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讲坛丨陈小奇: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

扬州讲坛丨陈小奇: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

图说:2019年11月23日下午,陈小奇老师莅临「扬州讲坛」,主讲《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

陈小奇,我国著名词曲作家,著名音乐制作人、文学创作一级作家,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广东省文史馆馆员。

曾任原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

曾获中国十大词曲作家奖,中国最杰出音乐人奖、中国金唱片奖最佳音乐人奖等荣誉称号。

有两千余首作品问世,约200多首作品分获“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十大金曲”等各类奖项;其作品以典雅、空灵、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南派艺术风格独步大陆乐坛。

代表作品有:《涛声依旧》、《我不想说》、《大哥你好吗》、《九九女儿红》、《高原红》、《烟花三月》等。

扬州讲坛丨陈小奇: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

图说:暖场节目由七星琴堂、合一琴堂的朱浩宇、朱承旭、夏璐三位老师带来古琴合奏《赤壁怀古》;夏萍声乐工作室的孩子们带来的童声合唱《鲁冰花开》。

很荣幸来到著名的扬州讲坛。20年前的11月,《烟花三月》获颁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旅游歌曲大奖赛金奖。这个时候,来到扬州特别亲切。

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在创作中比较喜欢采用古典文学中的意念和意象。这部分作品占所创作品的十分之一,但影响力超过其他。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特点

什么是流行音乐?在大陆,现在是将其当成三种音乐形态之一,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并列。但在历史上,三者是顺延的过程,并不是同时产生的。民族音乐伴随着农业文明一路下来,历史非常悠久。西方工业文明时代,古典音乐产生,至今已有几百年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历史也就100年多一点。全球范围内的流行音乐也就100多年历史。流行音乐的特点是城市化和商业化,发展迅猛,拥有最大的受众,最大的传播量。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出现的时间,一种说是1917年,一种说是1927年,都是在上海。前者的根据是成立了百代唱片公司,后者的根据是出现了第一首流行歌曲叫《毛毛雨》。

那段时期,中国流行音乐基本上与全球是同步的。有一首歌曲叫《玫瑰玫瑰我爱你》,到1951年的时候,由美国的一位歌星在美国演唱录音,在全美排行榜上位列第二。

在流行音乐发展的时候,遇到了抗战。中华民族需要更多的是激昂的、向上的、鼓励民族斗志的音乐。所以,流行音乐有些生不逢其时。1949年以后,流行音乐人大多去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大陆流行音乐停滞了近30年。

1978年,流行音乐开始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大陆,最早是在广东出现。1986年,央视青歌赛第一次使用了三种唱法的比赛,以前是合在一起的,这一次,美声、民族和流行分开了。有人因此而把这一年定位为中国流行音乐元年,但我们觉得定为1978年更为准确。

流行音乐的特点是:人性化的内容、时尚的节奏与旋律、自然的发声方法和个性化的演绎。流行音乐更多的是揭示人性,它关注的是“具体的我”,人的情感在里面都可得到一种表现。流行音乐永远跟着时代在走,紧跟审美潮流,不断改变自己,是开放的体系。流行音乐强调的是声音的磁性和质感,需要辨识度,需要你的声音跟别人不一样,像倾诉,像在你的耳边说悄悄话。除了声音,在表演上也需要更多的个性。


扬州讲坛丨陈小奇: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

图说: 陈小奇老师从什么是流行音乐、中国古典诗词与古代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性传承等几方面讲述音乐的创作过程,并现场与大众分享《敦煌梦》《涛声依旧》等近十首代表作品。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是可以歌唱的,经历了很多次的循环和轮回,从可以歌唱的诗,到变成文字的诗……当时的乐府机构采集的,都只剩下歌词了,因为很遗憾的是,中国没有发明一个很好的记谱法。古代的音乐,我们现在根本就听不到了。留下来、记下来的是文字。

