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即位后,为何全盘推翻康熙所定条例?非要“另起炉灶”呢

1722年11月13日,康熙因病去世。随后四皇子胤禛即位,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雍正皇帝。雍正在位13年勤于政事,乾隆正是在父亲雍正所留宽松环境下,将大清推向统治巅峰。可是,雍正刚刚即位不久,就全面推翻父亲康熙所实施政策,并且每一条都是有很大的改动。按说康熙也是满清有才的明君,为何雍正要费力不讨好的另起炉灶?而不是继续沿用康熙所留下的律法规定。

雍正即位后,为何全盘推翻康熙所定条例?非要“另起炉灶”呢

​说这个问题之前,小编先给大家稍微介绍一下,雍正到底改动哪些康熙,或者是前朝的积弊问题。首先雍正强化了密折制度,也就是加强重要奏章的保密性。并且雍正废除贱籍、整顿财政。最为关键的是雍正实施了“火耗归公”以及“摊丁入亩”,这两点是雍正所作的最大改动。“火耗归公”大致意思就是,从各地每年交给中央政府的钱粮和税收,要加上20%的损耗费。可是雍正之前这些损耗费用是直接交给当地政府保管,雍正实行“火耗归公”将这些损耗费用一并拉往北京,由皇帝亲自调配,减少了当地政府的贪污腐败现象。

雍正即位后,为何全盘推翻康熙所定条例?非要“另起炉灶”呢

​同时雍正又设立“养廉银”,所以各地的损耗费加原本的税收源源不断送往北京,通过雍正安排之后,加强和中央政府的税收,缓解官员生活贫困问题,打击了各地贪官污吏的滋生。“摊丁入亩”则是雍正实行最为重要的一项法则,这项条例从字面就理解,雍正重农轻商,从雍正开始改变了过去按照人口、田地双重征税标准,减少了无地农民的负担。“摊丁入亩”的出现,加强了佃户、平民百姓的生活标准。所以从雍正制定的这些条例来看,好像都是好事。然而,康熙在位期间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剿灭准噶尔”,同样是不容小觑的英才明君,为何雍正却“另起炉灶”,难道他不怕后人对其指指点点吗?

雍正即位后,为何全盘推翻康熙所定条例?非要“另起炉灶”呢

​到了18世纪,清朝政府的实力虽还处在上升期,可是雍正是一位非常细心,能掌握大局的皇帝。他清楚地知道,父亲康熙虽然在文治武功上没有任何缺点,可是满清是承袭明朝的旧制。康熙只顾着调高税收,保证国家的战斗力,以及适当的鼓励商人占据整个市场经济的主导权,未能将整个底层民众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对于雍正来说,他觉得如果不进行改进的话,满清很有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1719年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灾民纷纷南下,准备前往湖北、河南这些中原地区。因为各地官员贪污腐败之深,且有权有势的地主和商人,将大部分田地人口全聚集到自己的麾下,让普通平民的生活异常艰难。

雍正即位后,为何全盘推翻康熙所定条例?非要“另起炉灶”呢

​没有地种,还要缴纳高昂的税收,逃难过程中免不了的就会出现义军民间反抗团体,所以康熙晚年整个大清是坐立不安,雍正继位之后立即“快刀斩乱麻”。清朝当时已经在军事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雍正明白只需要在内政上加强中央统治权,尽可能的让各地平民回到原籍,且设立专门的户籍制度取消“贱籍”,为了更好的掌控这些平民百姓的动向,让他们老实的耕种土地。所以雍正实施这些法则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他有违孝道,只是满清在那个时候已经到了非要改革不可的局面。

雍正即位后,为何全盘推翻康熙所定条例?非要“另起炉灶”呢

​然而雍正“矫枉过正”他重农轻商却狠狠地打击了,正当商人市场上的流通性。同时雍正又设立文字狱,让清政府彻底陷入闭关锁国的局面。雍正格局并不是太高,他只是眼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考虑到更长远,以及欧洲等国列强的快速崛起。这些条例大部分在短时间内起到了效果,但从长远上来看也只是“治标不治本”,更加剧了民间矛盾。雍正实行这些条例确实在短时间内效果不错,凡事一饮一啄,康熙和雍正一文一武,最大程度地缓解了满清的内忧外患。只是乾隆作为这二人的继承者未能光复,所以清朝也是时也命也。

参考文献:清史稿、东华录

撰稿人:扬州小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