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雄:【讀村記】德隆村

德隆村記

德隆村,俗稱“雞鳴三省”,地處鎮雄縣坡頭鎮東北角,全村有1264戶5578人,國土面積10.3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彝白苗四個民族,是全縣25個、全鎮3個少數名族村之一。省界東面緊臨貴州林口鎮迎豐村、北面隔河對岸是四川水潦鄉岔河村,縣界西面毗鄰威信水田鄉香樹村,鎮內南接坡頭鎮亳都村,西靠坡頭鎮坡頭村。


清雍正七年,德隆屬下南靖遠裡五甲巖上(巖上指德隆),後依次屬鎮邊鄉、石筍鄉、帶蜀鄉所轄。清朝後期為方便三省邊民貿易往來,朝廷在安德隆(彝語 “安多咯”譯音,意思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設厘金所。


鎮雄縣域境內長達95公里的赤水河水系從德隆白車(含田榜、公房、獻山三個村民組)三岔河出境,靠近田榜村民組的是小麻塘村民組邊界,與貴州迎豐村德勝邊界一河相隔,兩岸千刃壁立,河底到河岸刀縫一般深上百丈,灌木荊棘叢生,河岸看不到河底,落石下去經久才能聽到回聲。成百上千的猴群出沒沿河兩岸,這裡成了猴群糟踐兩省兩岸莊稼的樂園,“文化大革命”時期,本來就糧食匱乏的該地群眾無奈之下請來河南法師在河邊修了幾間房專事捉拿“妖猴”。可憐的猴子被圍捉的圍捉、炸死的炸死。活著的賣了,留剩一對放生,河邊猴群從此絕跡。這條河就是貴州渭水河,赤水河與渭水河兩水交匯從三岔河流經貴州赤水到四川合江進入長江。邊界處三省雞犬相聞,“雞鳴三省”因此得名。民國年間的行政區域圖上,德隆村“雞鳴三省”已正式標註其上,成為鎮雄外八景之一。明朝文學家吳國倫《赤虺河》記敘赤水河為“萬里赤虺河,山深毒物多。遙疑驅象馬,直欲搗岷峨。筏趁飛流下,檣穿怒石過。勸郎今莫渡,不止為風波。”赤水河灣急灘險、神秘、原始、詭異可見一斑。


從鎮雄縣城往東北方向出發87公里到坡頭鎮,從坡頭鎮集鎮沿德隆最高處海拔1731米的烏龍山蜿蜒而下,到最低處740米的白車 “雞鳴三省”,沿著十二公里油路一溜到河底,盡瞰德隆村全貌。德隆因海拔高差,故“十里不同天”而風景迥異,整個村子在一個大斜坡面上,溶洞遍佈,溝壑從橫,飛瀑流珠。散見各處的地主營盤碉樓、棺材巖、白鶴洞、犀牛洞、大梯子、小梯子的傳說如影隨形。站在烏龍山對面白鶴洞門口遠眺,一條長達7.5公里的德隆農業灌溉大堰(1964年建成)像一條長龍玉帶縱貫全村中間腹地,清晰可見。德隆大堰之上的腹心地帶,是政府扶貧攻堅傾情打造的具有六百年民族文化歷史的穿青人村寨,耀人眼目。


春天,從烏龍山山頂到白車河底,是一片被櫻花、桃花、梨花、李花、杏花淹沒的海洋。各類水果、山果、堅果從春天的櫻桃成熟開始可以一路吃到冬天。因為滿村都是果樹,村裡人還有個正月十五“喂樹”的習俗,每年正月十五吃晚飯之前,幾乎每家都要帶上熟食的肉和飯,還有斧子,在每一顆果樹的根部砍上幾斧子,把肉和飯喂到斧子砍出的根部口子裡,兩個人對著樹子說“長不長,長;結不結,結;大個不大個,大個…”諸如此類祝福果樹來年豐收的話。


