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乐视,ofo那些被资本喂大的"巨婴"都是如何崩盘的?


瑞幸,乐视,ofo那些被资本喂大的


瑞幸,乐视,ofo那些被资本喂大的


4月2日晚,瑞幸咖啡一纸公告,将其内部高达22亿人民币的财务造假事实公之于众。当日瑞幸开盘暴跌81.6%,盘中8次“熔断”暂停交易。截至4月3日,收盘价已跌至5.38美元,市值13.45亿美元。此前,浑水披露匿名报告直指瑞幸咖啡正在捏造公司财务和运营数据。瑞幸还对此予以了否认。然而,仅仅过去2个月,瑞幸的咖啡“神话”一夜崩盘。这背后,浑水的做空报告只是直接原因,真正使其神话破灭的,有公司管理运营策略的原因,更有来自资本层面的原因。瑞幸的命运走向,与乐视、ofo、暴风何其相似。这些公司崩盘原因各有千秋,然而,资本催生的泡沫破裂背后,悲痛总是相通的。它们都曾风光无限,这些资本长期投喂成长起来的巨婴公司,最后都一步步迈向覆灭。ofo:资本潮落,无人接盘

  从4月2日晚自曝财务造假22亿元的惊天巨雷,瑞幸咖啡的订单量出现激增。众多用户担心已经购买或者赠送的咖啡券后续无法使用,纷纷在其线下门店排队消费。如此情形,与当年ofo用户线上线下排队退押金几乎无异。令人颇感讽刺的是,在瑞幸一夜崩盘前几天,ofo已经是2020年第24次成为法院被强制执行人。昔日的小黄车成了拖欠押金的“老赖”。瑞幸的悲剧时,往往让人回想起ofo的故事。同为曾经风口上的公司,ofo也曾于资本的溺爱中成长起来,但最后成为资本的弃儿,走向覆灭。

众所周知,ofo的创始团队和最早的创业行动源于北京大学。戴威等校园骑行爱好者看到了大学校园这个较为封闭的空间中学生对短途出行的特别需求,在获得了金沙江等早期投资后将这一模式快速复制到其他高校,直至走出校园。自诞生伊始,ofo、摩拜单车等作为共享单车行业的代表企业,就游走在法律和行政监管的边缘地带。如果说在校园这一封闭空间、人流车流量都不是很大的环境里,只要获得大学有关管理机关的默许还可以勉强维持的话,那么没有获得全面授权和经营许可的情况下,大量占用城市道路和人行道等公共空间,必然会造成城市重要交通枢纽的拥堵、影响正常出行秩序。

与共享单车爆发式的野蛮生长几乎同时,社会舆论压力陡增,但整个行业并没有在如何依法依规经营方面进行改善,反而是在资本的加持下持续大量地投放自行车并开始恶性竞争。小黄车、小红车、小蓝车等等员工之间抢夺地盘、打架斗殴的情况时有发生,最终招致政府严厉监管政策的出台,各地都专门发文规范共享单车的行业发展。

总的来说,在监管灰色地带生存的创业项目,如果没有政策本身的松动就很难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在监管“口子”放开之前,其生存策略本来应该是“低调做事”。而像ofo这样持续“高调做事”还“高调做人”,期盼某一天监管者网开一面真的是痴人说梦了。

在风头最劲的2017年,ofo虽然看不到盈利,但资本的钱却在大笔涌入。当时摩拜、ofo竞争激烈,不缺钱的ofo开始大把的烧钱扩张,为迅速布局全国,占据更多市场份额。2017年1月,ofo宣布以“一天一城”的速度在10天内密集进入11座城市。从整个单车市场来看,这一年共享单车投放量高达2300万辆。这些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是以ofo和摩拜为首的共享单车创业公司的疯狂融资、补贴、投放比拼。这一年里,悟空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小鸣单车等第二三梯队的入局者,很多则在价格战中无力支撑,经历了被合并,或者倒闭。

