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三个关键原因,突破原有认知才能占得先机

自建兴六年(228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共五次北伐中原,结果全部失败,最终病逝于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堪称完美,那又为何北伐中原没能成功呢?这三个细节才是失败的关键因素。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三个关键原因,突破原有认知才能占得先机

汉丞相诸葛亮


屯田将领打仗都很保守,这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三国时期屯田出身的将领很多,诸葛亮虽然是蜀汉丞相、军师,但前期也是负责在益州经济,中期汉中屯田,也算是屯田出生的将领。同样屯田出身的将领还有曹魏的邓艾,东吴的陆逊等。

屯田出身,带兵打仗都很保守,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防御战中可以御敌致胜,但攻坚战中却缺少奇谋,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司马昭重新制定战略之后,决定放弃攻打东吴,先进攻西蜀的时候,邓艾是第一反对的将领。邓艾的观点是,蜀汉易守难攻,没有任何破绽,恐怕会徒劳无功。夷陵之战中,陆逊在面临刘备水陆大军同时进攻的时候,也是一直退守防御,最终等到刘备的水军上岸之后才着手反击。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三个关键原因,突破原有认知才能占得先机

可惜魏延傲慢的性格不受孔明待见


诸葛亮北伐同样太过保守,不敢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敢和曹魏西防军队正面对抗,第一次北伐便选择了曹魏援兵最难的陇西。

太过保守的进攻变成了攻守兼备,并非全力进攻,以至于五次北伐只有两次出祁山,三次是局部战争。

诸葛亮心思太重,以至于放不开手脚

刘备白帝城举国相托,对诸葛亮压力太大了,以至于诸葛亮后期北伐心思太重,束手束脚,军事才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三个关键原因,突破原有认知才能占得先机

刘备白帝城托孤


首先在用人上。汉中与关中之间被秦岭隔着,可以用兵的道路自东向西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狄道,曹魏进攻蜀汉时,邓艾就是从狄道向姜维屯兵的沓中挺进的。

如此多的行军路线,诸葛亮只有在第一次北伐,让赵云、邓芝作为疑兵走褒斜道,在箕谷吸引曹真西防大军主力。其余都是大家一起走祁山道,一起走陈仓道。这样虽然能集中优势兵力,也能方面后勤补给,但道路狭窄,无论一起走哪条道都无法将兵力做到最有效的部署。

诸葛亮除了放手让赵云独自带兵走褒斜道之后,再没有让其他将领分兵走过其它道路,魏延琢磨多年的子午谷奇谋也没有被采纳。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三个关键原因,突破原有认知才能占得先机

诸葛亮北伐线路图


其次在用兵上。五次北伐只有第二次走陈仓道,其他四次都走祁山道。陈仓道道路迂回曲折,行军非常困难,以至于魏国进攻蜀国的时候,钟会选择斜谷道、傥骆道、子午道,而放弃陈仓道。

从祁山道到关中就更绕远了,已经是陇西的范围了。不难看出,诸葛亮北伐用兵,意不在夺取关中,而是想要蚕食陇西,自凉州直逼洛阳。这与汉中之战时,法正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思想非常相近。

如此用兵,虽然能起到攻守兼备的作用,但放弃关中这个战略要地,选择凉州反复无常的少数民族,这未免有点不切实际。

其实,诸葛亮无论是在用人还是用兵上都有点放不开手脚,主要是太害怕失去刘备辛苦一生换来的一片基业了。当然,害怕失去便很难有收获,这不是军事能力的强弱,而是举国相托的担子太沉,以致诸葛亮心思太重了。

太擅长诱敌伏击,以致形成了依赖

三国各自有自己擅长的军事战术,曹魏的快马千里奇袭,东吴的火攻与偷袭,蜀汉则是诱敌伏击战,魏将王双、张郃都是死于诸葛亮利用地形优势的伏击。

然而,太过擅长变成了也未必便全是优势。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安排马谡、王平守卫街亭,企图在街亭用诱敌深入的伏击战,结果有了街亭战败。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三个关键原因,突破原有认知才能占得先机

街亭之战示意图


那为何不将防御的兵力放在道路崎岖狭窄的关陇道上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此便不会有挥泪斩马谡的悲痛了,凉州五郡也必定都能攻占了。

同样的依赖性还出现在姜维身上,姜维是诸葛亮一手带出来的,在魏国进攻蜀国的是,姜维就是采用了诱敌深入到汉中,再企图一举歼灭,结果不仅没有歼灭魏军,还让魏延布防多年的汉中防线全部毁于一旦,最终给了邓艾偷渡阴平的机会。

总结

诸葛亮北伐中原失败,并不是因为军事强弱,也不是因为地理优劣,更不是因为兵将不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足够卓越,只是先天的文人性格所导致。

过分依赖于自己原有的认知,而不寻求突破,这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场来说是致命的缺陷。当固化思维成为一种习惯,你的对手便会充分利用你的这一弱点进行反击,就像司马懿说诸葛亮从来不冒险用兵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