德隆,還因為三岔河裡有國家十多個珍稀魚種而成為國家級的長江中上游重點漁業保護區之一。


鹹(豐)同(治)年間,受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以陶三春、陶新春領導的苗族為主體的貴州各族農民起義軍迅速壯大,苗族起義戰爭波及川滇黔三省邊界地區,起義進入失敗階段,起義軍退守到今貴州七星關區迎豐村一帶頻繁活動,在德隆村的小麻塘組和路口組交界處的懸崖邊上的巖洞中,至今尚有上百具戰爭遺骨,慘烈可見一斑。


光緒28年(公元1902年),德隆仕紳隴慶堂因往來涉渭水不便,他“不募眾人之資,不吝一己之費,出重資先為鑿石開徑,繼而捐資造舫”,招募三戶船工擺渡, 3個擺渡的艄公分住三省一隅,分別是雲南羅籲秀家,貴州張炳之家,四川趙新和家,“雞鳴三省”河邊曾有“永垂萬古碑”(《 岔河施渡碑記》)記述此事,鎮雄縣誌有有關“岔河渡”的記載。岔河渡曾經是從鎮雄到四川永寧商道、鹽道的重要驛站之一,背銅錢下四川、背鹽上雲南,在這條商道、鹽道上,跟隨紅軍長征走出了德隆籍將領唐興友,後任黑龍江野戰醫院黨委書記。


1935年,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王稼祥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一、五、九軍團長征一渡赤水之後,2月5日(農曆正月初二)途經雲、貴、川交界的“雞鳴三省”( 德隆村)。2月12日,為調動滇軍,紅軍佯攻鎮雄,一軍團一師肖鋒所部奉命迂迴,途經“雞鳴三省”,由梢公擺渡過河轉移到貴州林口(見《肖鋒日記》)。5月,徐策、餘澤鴻、葉少奎、劉復初等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遊擊縱隊在敘永、興文、鎮雄、威信、彝良、畢節等縣開展遊擊鬥爭,一直到1937年10月,德隆處在遊擊鬥爭中間地帶。


1972年6月,周恩來總理在人民日報發表《黨的歷史教訓》中說“從土城戰鬥渡過了赤水河,我們趕快轉移到三省交界即四川、貴州、雲南交界的地方,有個莊子很特別,叫“雞鳴三省”,雞一叫三個省都可以聽到,就在那個地方,洛甫才做了書記(總負責人),換下了博古”。 陳雲、伍修權後來也回憶說:“我們進入雞鳴三省的那段路很險要,只能夠一人行走,只要稍有阻塞,就將是全軍覆沒。”因為博古的交權地爭議,德隆後來成了黨史專家和學者論證史實經常光顧的地方。


傳說1937年隆冬,國民黨軍一班12人,從四川水潦沿德隆白車、小麻塘的渭河峽谷至仁和村,當他們穿越渭河峽谷時,只有3人走出了峽谷,其他9人永遠的消失在了峽谷,不知去向。這是一個充滿了戰爭記憶的神秘村莊。


1984年,聞名全國的戰鬥英雄謝國華犧牲在對越自衛還擊戰的八里河東山前線,德隆成了英雄的故鄉。


在“大集體”時代,德隆就有了集體經濟,上半山種漆樹,下半山白車一片種油菜籽和卷子,油菜籽收穫之後由集體統一榨油賣出做集體收入,卷子收穫果實之後就賣到四川做工業用油。卷子是一種極具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高大落葉喬木,夏天卷子開出黃色小花,綠蔭滿山煞是壯觀。


近年來,按照縣委政府脫貧攻堅工作部署,德隆村鎮村兩級幹部合力攻堅,解決了群眾的“飲水難”、“用電難”、“出行難”、“通信難”、“上學難”、“看病難”、 “住房難”問題。李子基地經過多年的培育初見雛形,一個貧窮的村子正在盛世新時代悄然起飛。一個集成了“紅色文化”、“山水文化”、“峽谷文化”、“天坑溶洞”、“民族風情”、“神話傳說”、縱橫滇川黔的“土匪文化”的獨特人文地理地標資源正在被外界認知和接納。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