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生宿敵?他究竟是誰?孩子:“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從小都有一個不存在而且很完美的敵人,沒錯!那就是爸爸媽媽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他究竟是誰?什麼都比我們好?到了現在也是一樣的,總是聽見爸爸媽媽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看看你,真沒用。其實這些話無形中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比直接揍他一頓的傷害還要大。

一生宿敵“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的一生宿敵?他究竟是誰?孩子:“別人家的孩子”


對於大部分人,“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童年繞不過去的存在。

他們智商頗高顏值爆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而很多家長也樂於指著“別人家的孩子”來數落我們的種種不是,他們羨慕的勁頭總讓我們誤會,如果有機會,他們肯定要拿我們去把別人家的孩子換回家。


孩子的一生宿敵?他究竟是誰?孩子:“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家長不知道,通過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來激勵他們,其實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教育方式。大部分時候,也不是他們有意未知的,是他們把對自己的焦慮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這種教育方式的影響遠不止在讓在比較中處於劣勢的孩子更不自信,更在於它會逐漸抹滅孩子學習、玩樂、探索世界的本能快樂,中斷他們嘗試錯誤的自然階段,把他們的注意力從事情本身引到狹隘的自我評價上來。

更糟糕的是,它還塑造了一種充滿警惕和敵意的人際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和人之間是相互競爭而非合作的,周圍沒有朋友,都是潛在敵人,你不是勝利者,就是失敗者。

“別人家的孩子”其實也不好受。學校是“別人家孩子”扎堆的地方。

我發現,有些學生已經把“別人家的孩子”當作根深蒂固的自我信念刻到腦海中。他們會比別人更焦慮,通常也更努力,但好像更不自信,對必然會經歷的挫折缺乏準備,更難去面對挫折,也更難從挫折中復原。


孩子的一生宿敵?他究竟是誰?孩子:“別人家的孩子”


當“別人家的孩子”對一個人意味著什麼。這種感覺更多的像是,他收了那些當年誇獎他的人的錢,但後來交不了貨,有一種欠了別人的羞愧感。

這種羞愧感是“別人家的孩子”常有的情緒。他們拼命想要證明的、經常搖擺不定的,或者努力躲藏的,都是同一個秘密:也許,我並沒有別人看起來那麼好。

他們害怕別人看到自己也有壞的一面,他們自己也很難面對自己居然有不好的一面,雖然在內心深處,他們經常這麼懷疑。

可是,你是怎麼樣的人,關別人什麼事?


孩子的一生宿敵?他究竟是誰?孩子:“別人家的孩子”


作為社會性的動物,人有時候需要和別人比較,來確定自己的位置。但是無論批評還是表揚,過多的比較,都會讓你逐漸把目光從事情本身轉向自己,就像自戀故事中的希臘美少年納西斯,無法把目光從自己水中的倒影移開,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偶爾,他們也會抬頭看別人,但要麼是看看別人比他們跑得快了還是慢了,要麼是揣測別人會怎麼看他們。“

別人家的孩子”經常有種奇怪的錯覺,覺得自己生活在眾目睽睽之下,每一個錯誤,每一點不足,都會被看到和記住。也許正是因為他們的童年,就是在被關注中長大的。

如今,這麼多雙眼睛,都內化成了自我的一部分,死死地盯著自己,避無可避。

只是看著他們的那些“別人”,都那麼抽象,沒有自己的痛苦、糾結、同情和愛,好像那些“別人”存在的主要功能,都是為了評價他們自己。

這時候,雖然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別人,看到的卻仍是他們自己。


孩子的一生宿敵?他究竟是誰?孩子:“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長大了的“別人家的孩子”,會成為新一代的父母,他們會指著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循環往復,成為獨特的中國教育模式,焦慮就會這樣一代代蔓延。

曾經在一個小學,一個班主任在批評一個一年級的小男生不守紀律。班主任指著旁邊一個小女生,說你看看你多淘氣,看看XXX,多聽話。

那個小女生驕傲地把雙手擺得整整齊齊,腰背挺得筆直,像個模特。我看著心裡其實挺難過。那個老師不知道,在此後的很多年裡,也許這個女生會一直這樣挺著這樣的身姿。

為了維持這個形象,她會努力去迴避那些能幫助她成長的挑戰。她會生活在他人期待的牢籠中,孤獨又脆弱地驕傲著。


孩子的一生宿敵?他究竟是誰?孩子:“別人家的孩子”


尼克胡哲說過”就在我小時候,我媽媽做了一個對我來說很重要的決定,就是讓我跟普通小孩一起玩。她說我是一個正常的小孩子,只是缺少了幾個小零件而已。這句話向我灌輸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我有權利去過沒有標籤和沒有限制的生活。你也有這樣的權利,去擺脫別人對你的分類或限制! ”


孩子的一生宿敵?他究竟是誰?孩子:“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是別人家的,你自己的孩子才是你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