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雄:【讀村記】玉帶龍泉繞青山

昭通鎮雄縣坡頭鎮德隆村中部,一條大堰橫系山腰,它南起龍塘,東止白車,全長近10公里,它蜿蜒曲折,跨深澗,掛絕壁,走險灘,灌溉著千畝良田,滋養著一方百姓,當地文人墨客為它起了個頗富詩意的名字叫“玉帶龍泉”。


鎮雄德隆村屬喀斯特地貌,土地保水功能差,再加上人為毀林開荒,森林資源受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水源奇缺,遇到天旱,人們要到幾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取水,極大地影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當地曾有“寧讓你吃一頓飯,也不給你喝一口水”的說法,說明了水的金貴。二十世紀50年代末期,群眾在老支書陳善祥的帶領下,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攀絕壁,穿深谷,探幽泉,面對諸多困難,勤勞智慧的德隆人民沒有被嚇倒。沒有工具,群眾自制風箱,燒火淬鐵,百鍊成鋼;沒有爆破品,人們洞穴熬硝,窯裡燒炭,兌制炸藥;沒有保險繩,大家扯下棕皮,搓制繩索,掛壁作戰;沒有技術,人們用手比劃,直覺判斷,錯了重來。面對死亡,大家是那樣的坦然,那樣的單純,他們說,遇上了,那是運氣差;老支書說,就是死,也要把水引出來。最難的是絕壁上打眼,一根棕繩繫著一條生命,一隻手裡拿著一根鋼釺,下面亂石嶙峋,一旦失手,輕則殘疾,重則丟命,但是人們沒有退縮,水渠一分分挺進,一天天延伸。在老支書的帶領下,黨員幹部吃苦在前,壯年勞力不甘落後,頂風雨,冒寒暑,易春秋,開山炸石,戰天鬥地,歷時6載,終於在崇山峻嶺之間,懸崖峭壁之上建起了10公里長的水渠。如今,當我們走在溝渠上,遠望那千畝水田,以前是荒草叢生;近看這參差崖壁,原來是壁立千仞,怎麼不感慨萬千呢?再看那凸凹不平的崖石上,依稀可見用石灰寫就的“自力更生,排除萬難;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等字樣,雖然已經斑駁陸離,但它卻是德隆大堰精神的真實寫照,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汩汩山泉在人們的牽引下,順勢而行,它滋潤著一方水土,養育著一方百姓,它成了德隆人民的希望之泉、脫貧之泉、小康之泉。


春天,細雨如絲,三三兩兩的農民,頭戴斗笠,身披蓑衣,駕馭著性情溫順的水牛,時而山歌陣陣,時而吆喝聲聲,很有一種《漁歌子》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情趣,只不過那是垂釣,這是春耕。雨過天晴,層層梯田似面面明鏡,倒影著藍天,倒影著白雲,微風過處,波光粼粼,田裡像灑滿了碎金。插秧時節,淺淺窄窄的田塍上,小孩在追逐嬉戲;平平整整的稻田裡,大人在分秧插秧,潺潺的流水,爽爽的笑聲,匯成一曲和美的天籟之音。辛勤的農民,用自己智慧的雙手,栽種脫貧的希望,抒寫綠色的詩行。


夏日,驕陽似火,千畝水田如一條綴滿碧玉的緞帶,繫於青山之腰。夏夜,繁星點點,涼風陣陣,花香縷縷,蛙聲連連,這莫不是辛詞裡“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意境嗎?


秋季,天高氣清,新稻流香,希望的田野上,飄來粗獷的歌子,人們盡情歡唱,歌唱未來,歌唱小康。


十公里長渠如飄動的玉帶,千畝良田似靜臥的錦緞,“玉帶龍泉”成了坡頭德隆一道不可複製的靚麗風景。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