瑞幸,乐视,ofo那些被资本喂大的


当一个生意开始变得只能用更高的burn rate(烧钱率)换取更高的DAU(日活用户),就已经说明这不是一个好生意。资本的逐利性在这时候就显露无遗,热钱的目标就是如何低买高卖、全身而退,无关乎企业的好坏、基业的长青。资本鼓励创业团队想尽一切办法补贴用户,以换取后续更多的接盘资金继续烧钱,自身则得以在更高的价位上“出货”。而ofo还长期忽视用户体验、车辆损耗率居高不下,这样的“死循环”造就的不过是毫无用户黏性的“空中楼阁”,瞬间集结的千万退款人是公司缺乏基本信任的最好证明,也是最终压跨公司的那根稻草。

除了被资方裹挟、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中“与狼共舞”之外,ofo在处理资方关系上还犯了几次关键的战略性失误。例如,为了摆脱烧钱的陷阱和一时的困局,而陷入了阿里系和腾讯系创投之间的博弈之中,与滴滴、金沙江等战略投资者翻脸,结果越陷越深。年轻的创业者图谋在几家中国资本市场最顶端的企业vc之间辗转腾挪,这种“刀尖上的舞蹈”稍有不慎,结果就是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如果不能协调前期和中后期股东之间的关系,一般的公司很可能直接就在增资中倒下了,纵观ofo后期多轮资本进入的过程,可能因为明星企业的光环已经可以算是撑得比较久了。尽管最终的结果仍不能完全排除股东之间因争夺控制权,而出现恶意破坏的可能性。

瑞幸,乐视,ofo那些被资本喂大的


总的说来,ofo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性企业,其兴衰值得作为创业管理的经典案例持续进行研究和反思。对共享经济这一创业风口的存在价值和发展规律,也有必要进行更加持久而全面的科学审视。当然,ofo的失败绝不意味着年轻的创业团队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曾经的辉煌和暂时的落寞足以成为他们成长的宝贵财富,他们的事业也会长久地记录在中国的大学生创业的史册上。

瑞幸,乐视,ofo那些被资本喂大的


乐视模仿者暴风:曾经的妖股之王如今光景惨淡

  “因公司现有员工无法承担2019年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的编制工作,公司无法按相关规则的要求披露2019年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这是暴风集团最近一次出现在新闻视野。根据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在法定披露期限届满之日起两个月内仍未披露年度报告,深交所可以决定暂停公司股票上市。暴风面临退市风险。创始人被捕、公司资金紧张、欠债4.7亿元、拖欠员工工资……暴风集团仿佛陷入了死局,前景渺茫。它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2007年成立的暴风集团,旗下最火的产品是免费影音播放器暴风影音。2009年,几乎可以支持所有主流视频格式的暴风影音用户突破2.8亿,日活用户超过2500万。那时候,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都还没出现。暴风曾经也不缺钱。2015年3月,风头正劲的暴风集团登陆A股,随后创造了40天36个涨停的神话,一度成为股市黑马。股价最高达到327元,市值近450亿。暴风集团被称为“妖股之王”。根据其当时的上市招股书,暴风集团有强劲的盈利能力: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暴风集团的总营收分别为2.52亿元、3.25亿元和3.8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584.73万元、3853.73万元和4194.15万元。这也是其备受资本追捧的原因之一。但是,暴风阶段性的盈利背后,是不断更新的网络时代。随着PC时代的没落、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暴风影音的价值,似乎已经撑不起公司的高估值。暴风需要创新性的产品、可持续的业绩来支撑其高速发展。实际上,上市之后,被认为是乐视模仿者的暴风,同样采取了大步向前、激进扩张边界的策略,曾先后布局VR、体育、影业、TV、游戏等,推出魔镜、体育、金融等新板块,试图通过虚拟现实(暴风魔镜)、智能家庭娱乐硬件(暴风TV)、在线互动直播(暴风秀场)、影视文化(暴风影业)、体育(暴风体育)等组成一个大生态圈。但没有人可以一口吃成胖子,企业也是。着急的暴风并没有很快收获到实际的业绩回报,反而在不断支出、烧钱。为了有足够的资金继续扩张,暴风也不断融资。其中暴风VR在2015年、2016年曾受到资本的热捧,但热潮很快退却,暴风创始人冯鑫选择转向互联网电视。2017年12月,暴风TV融资8亿元,这也成为暴风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2016年,创始人冯鑫试图通过2亿元来撬动52亿的产业并购基金,但最终以被收购标的破产而终结。这为之后公司走下坡路埋下了雷。伴随着业务扩张,暴风烧钱的速度也很快,资金日渐紧张。暴风的生态圈也在越来越小,到最后只剩了TV等个别业务。作为暴风最基础业务的暴风影音,也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在移动视频平台的版权大战中逐渐边缘化。资本运作不顺利、融资受阻、资金链紧张、业务增长慢……暴风一步步陷入深渊。2019年9月2日,据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消息,静安区检察院以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职务侵占罪对犯罪嫌疑人暴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冯鑫批准逮捕。暴风集团此后树倒猢狲散,如今除冯鑫外,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已全部辞职,公司仅剩10余人。从暴风最近的一份财报,即2019年10月31日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净利润-6.5亿元,同比下降184.50%,货币资金仅331.7万元,但负债超过10亿元,陷入严重的资不抵债境况。此外,暴风还收到北京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书》,裁决其向上海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支付转让价款、违约金等合计4.7亿元。高额的负债像块巨石一样,压得暴风喘不过气来。下一步迎接它的,会是退市吗?乐视:深陷泥潭好多年