古代很多人不大懂音乐,写起来困难,于是找到了一个便捷的方式,保留了格律,也就是字数和声调。于是,更多人可以从事这样的创作。

中国最早的诗歌是《弹歌》,文字很短,两个字一句。后来字数多了起来,从《诗经》的四字句,到乐府的五字句,再到七字句的格律诗。到了宋代,宋词是长短句,文字运用更加灵活。古典诗词的变化,与音乐是撇不开关系的,是由“歌诗”到“诗歌”的轮回。

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首先是意境与意象,指的是内涵之美。意境是有意蕴的氛围与境界,是独特的、东方的美学概念。意象是有意蕴的具象。马致远《天净沙》:“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一个又一个意象叠加在一起的。

格律,说的是声韵之美。格律,平仄与押韵,平仄与押韵规律强调的是语言的声调美。现代歌词的格律只限于语言句式的对称及平仄声的混合运用。

修辞,指的是语言之美。对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排比,如“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双音叠字,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通感,含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比如,“晨钟云外湿”,是听觉与触觉。

扬州讲坛丨陈小奇: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

扬州讲坛丨陈小奇: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


扬州讲坛丨陈小奇: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性传承,一是古董式传承:以古典诗词为文本的流行歌曲;二是发展性传承:化用古典诗词及意象创作的流行歌曲。

现在很多非遗都面临传承的问题。艺术形态还是要得到发展,跟着时代往前走。我是昨天来扬州的,去了八怪纪念馆。我很有感触,如果扬州八怪不敢否定,不敢作出任何变化,根本不可能产生现在大家公认的经典。实际上,很多文化艺术的发展就是一个字:“变。”只有变才是不变的规律。不变就会落后,被时代淘汰,如果年轻人不喜欢,是很难有前途的。

化用古典诗词及意象创作,我用得比较多。用文化意象构建新的格局,更多的是表现现代人的情感与意识。1984年,我创作了第一首中国风歌曲《敦煌梦》,1985年获奖,这也是我第一次获奖。歌里也表达出了对敦煌的思考。《梦江南》中运用了叠词,中国人喜欢用叠词来表达情绪;《灞桥柳》是运用长短句填词,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来营造意境;《涛声依旧》则是用了现代汉语严谨的对仗方法,同时借用了通感的手法,比如“温暖我的双眼”“钟声敲打我的无眠”……

扬州讲坛丨陈小奇: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

图说: 陈小奇老师为扬州讲坛题字:佛光普照,唱响扬州。

创作关于扬州的两首歌

关于扬州的两首歌,一首是《烟花三月》,20年前代表扬州拿到首届中国旅游歌曲大奖赛金奖。写《烟花三月》的时候,我还没来过扬州,但扬州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个代表了江南的最美的地方。写这首歌,其实是一个“命题作文”。吴涤清突然跟我说“你给我写一首《烟花三月》吧”,还一定要从李白的那首诗中来。我一听也挺有兴趣,于是就在唐诗的基础上将内容进行了扩充,中间加了一段送别好友的,也是用到了排比句,表达老友之间送别的情感。

我在歌里用了“扬州城”,而不是“扬州市”,因为我觉得“城”可以把人的思绪穿越时空连接到过去。最后这句“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一句话能把整首歌给点亮了,这首歌的“眼”就是这个“瘦”字。

到了扬州2500周年城庆时,扬州城庆办邀请我为扬州再写一首歌。我感觉压力很大,当时因为《烟花三月》被大家接受了,感觉难以超越了,但我还是非常愿意再作一次尝试,因为扬州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扬州也不可能只有《烟花三月》,这个城市应该还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地方,于是有了《月下故人来》这首我个人很满意的歌曲。

《烟花三月》是送友人到扬州,而《月下故人来》是在扬州等故人来。角度不同的姐妹篇,进一步阐释了扬州之美。


扬州讲坛丨陈小奇: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

图说: 扬州籍青年歌唱家汤非特别登台献唱《烟花三月》《月下故人来》两首歌曲。听着熟悉的旋律,现场所有观众一起跟着合唱,场面十分震撼。汤非动情地说,“我听到《烟花三月》时年龄还比较小,当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想着能唱一首陈小奇老师的歌是何等的幸福,现在我圆梦了。”

扬州讲坛丨陈小奇: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诗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