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雙璧時代”的帝國危機

漢武帝元狩開始,漢王朝開始大規模征討匈奴,這是一場舉國大戰,漢大將軍衛青,先後七次北上進攻匈奴,斬首五萬餘級,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先後六次深入漠北,斬首十一萬級,河西走廊被打通,河套平原被收復,匈奴單于遠遁漠北,從此漠南無王庭。大漢的威名,從此才真正響徹天下。受到重創的匈奴,再也無力和漢王朝相抗衡。

衛青、霍去病,這對舅甥,代表著漢王朝最巔峰的戰力,最輝煌的榮耀,“帝國雙璧”當之無愧。當人們沉浸在“帝國雙璧”帶來的榮耀和輝煌之中,似乎忽視了一個問題。後雙璧時代,已經悄然來臨。

“後雙璧時代”的帝國危機

帝國雙璧

危機的萌芽出現了

衛青霍去病,是世間少有的天才將領,但他們兩個之後,還會有像他們一樣的偉大將領嗎?這種危機,因為這兩位太過優秀,於是讓人無意中忽視了這樣的問題。輝煌光彩奪目,但同時出現的陰影,讓人不得不警惕。

我們翻開史料,就會發現一個重要問題,除了衛青霍去病以外,同時代的將領,他們的戰績並不好。我們盤點一下這些將領的戰績:

李廣,漢朝第一次反擊,他就是主力,但兵敗被俘,大將軍衛青出定襄,李廣無功,出北平攻匈奴,四千兵馬全軍覆沒,漠北之戰,因為迷路喪失戰機,被迫自殺。也許,李廣在防禦戰以及單兵作戰能力相當強,也有足夠的勇氣。但統兵作戰卻敗多勝少。

公孫敖,第一次反擊慘敗,手下將領損失七千餘,出定襄、隨霍去病遠征漠北,獨立領兵進攻匈奴,大多無功而返,甚至士卒多有損失。

公孫賀,第一次反擊匈奴,出雲中無功而返,隨大將軍出定襄,無功而反,出五原進攻匈奴,無功而返。

這些都還是漢王朝非常有名的將領,而在漢書衛青霍去病傳中,李息、李沮、張次公、趙信、趙食其,一連串的人名,都是衛青或者霍去病手下的將領。他們和李廣、公孫敖、公孫賀一樣,他們的功勞實在太少,大量的軍功,都是依託於衛青和霍去病。漢王朝在這場大戰中,威震天下,但除了衛青和霍去病,其他將領,卻沒有一個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也沒有一個能有帝國雙璧一樣的天才指揮能力。

漢王朝的名將斷層,已經在一次又一次勝仗中慢慢出現。其實,漢王朝依然有機會,但霍去病英年早逝,讓這個機會徹底消失。如果霍去病能夠再多活許多年,漢王朝的名將梯隊,就不會突然間斷層。當衛青老了,霍去病死了,漢朝真切的感受到了,名將的凋零,對於漢軍的影響。於是,漢朝和匈奴的曠世決戰,進入到了“後雙璧時代”。

“後雙璧時代”的帝國危機

蘇武牧羊

以“嘴炮”為幌子的休養生息

帝國雙璧成為了歷史,受到重創的匈奴遠遁漠北,但威脅卻沒有結束。匈奴損失很大,漢朝也損失很大。於是兩個超級大國,都處於短時間的和平狀態。漢朝和匈奴的決戰,轉入了另一個階段。

這個階段,或許可以稱之為外交階段,伊稚斜單于在位十三年後,死去,取而代之的是烏維單于。而漢朝這邊,漢武帝依然精力旺盛,雖然北邊沒有了戰事,漢朝馬不停蹄的誅滅南方的南越國,東方的朝鮮,這些小對手全部剿滅,漢朝再次將目光放在了北方的匈奴。但被打怕的匈奴,已經吸取教訓,於是,公孫賀、趙破奴兩次進攻,全都無功而返。局勢陷入對峙狀態。

邊境的爭端告一段落,雙方使節的往來成為這段時間的主流。這種出使,風險非常大,漢朝不願意停止對匈奴的進攻,而匈奴也不願意服軟,雙方都表現得極端強勢,於是,雙方都在心照不宣的扣留對方的使者。

