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年貨看中國這些年的發展

馬上就是春節了,春節除了回家,最重要的就是購買年貨。中國有句歇後語叫:八月十五買年貨------趕早不趕晚。

通過年貨看中國這些年的發展

幾千年來,過年一直中國人的頭等大事,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過好一個年,需要準備很多東西,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鬧的,總結起來這些就是“年貨”。前面我們說到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其實從這些年年貨的變化中,我們也能看出中國的發展。

回到1978年,那時一切都是新鮮的,當年雖然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但是物資短缺的局面還是沒有解決。當年四川某事業單位專門派人在春節前出去採買年貨,分配結果是每個職工麵粉5斤,大米2斤,花生米1斤,肉3斤,白糖1斤,水果糖0.5斤。這在當時還是“有實力”的單位才能做到,比城市普通家庭要高很多,更不要說農村了。

通過年貨看中國這些年的發展

通過年貨看中國這些年的發展

其實在1995年之前,中國大多數地方的供應都還是憑票購買,那時候票比錢還要重要,有了票才能購買一切,吃的,用的,穿的,肉,米,面都需要用到票購買。而今天,這類吃穿用的物資已經很豐富了。甚至在今天,藉助於電商平臺,在20年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高端白酒,都已經開始走進普通人家的餐桌上了。

進入2000年後,更重要的一個變化是:人們開始把錢花在吃的份額越來越小了。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給出一個界定:恩格爾係數在60%以上為絕對貧困,50%~60%為勉強度日,40%~50%為小康水平,30%~40%為富裕,低於30%為最富裕。

實際上我國在2000年的時候,城鎮居民就把恩格爾係數降到40%左右了。這個恩格爾係數就是指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一般來說,越窮,為了維持基本生存,那麼食品支持也就更多。也就是說,中國城鎮居民在2000年開始進入小康生活。

這個階段的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文化娛樂,健康養生,中國電影市場開始爆發也是從2000開時爆發的,經過10幾年的高速成長之後,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在2000年時候,對北上廣深,西安,成都,武漢,等城市的消費調查顯示,有18%的家庭有在春節出遊的消費計劃。

而在今天的年貨上,和2000年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變化,讓當時的人覺得不可思議,蘇寧總裁曾總結過,現在的消費呈現趨勢:顏值經濟、直男經濟、養生經濟、寵物經濟。

現在不光大人要過年,寵物也要過年,現在的90後都講究貓狗雙全,人生贏家。

縱觀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人的年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本原因還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的人均GDP突破一萬美金,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的國家行列了。三五百塊錢,放在現在也就是三五朋友隨便下頓館子的花費,但在40年前,卻需要一個人整整賺一年。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人已經不為吃飽穿暖發愁了,短短四十年發展,中國人的年貨從米麵肉,到家電、電子產品,從憑票供應到網購、不論是內容,還是採購方式,中國人的年貨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通過年貨,我們看到了中國幾十年的巨大發展。最幸運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鉅變中的參與者、見證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