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读村记】玉带龙泉绕青山

昭通镇雄县坡头镇德隆村中部,一条大堰横系山腰,它南起龙塘,东止白车,全长近10公里,它蜿蜒曲折,跨深涧,挂绝壁,走险滩,灌溉着千亩良田,滋养着一方百姓,当地文人墨客为它起了个颇富诗意的名字叫“玉带龙泉”。


镇雄德隆村属喀斯特地貌,土地保水功能差,再加上人为毁林开荒,森林资源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源奇缺,遇到天旱,人们要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取水,极大地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当地曾有“宁让你吃一顿饭,也不给你喝一口水”的说法,说明了水的金贵。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群众在老支书陈善祥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攀绝壁,穿深谷,探幽泉,面对诸多困难,勤劳智慧的德隆人民没有被吓倒。没有工具,群众自制风箱,烧火淬铁,百炼成钢;没有爆破品,人们洞穴熬硝,窑里烧炭,兑制炸药;没有保险绳,大家扯下棕皮,搓制绳索,挂壁作战;没有技术,人们用手比划,直觉判断,错了重来。面对死亡,大家是那样的坦然,那样的单纯,他们说,遇上了,那是运气差;老支书说,就是死,也要把水引出来。最难的是绝壁上打眼,一根棕绳系着一条生命,一只手里拿着一根钢钎,下面乱石嶙峋,一旦失手,轻则残疾,重则丢命,但是人们没有退缩,水渠一分分挺进,一天天延伸。在老支书的带领下,党员干部吃苦在前,壮年劳力不甘落后,顶风雨,冒寒暑,易春秋,开山炸石,战天斗地,历时6载,终于在崇山峻岭之间,悬崖峭壁之上建起了10公里长的水渠。如今,当我们走在沟渠上,远望那千亩水田,以前是荒草丛生;近看这参差崖壁,原来是壁立千仞,怎么不感慨万千呢?再看那凸凹不平的崖石上,依稀可见用石灰写就的“自力更生,排除万难;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字样,虽然已经斑驳陆离,但它却是德隆大堰精神的真实写照,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汩汩山泉在人们的牵引下,顺势而行,它滋润着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百姓,它成了德隆人民的希望之泉、脱贫之泉、小康之泉。


春天,细雨如丝,三三两两的农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驾驭着性情温顺的水牛,时而山歌阵阵,时而吆喝声声,很有一种《渔歌子》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情趣,只不过那是垂钓,这是春耕。雨过天晴,层层梯田似面面明镜,倒影着蓝天,倒影着白云,微风过处,波光粼粼,田里像洒满了碎金。插秧时节,浅浅窄窄的田塍上,小孩在追逐嬉戏;平平整整的稻田里,大人在分秧插秧,潺潺的流水,爽爽的笑声,汇成一曲和美的天籁之音。辛勤的农民,用自己智慧的双手,栽种脱贫的希望,抒写绿色的诗行。


夏日,骄阳似火,千亩水田如一条缀满碧玉的缎带,系于青山之腰。夏夜,繁星点点,凉风阵阵,花香缕缕,蛙声连连,这莫不是辛词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吗?


秋季,天高气清,新稻流香,希望的田野上,飘来粗犷的歌子,人们尽情欢唱,歌唱未来,歌唱小康。


十公里长渠如飘动的玉带,千亩良田似静卧的锦缎,“玉带龙泉”成了坡头德隆一道不可复制的靓丽风景。


审核:冯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