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做园丁还是做木匠?

作为一个怀着4个月宝宝的准妈妈,面对母亲这个角色,会有很多忐忑和期待,忐忑的是不知道如何做好妈妈,期待的是孩子的成长以及与孩子一起相处的时光。都说一胎照书养,于是找来世面上关于儿童教养的书来看。

这本《园丁与木匠》的作者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她从祖母和母亲的角度阐述科学的育儿观。书中的育儿理念以为什么为主,至于具体的作法,留待读者们自己寻找答案。

诚如书名,作者认为为人父母,应该像培育花园里的花一样,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孩子发挥他的天性,让他们在多样化的环境下成长。而不是像木匠一样按照一个标准将孩子打造成特定的模样,教养不是套用一个公式就能完成的事。

这是一本改变我教养思维的书,希望它也能对你有所启发。

1、为人父母,最本质的是爱

电影《麦兜故事》里,麦兜对着将要出生的孩子许了很多愿,希望他长得像梁朝伟、周润发那么帅,希望他聪明,但临产前的一秒,麦太只希望他健康。

为人父母,做园丁还是做木匠?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期许孩子聪明、漂亮,取得好成绩,但所有这些都比不上与孩子一起度过的独一无二的时光。

为人父母,最先要给予孩子的便是无条件的爱,这是他们立世的根本。这份爱就像是滋养小树成长的肥沃土壤。

书的末尾,译者用黄金思维圈表示育儿的核心在于依恋模式和自我观念。在这个育儿黄金圈中,依恋模式的形成是由小孩的照顾者与他的互动完成的,一份无条件的爱有助于孩子形成安全型的依恋模式;而孩子的自我观念,自我价值感,也仰赖于与父母的互动,父母无条件的爱让他们知觉自己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为人父母,做园丁还是做木匠?

2、儿童在玩耍中学习

人类的童年比自然界的其他动物漫长得多,漫长的童年为人类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玩耍是童年生活里最不可或缺的活动,儿童在玩耍中学习。

对于一个90后来说,童年的玩耍有跳皮筋、过家家、跳房子、收集卡片、扔沙包等;现在的孩子们玩耍的形式又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玩耍的核心内容不变。无论是哪个年代的游戏,它们或促进儿童的大脑发育,或促进身体的协调,或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丰富的玩耍内容中,假装(比如过家家,讲故事)是人类独有的玩耍方式。假装能力与人类的反事实思维能力(即思考其他可能性的能力)密切相关,而反事实思维能力又是人类强大学习能力的核心。

反事实思维对了解世界至关重要。为了学习,我们需要相信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可能是错误的,并想象世界将会如何不同。

那些爱假装的孩子善于弄清楚别人怎么想的。弄清楚别人怎么想即找出他人的欲望、感知、情感和信仰的能力,不仅对于小孩,对于成年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研究显示,阅读小说和假装有同样的优势,读过大量小说的人总是更善解人意,更善于理解他人。

我们在让孩子们玩耍时,总带着一定的目的性。殊不知,玩耍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满足的趣事,它是父母与孩子快乐的源泉。即使没有其他理由,玩耍纯粹的乐趣也足够让我们重视它。

为人父母,做园丁还是做木匠?

3、儿童的两种学习方式

儿童时期的玩耍是随机的、自发的,也是混乱的,这个时候的玩耍与学习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这与孩子们上学后所要进行的应试教育的掌握式学习一起构成了孩子学习的两大方面。

探索式学习更注重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而掌握式学习更注重专注思维。这两种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不可获取,比如说我们熟知的番茄工作法就遵从了发散性思维与专注思维互相转换的原理,是非常有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时间管理工具。

父母们需要引导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学龄前孩子广泛的注意力伴随着广泛而灵活的学习方式,而学龄孩子更集中、更受控制的注意力则使他们可以迅速、熟练地执行行动。

为人父母,做园丁还是做木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