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仙草”和“昆明靈芝”

古籍中的“仙草”和“昆明靈芝”

靈芝是一種久負盛名的“仙草”。靈芝作為藥物,在《神農本草經》中即以“仙草”的身份出現。《神農本草經》把靈芝列為上品,記載了紫芝和赤芝:紫芝“主耳聾,利關節,保神,益精氣,堅筋骨,好顏色,久服輕身不老延年”;赤芝“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輕身不老,延年成仙”。

在秦漢時期,帝王渴望長生,千方百計尋求不死之法,方士和巫師都以尋找讓人長生不老,甚至幻想讓人長生不死的藥物獻給皇帝為能事。於是,早已進入人們視野的靈芝,在漢代更加受到重視,變得“仙氣”十足,被視為服後能夠具有輕身不老,甚至起死回生的功效,因而在歷代文獻、傳說故事之中頻頻出現。作為“靈草”,漢代班固(32~92年)在《西都賦》中說:“於是靈草冬榮,神木叢生。”此語李善注曰:“神木、靈草,謂不死藥也。”漢代張衡(78~139年)亦於《西京賦》中說:“浸石菌於重涯,濯靈芝以朱柯。”“神木靈草,朱實離離。”薛綜注:“靈草,芝英,朱赤色。”古以芝為仙草,故此草被稱為靈芝或靈草,並傳言此草能夠使人駐顏不老。更有甚者,傳說服用此草可以讓人起死回生。三國魏曹植《靈芝篇》有云:“靈芝生天地,朱草被洛濱。榮華相晃耀,光彩煥若神。”至晉代,葛洪將靈芝說得更是神乎其神,在《抱朴子·仙藥》中,稱採靈芝要“入名山”,且要“帶靈寶符,牽白犬,抱白雞”,只有讓“山神喜”時,才“必得見芝”。此書還說,有一種“七明九光”的靈芝,入口之後,人會“翕然身熱”,一時感到“五味甘美”,連續吃上一斤,就可以“得千歲”,還能夠“夜視”。

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對一件事物的敘述,往往具有強大的放大功能和傳播力。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靈芝作為仙草,更是成為不得了的神藥。明代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回中,就有壽星“手捧靈芝”奉獻給如來的故事。當然,世人之所以對靈芝家喻戶曉,當與《白蛇傳》中《盜仙草》一段故事有關。這段白蛇女盜靈芝救活許仙的動人神奇故事,使靈芝作為愛情信物和起死回生靈丹妙藥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

古籍中的“仙草”和“昆明灵芝”

在蘭茂(1397~1470年)《滇南本草》中,靈芝被稱為“靈芝草”,並雲:“此草生山中,分五色。味甘,無毒。俗呼菌子。”蘭茂據靈芝顏色,將其分為赤、白、黑、黃、青五種:“赤芝,治胸中有積,補中,強智慧。服之輕身不老”;“白芝,味辣,無毒。治一切肺痿癆咳,力能安魂延年。仙品也”;“黑芝,味鹹,性平。無毒。補腎,通竅,利水,黑髮。治百病,人服成仙”;“黃芝,味甘、辛,性平。無毒。治一切百病如神。熬膏久服,輕身延年”;“青芝,味鹹。無毒。治一切眼目不明,服之目視千里”。

《滇南本草》關於靈芝的記述,對《神農本草經》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在繼承方面,兩書都記述了赤芝,後者沿襲了前者,且將《神農本草經》中“久服輕身不老”“久食輕身不老,延年成仙”的思想也沿襲下來。在發展方面,《神農本草經》將靈芝分為紫芝和赤芝兩種,而《滇南本草》則僅將靈芝分為赤芝、白芝、黑芝、黃芝、青芝五種,並分別繪有墨線圖,讓人知道具體而明確的“五彩芝”(或稱“五色芝”)是哪五種顏色,顯示了對《神農本草經》的創新、超越和發展。

醫學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關於靈芝的認識,也是不斷深化的。出生晚於蘭茂118年的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說:“靈芝,無毒,主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此外,李時珍還大膽提出:“時珍嘗疑,芝乃腐朽餘氣白璧微瑕,正如人生廇贅,而古今皆以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誠為迂謬”,更令人懷疑的是,“又,方士以木積溼處,用藥敷之,即生五色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這一段關於靈芝的認識,採取了比《滇南本草》更為審慎和客觀的態度,使人們對靈芝的認識更邁進了一步。當然,關於靈芝的記述,《本草綱目》仍舊說“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這說明無論是《滇南本草》還是《本草綱目》,無論是蘭茂還是李時珍,都仍然沒有跳出《神農本草經》的套路。

其實,靈芝並沒有民間傳說或文學作品中的非凡功效。靈芝藥用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歷代醫藥家視為滋補強壯、扶正固本的神奇珍品,是人們養生保健的首選,服用後具有保肝解毒、治療糖尿病等功效。靈芝培植現已得到開發,可人工在樹林、房前屋後林蔭處靠近水源的地方栽培。

不過,在已知的100餘種靈芝真菌之中,有一種被命名為“昆明靈芝”的可謂一枝獨秀。此種靈芝主要分佈於雲南、貴州。人們研究發現,昆明靈芝在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白細胞減少症、冠心病等方面都有較好的療效,並可通過茶、粥等食療方式融入人們的生活,不失為人們治病療疾和養生保健的一味良藥。(蘇國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