,主帥曹真率部走子午道,就是因為遭大暴雨、道路破壞而被迫退回。

“真以八月髮長安,從子午道南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不過,天氣干擾畢竟是一個偶發的因素。尤其是蜀軍發起北伐是在春季,遭遇暴雨的概率也會更低。總之,即使加上此類小概率事件的影響,蜀軍進兵受阻的可能性也並不像人們通常想象的那樣高。

這裡附帶說一句,所謂“明末高迎祥走子午道結果被殲滅”的說法,其實是以訛傳訛。高迎祥義軍覆滅的地點是黑水峪(今陝西周至黑河水庫),該地更靠近儻駱道(駱谷),而並非子午道。(具體可參見網文《闖王高迎祥當真奇出子午谷?別被誤導,事實如此》)

其次,即使子午道進兵受阻或遇伏,給蜀軍帶來的損失也可控

。不論是消息洩露被敵軍阻擊,還是受天氣阻撓無法順利到達,蜀軍都可以原路退回漢中,最極端的情況就是被伏擊包圍,但是即使全軍覆沒也只有1萬人,這對於總兵力8萬餘人的蜀軍來說還是可承受的損失。至於走褒斜道的諸葛亮大軍,更是可以確保安全返回,基本沒有風險。

第三,後續的形勢發展雖然複雜多變,但是成功也有一定的把握,並且損失同樣可控。蜀軍順利走出子午道,按預計時間抵達長安城之後,雖然將會面臨很複雜的局面,有著極大的變數,但是在魏軍缺乏準備、兵力空虛、主帥無能的情況下,奇襲奪取長安和潼關的把握也還是有的。同樣地,即便遭遇意外的失敗,也可爭取及時退兵,即使先頭部隊全部損失了,也不會危及主力大軍的安全,不會傷及蜀國的元氣。

然而,與可能遭受的失敗和損失相比,該計劃成功帶來的戰略利益則是太大了。一舉奪佔關隴地區,蜀國的領土、人口將增長一倍以上,可投入戰爭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將更加充足。依託關中地區作為對曹魏用兵的前沿基地,後勤補給線路可以大大縮短。在戰略地理上,也將對曹魏處於居高臨下、“扼亢拊背”的有利位置。如此一來,蜀魏兩國間的國力對比、戰略態勢都將發生明顯的改觀。

二、“子午谷奇謀”的真正問題,是將會引發魏蜀兩國的戰略決戰

如上所述,就具體執行過程來講,“子午谷奇謀”並無太大的風險。但是,如果從該方案成功之後產生的影響及可能引起的連鎖反應來考慮,情況就又不同了。蜀軍一舉奪取關隴地區,必將引發魏蜀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略決戰。

關中向來是扼控天下的戰略要地。從西周到秦、西漢,關中一直是定都之地。東漢以及曹魏(在曹丕篡漢之後)雖然定都洛陽,但長安仍可與之並列為“兩都”。而且,關中緊鄰著河洛地區,直接威脅著魏都洛陽的安全。因此,蜀漢如果奪取了關中,對曹魏的威脅要遠遠大於佔據江東、荊州的孫吳。曹魏必將集中力量來與蜀漢爭奪關中地區。

不難想象,魏國首先要將主力軍團調回洛陽附近,並控制長安洛陽之間的潼關等險要。這樣既保證了首都安全,又為進攻關中做好了準備。在由潼關正面進攻關中的同時,魏軍還可以從蒲津渡、武關道發起進攻,並聯絡隴西地區的魏軍予以策應。另外,魏軍還可以抽調兵力從西城(今陝西安康)、祁山等地進攻漢中。相應地,蜀軍也必須分兵組織起多路防禦。魏蜀兩軍將在從關中、河洛到隴西、漢中的廣大地域內展開對抗。

詳解“子午谷奇謀”(二):真正的風險是什麼?

魏軍多路反攻設想圖

對於這種戰略決戰的前景,我們可以看一下歷史上劉邦還定三秦之後的局面。(魏延想要“仿韓信故事”,也是想要仿照劉邦爭奪天下的策略。)劉邦暗度陳倉、基本佔領關中之後,就東出函谷關,聯合諸侯一起進攻項羽的大本營彭城。而在項羽從齊地回師反攻之後,楚漢雙方就展開了一場持續近三年之久的戰略決戰。劉邦在正面戰場(滎陽、成皋一線)與項羽對壘,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則從側翼和後方實施包抄和襲擾,逐漸形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包圍,最終贏得了決戰的勝利。

可見,如果蜀國採取激進路線,想要一舉奪取關中地區並將之作為進攻曹魏的前進基地,就勢必要全力投入與魏國的戰爭,並且是長期的、持續不斷的戰爭狀態,最終決出一個勝負(或兩敗俱傷)。或許,魏延期待的正是這樣一場決戰,從中他可以獲得發揮才幹、建立功勳、提升地位的機會。當然,蜀國如果想實現恢復漢室的目標,也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展開與魏國的決戰(還有對吳國的決戰)。只是,我們不能忘記這樣一條軍事原則:“避免不利決戰,執行有利決戰。”在公元228年諸葛亮首次北伐的時候,蜀國與魏國全面開戰的時機成熟了嗎?蜀國此時投入決戰究竟能有幾成勝算?

三、蜀國投入戰略決戰的勝算有幾何?

顯然,從現實條件來看,蜀國贏得戰略決戰的可能性很小,而失敗的風險則極大。這正是諸葛亮的顧慮所在。

從綜合國力對比上看,魏蜀兩國按行政區劃是9:1(東漢十三州,魏佔了九個,蜀只有一個益州),按人口是5:1(魏國滅亡時有443萬人,蜀國滅亡時有94萬人),按軍隊數量也是5:1(魏國總兵力約50萬人,蜀國約10萬人)。實力差距太懸殊了。

詳解“子午谷奇謀”(二):真正的風險是什麼?