這種把戲,可以看成是一種緩兵之計,漢朝需要時間來了解匈奴到底還有多少人,到底在什麼地方,到底應該如何才能斬草除根。匈奴也需要時間,衛青霍去病打的實在太狠了,不但讓匈奴失去了漠南的土地,還讓匈奴損失二三十萬人口。匈奴需要休養生息,恢復往日的榮光。這對冤家誰都清楚,現在不是認慫服軟的時候,而是拖延時間的時候。拖延時間的方法,就是派使者打嘴炮罷了。

烏維單于在位十年,然後死了,這十年,大概是漢朝和匈奴最和平的十年,當然,也是相互扣留使節最嚴重的十年。十年,對於雙方的修養生息,非常重要,烏維單于的兒子詹師廬即位,因為年紀尚小,所以稱為兒單于,不得不說,匈奴人真的很耿直。

烏維單于在位的十年裡,漢朝做了許多事情,比如,漢朝開始對大宛用兵。

“後雙璧時代”的帝國危機

汗血寶馬

後雙璧時代的帝國困局

如果從戰略上講,大宛的用兵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雖然漢朝經營西域許多年,雖然有漢朝和烏孫和親,但西域三十六國對於漢朝和匈奴的態度其實差不多,誰強就聽誰的,當一回牆頭草。這也不怨西域諸國,西域雖然地域遼闊,但人口少,三十六個國家每個國家的人口,甚至不如漢朝一個縣,擁有幾萬軍隊,已經算是西域的強國了。

西域最強的,應該算是大宛國,也是這次軍事行動的主要目標,在漢書西域傳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大宛國,王治貴山城,去長安萬二千五百五十里。戶六萬,口三十萬,勝兵六萬人。

一個國家只有六萬的兵力,這對於漢王朝來說,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作為西域最強的一個國家,卻不聽漢王朝的號令,於是,只能殺雞儆猴,至於說戰馬一類,只是開戰的藉口罷了。

從戰略上講,攻滅大宛,足以震懾西域,斬斷匈奴臂膀,從而讓匈奴孤立無援。這是一步非常妙的棋。只可惜,從戰術上看,漢王朝栽了大跟頭。

漢王朝選錯了將領,要是衛青霍去病還活著,誅滅大宛並不是一件難事,偏偏選擇了李廣利。李廣利和衛青霍去病一樣,也是外戚。或許因為這兩人實在太優秀了,讓漢武帝對於外戚非常信任。再加上他寵愛李夫人,找一個好解決的對手,可以為李廣利積累軍功,也是兩全其美之法。

於是,第一次討伐大宛拉開序幕,李廣利帶領由自己封地的六千嫡系加上徵召的亡命之徒,組成了六萬大軍,浩浩蕩蕩出玉門關,殺向大宛。

李廣利的用兵,實在太過差勁,萬里奔襲,李廣利沒有考慮到糧草問題,沒有考慮到西域作戰諸國態度問題,然後一股腦的向大宛進發,西域諸國面對漢朝的軍隊,全都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於是紛紛關閉城門,不打也不迎接。糧草漸漸用完,疲憊的漢軍到達大宛門口,已經沒有太多戰鬥力。最終,第一次征討大宛的戰爭,以慘敗告終,六萬將士活著回來的,不過數千人而已。

憤怒的漢武帝差點砍了李廣利。也許是李夫人的枕邊風吹的夠猛,第二次征討大宛,主將依然是李廣利,但這次,漢朝幾乎亮出了全部家底。

赦囚徒扞寇盜,發惡少年及邊騎,歲餘而出敦煌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牛十萬,馬三萬匹,驢、橐駝以萬數齎糧,兵弩甚設。天下騷動,轉相奉伐宛,五十餘校尉。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而發天下七科適,及載糒給貳師,轉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

這次規模,絕不亞於漠北之戰的規模,光戰鬥人員就有六萬,負責後期保障人員十八萬,糧道綿延數千裡,整個漢王朝都動了起來。大宛國全國也只有三十萬人,而漢軍擔任主攻和輜重步兵就已經超過二十萬,面對這種陣勢,西域諸國徹底服軟,紛紛前來勞軍,有的小國,比如輪臺不出城迎接,直接滅了,然後繼續進軍。