  不久前,3月20日,美国加州中区破产法院正式批准了贾跃亭的破产重组资产披露声明和持产债务人贷款申请。业界认为,这意味着贾跃亭的个人破产申请重组正式进入了投票程序,距离最终落地实施仅剩最后一步。从三四年前的互联网创新先锋,到如今的骗子公司、欠债“老赖”,乐视的故事值得所有公司警惕。乐视最初为行业带来的是创新模式。最初的乐视网,以大量低价购买影视剧版权,通过会员模式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容生态。乐视视频也连续盈利了几年。随后野心勃勃的贾跃亭开始成立乐视影视,做起影视电视剧。影视没有专注多久,乐视又开始转向硬件,以低价电视,大量扩张用户量,试图拉动付费会员增长。但无奈电视成本太高,不断亏本的乐视,一边融资,一边转移开拓新的领域。乐视手机、乐视汽车、乐视金融,贾跃亭乐此不疲地盖楼,但这个大生态的框架之下,却净是泡沫,仅手机业务一年就亏损40亿。但乐视似乎并不缺钱,贾跃亭也说钱不是问题,而它的钱,主要来自融资。数据显示,乐视网从2010年上市至此后七年时间里,累计融资超过300亿元,包括直接融资92.89亿元;间接融资207.88亿元,占总融资额69.12%。其中,大部分是上市后通过定向增发,发债券来融资,此外还通过股权质押的方式获得资金。贾跃亭把乐视的模式、生态策划得非常好,让投资者和分析师眼前一亮,眼见未来业绩良好成长的希望。但在2015年,开始有分析师质疑乐视2014年年报数据注水严重,报表净利润3.6亿元,但根据他的测算却是亏损10亿,净资产为负。其中有一块就指向乐视超级电视,宣称的几百万台销量背后,实际出货量只有一半、超级手机订单量也与草根调研数据出入极大,电视续约率远不如预期,内生业务基本亏损,高度依赖融资。泡沫总有戳破的一天。2017年7月,贾跃亭向外界公布了乐视资金链近乎断裂的真实情况。此后牵一发而动全身,昔日风光的乐视生态体系开始日渐崩塌。乐视从一家视频网站做到了影视公司、手机公司、电视公司,似乎每一次的转型都很成功,但这些“成功”的背后,是无数资本堆砌起来的光环。根据乐视网最新的公告,公司2019年未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12.8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约为-143.29亿元。公司2019年年度报告披露后,公司股票存在被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的风险。公告显示,2019年以来,乐视品牌信誉持续受损,其广告业务收入、会员及发行业务收入相较去年同期持续下滑,前期购置的影视版权等长期资产摊提成本逐年摊销,导致2019年公司营业总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大幅下降。此外,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债权无法得到偿还,乐视大量有息债务无法进行偿付且不断产生财务费用,进一步加大对亏损影响。乐视、ofo、暴风,以及瑞幸,这些曾经的明星公司如今深陷危机或者溃败的背后,有资本带来的痛。但成也资本、败也资本,资本本身并没有错,真正有未来的企业,会在资本的助力下逆势成长,而不是成长为巨婴,一夕之间便被击垮。


留下你的观点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