三國時期的人口和生產力大部分屬於魏國

從軍隊戰鬥力素質上看,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蜀軍的戰鬥力要弱於魏軍。儘管劉備曾在漢中擊敗過曹操,但是此後歷經荊州、夷陵的連續挫敗,蜀軍元氣大傷。經諸葛亮重整之後,蜀軍僅在南征中打過弱敵南蠻,北伐初期對抗魏軍時明顯不能適應。《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提到:

漢晉春秋曰:......亮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第一次北伐,兩路蜀軍(一路馬謖,一路趙雲)都是以多打少卻敗於敵,其中雖有將領指揮的責任,但同時也體現了軍隊戰鬥力的不足。顯然,此時就與魏軍決戰,意味著多路以寡擊眾,是絕無勝算的。

從人才儲備上看,蜀國和魏國的差距更加顯著。蜀國要贏得與魏國的決戰,需要在多個戰線上任用合格的、能獨擋一面的將才,同時為了在全國進行戰爭動員以及鞏固消化新佔領的關隴地區,也需要大量的行政管理人才。但是,蜀國的人才儲備並不充足,與魏國相比甚至不在一個量級上。

在盟友條件上看,蜀國與魏國決戰時,並不能指望從吳國得到多少幫助。吳軍擅長的是水戰、山地戰,在北方平原戰場上的野戰能力較弱,對魏軍的牽制作用有限。而且不能忘記,孫權過去就有背後捅刀的歷史,在魏蜀決戰時更可能採取旁觀和平衡漁利的立場。

當然,儘管有諸多的不利條件,畢竟還是有這麼一句話:“事在人為”。對照楚漢相爭的歷史,劉邦集團最初也只有漢中巴蜀之地,與項羽相比同樣在領土、人口、軍隊數量和戰鬥力等方面處於劣勢(但在人才上有優勢),而這些問題都在發展中得到了解決。因此,如果主觀上做出足夠的努力,強弱對比形勢也是可以轉化的。

四、更深層次的短板

然而,從更深層次來看,蜀國的內外環境又存在著根本性的短板,這將使得主觀努力也成為不可能。

第一個短板:戰略地理環境不能提供足夠的發育時機。在楚漢相爭時,各路諸侯眾多,首先起兵反對項羽的是齊國田榮,之後才是劉邦。對項羽來說,齊地近而漢中遠(且有秦地和韓地作緩衝),因此項羽採取了先齊後漢的策略,這就給劉邦提供了從容發展的時機(有半年以上的時間來平定關中各地)。但是,蜀漢北伐時則不然,魏都洛陽緊鄰關中而遠離東吳,必然將主攻矛頭轉向蜀國,而且調集援軍的速度將是很快的,按魏延的估計也僅有二十餘日。這樣,蜀國還來不及鞏固消化關中地區,就要應對魏軍的多路進攻。沒有足夠的時間,就難以建立起穩固的防禦,也來不及吸收和轉化關中地區的資源。

詳解“子午谷奇謀”(二):真正的風險是什麼?

劉邦還定三秦時項羽正忙著鎮壓齊地

第二個短板:諸葛亮及其下屬不能適應全面戰爭形勢。諸葛亮的性格特徵(謹慎、事必躬親)與劉邦(豁達大度、善於駕馭豪傑)相比,還是存在差距。而且,劉邦手下都是隨他一起反秦的草莽英雄,而諸葛亮卻沒有參與漢末群雄並起的草莽階段,手下的武將包括魏延都是劉備留下的人才,而諸葛亮自己的親信下屬則主要是荊州文士。這樣一種領導集團的構成,內部潛伏著不安定因素,將難以適應高度複雜混亂的全面戰爭形勢。

第三個短板:蜀漢的權力結構也不支持長期對外戰爭。對外征伐的前提是內部權力結構的穩定。處於初創期的政權通常由君主在外征戰,由得力大臣在內負責行政後勤,例如“劉邦-蕭何”、“曹操-荀彧”、“劉備-諸葛亮”的分工。處於穩定繼承期的政權則可由君主坐鎮後方調度,派遣前方統帥負責具體戰役指揮,例如“孫權-周瑜/陸遜”的分工。但是,蜀漢政權在第一次北伐時的權力結構,卻是掌握實權的丞相在前方,名義最高領導、已成年的皇帝劉禪在後方。諸葛亮雖然掌握了軍政大權,但是法理上並不完全能支持這種權力,他安排在後方主政的下屬更沒有足夠權威來對抗皇帝的意志,因此後方對戰爭的支持並不穩定可靠。另外,同樣具有輔政大臣資格的李嚴,與諸葛亮的合作關係也並不十分牢靠(在第四次北伐時就發生了矛盾)。所以,蜀漢國內的形勢也不容許與魏國展開長期、激烈的決戰。

詳解“子午谷奇謀”(二):真正的風險是什麼?

五、結語

綜上所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本身具有可行性,但是其後果影響卻是蜀國無法承受的。由於現實條件的不允許,蜀國不能貿然投入與魏國的決戰,因而在初始的進攻目標上也就不能過於激進。所以,諸葛亮的決策旨在避免不利決戰、不賭國運,這應當說是正確的。

反過來講,這一方案,也體現出魏延過於偏重戰場謀劃,而對戰略全局的思考不足。雖然魏延想要效仿韓信,但是兩人的水平還是有高下之分的。就拿兩人各自的“漢中對”來看,韓信答劉邦曰: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而魏延答劉備則是: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因此,如果說韓信是軍事能力超強而政治意識薄弱的話,那麼魏延或可說是戰術能力超強而戰略意識薄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