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要多“用心”少“创新”

为基层减负要多“用心”少“创新”

曾几何时,来头不一、名目繁多的各类调研、约稿、文件、会议、检查、考核、评比等,让基层苦不堪言、疲于应对。中央要求为基层减负,引发基层干部群众热议。其原因是政策切中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能让基层焕发生机。

而事实怎么样呢?一些地方减负文件仍然洋洋洒洒几千上万字,内容无非是领导讲话控制在多少字以内,会议次数、文件数量缩减百分之几十,会议时间、文件字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整合各方督查、检查,减少考核评比项目,不要过度留痕等等。最后,各级各部门要参照制定相应的减负措施,及时报送贯彻落实情况。

一些地方为基层减负仍然搞创新,文件看似很规整,其实文风很八股、很奇葩,安排工作竟然套用“三十六计”;讲方法爱用成语典故,如“隔山打牛”法、“敲山震虎”法、“杀鸡骇猴”法等等方法,竟然跃然于红头文件上,真是佩服。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基层很头疼、很无奈。

还有一些地方为基层减负,“5+2”“白加黑”成了理所当然,规定基层白天抓落实,周末、晚上开会研究解决问题。形式主义的根子还在,如何减负?

为基层减负,应多用心,充分考虑基层不同的承载能力、不同的发展环境、不同的资源禀赋等,合理下达指标、安排任务,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与倾斜和支持,并非一味研究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得不偿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