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即位後,為何全盤推翻康熙所定條例?非要“另起爐灶”呢

1722年11月13日,康熙因病去世。隨後四皇子胤禛即位,也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雍正皇帝。雍正在位13年勤於政事,乾隆正是在父親雍正所留寬鬆環境下,將大清推向統治巔峰。可是,雍正剛剛即位不久,就全面推翻父親康熙所實施政策,並且每一條都是有很大的改動。按說康熙也是滿清有才的明君,為何雍正要費力不討好的另起爐灶?而不是繼續沿用康熙所留下的律法規定。

雍正即位後,為何全盤推翻康熙所定條例?非要“另起爐灶”呢

​說這個問題之前,小編先給大家稍微介紹一下,雍正到底改動哪些康熙,或者是前朝的積弊問題。首先雍正強化了密摺制度,也就是加強重要奏章的保密性。並且雍正廢除賤籍、整頓財政。最為關鍵的是雍正實施了“火耗歸公”以及“攤丁入畝”,這兩點是雍正所作的最大改動。“火耗歸公”大致意思就是,從各地每年交給中央政府的錢糧和稅收,要加上20%的損耗費。可是雍正之前這些損耗費用是直接交給當地政府保管,雍正實行“火耗歸公”將這些損耗費用一併拉往北京,由皇帝親自調配,減少了當地政府的貪汙腐敗現象。

雍正即位後,為何全盤推翻康熙所定條例?非要“另起爐灶”呢

​同時雍正又設立“養廉銀”,所以各地的損耗費加原本的稅收源源不斷送往北京,通過雍正安排之後,加強和中央政府的稅收,緩解官員生活貧困問題,打擊了各地貪官汙吏的滋生。“攤丁入畝”則是雍正實行最為重要的一項法則,這項條例從字面就理解,雍正重農輕商,從雍正開始改變了過去按照人口、田地雙重徵稅標準,減少了無地農民的負擔。“攤丁入畝”的出現,加強了佃戶、平民百姓的生活標準。所以從雍正制定的這些條例來看,好像都是好事。然而,康熙在位期間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剿滅準噶爾”,同樣是不容小覷的英才明君,為何雍正卻“另起爐灶”,難道他不怕後人對其指指點點嗎?

雍正即位後,為何全盤推翻康熙所定條例?非要“另起爐灶”呢

​到了18世紀,清朝政府的實力雖還處在上升期,可是雍正是一位非常細心,能掌握大局的皇帝。他清楚地知道,父親康熙雖然在文治武功上沒有任何缺點,可是滿清是承襲明朝的舊制。康熙只顧著調高稅收,保證國家的戰鬥力,以及適當的鼓勵商人佔據整個市場經濟的主導權,未能將整個底層民眾的生產積極性調動起來。對於雍正來說,他覺得如果不進行改進的話,滿清很有可能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1719年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災民紛紛南下,準備前往湖北、河南這些中原地區。因為各地官員貪汙腐敗之深,且有權有勢的地主和商人,將大部分田地人口全聚集到自己的麾下,讓普通平民的生活異常艱難。

雍正即位後,為何全盤推翻康熙所定條例?非要“另起爐灶”呢

​沒有地種,還要繳納高昂的稅收,逃難過程中免不了的就會出現義軍民間反抗團體,所以康熙晚年整個大清是坐立不安,雍正繼位之後立即“快刀斬亂麻”。清朝當時已經在軍事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雍正明白只需要在內政上加強中央統治權,儘可能的讓各地平民回到原籍,且設立專門的戶籍制度取消“賤籍”,為了更好的掌控這些平民百姓的動向,讓他們老實的耕種土地。所以雍正實施這些法則並非空穴來風,更不是他有違孝道,只是滿清在那個時候已經到了非要改革不可的局面。

雍正即位後,為何全盤推翻康熙所定條例?非要“另起爐灶”呢

​然而雍正“矯枉過正”他重農輕商卻狠狠地打擊了,正當商人市場上的流通性。同時雍正又設立文字獄,讓清政府徹底陷入閉關鎖國的局面。雍正格局並不是太高,他只是眼看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沒有考慮到更長遠,以及歐洲等國列強的快速崛起。這些條例大部分在短時間內起到了效果,但從長遠上來看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更加劇了民間矛盾。雍正實行這些條例確實在短時間內效果不錯,凡事一飲一啄,康熙和雍正一文一武,最大程度地緩解了滿清的內憂外患。只是乾隆作為這二人的繼承者未能光復,所以清朝也是時也命也。

參考文獻:清史稿、東華錄

撰稿人:揚州小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