面對如此規模的用兵,大宛國也算有骨氣,生生扛了四十多日,實在扛不住了,國內發生內訌,大宛國國王的人頭,被朝臣砍了下來,於是大宛滅亡。整個西域震驚,全部倒向漢朝。

第二次征討大宛,終於取得勝利,但漢王朝也付出數萬精銳的代價,最終回到玉門關的,不過一萬人而已。

兩次討伐大宛,死了十幾萬人,這是漢朝從來沒有過的結果,哪怕漠北之戰深入匈奴腹地,漢朝也沒有過如此傷亡。後雙璧時代,漢朝對外進攻,已經明顯疲軟而乏力,漢軍的戰鬥力也遠不如從前。

“後雙璧時代”的帝國危機

帝國的榮光

難復漠北榮光

沒有天才的名將,也讓北方戰事出現從未有過的慘敗。大宛之戰勝利之後,漢王朝迎來了又一個利好消息,匈奴左大都尉,想要殺單于投降漢朝,但有一個條件,自己離漢朝軍隊太遠,需要漢軍接應。於是,漢朝修築受降城。但左大都尉,依然因為距離太遠。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似乎有些問題,如果想要漢軍接應,沒有什麼不妥,但漢軍修築受降城還嫌遠,難不成在你們單于王帳旁邊築城。許多年前,霍去病面對渾邪王的投降,表現得十分冷靜,直到情況完全明瞭,這才出手。而漢軍面對這樣的投降信息,顯然處理的太過草率。

從歷史記載看,匈奴左大都尉的投降,的確出於真心,但左打都尉的勢力,遠不足以殺掉單于。漢軍將領趙破奴帶領精銳騎兵兩萬,深入匈奴境內兩千餘里,想要接應左大都尉,卻被單于發覺。於是,左大都尉被殺,漢軍全軍覆沒,趙破奴被生擒。

從兩次征討大宛的慘勝,到趙破奴漠北的慘敗,漢王朝損失了十幾萬的部隊,雖然勉強完成了戰略構想,卻付出了難以承受的代價。漢武帝想不明白,匈奴已經被打殘,反而無法戰勝,這是漢武帝不能接受的結果。於是,漢王朝再次發動大規模戰鬥,而且不止一次。

天漢二年,又是李廣利帶兵三萬,出酒泉,攻打右賢王,這一仗,漢軍戰果豐厚,斬首萬餘級,但就當奏凱回國的路上,遭到匈奴包圍,漢軍死亡十之六七,慘敗而歸。

天漢四年,漢軍調集二十一萬大軍,這是漢軍自征討匈奴以來,調動軍隊最多的一次戰鬥,李廣利依然是主力,他帶領精銳騎兵六萬,步兵七萬,共計十三萬大軍,從朔方進軍,強弩將軍路博德帶領一萬精銳,與李廣利匯合。遊擊將軍韓說,帶領步兵三萬,從九原進軍,公孫敖帶領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從雁門進軍。

這個規模,已經超過漠北決戰的規模,看成一次國戰,可惜的是,漢武帝所託非人,這場西漢史上最大規模的征討匈奴的軍事行動。最終無功而返。歷史上並沒有記錄各路兵馬斬獲多少,只是草草收場。

一次慘敗,一次無功而返,但漢武帝依然信任李廣利,於是,徵和三年,李廣利帶領七萬精銳騎兵,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帶領三萬精銳出西河,重合侯馬通帶領四萬大軍出酒泉,這又是一次十幾萬級別的大戰,也正是整場戰鬥,把漢王朝拖入深淵。

這時候的漢朝內部,已經發生動亂,巫蠱之禍牽連整個長安城,長安軍民死者數萬人。李廣利的家人受到了牽連,這讓李廣利徹底失去了信心。這時候的李廣利依然想要憑藉軍功,挽回些什麼,只不過,李廣利的軍事水平實在有限,他的冒進讓漢軍陷入重圍,七萬漢軍全軍覆沒,李廣利投降匈奴。

後雙璧時代,漢王朝沒有了像衛青霍去病一樣的天才將領,更失去了一種必勝的信心。李廣利、趙破奴、路博德、商丘成、馬通,這些人也許都是身經百戰之人,但依舊無法讓漢軍繼續輝煌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