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河南人求職被拒:為什麼有些公司會因為地域拒絕求職者?

前兩天,“因是河南人求職被拒”的新聞登上了微博熱搜,而職場歧視這個話題也再度被網友熱議。

針對這一事件,網友們的觀點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表示這毫無疑問就是地域歧視,必須堅決抵制;而另一派則認為事情沒有這麼絕對,有些工作的確是需要考慮地域因素。

職場裡,地域歧視一直是個敏感話題,那麼招聘時考慮地域因素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為什麼有些公司會因為地域拒絕應聘者?

1、職業需求,地域代表信息

大學畢業在家鄉工作了兩年後,小薇和朋友一起來到上海當起了滬漂。小薇學的護理專業,又有兩年工作經驗,順利找到了一家養老服務公司面試。

看完小薇簡歷,HR開始用當地方言提問小薇,而小薇則一個字都聽不懂。看著一臉茫然的小薇,HR又用普通話問她對上海的風俗和飲食習慣有多少了解,而這個問題,小薇也沒能回答上來。

面對小薇的面試表現,HR表示雖然小薇的護理經驗很有競爭力,但不會上海話,也不瞭解上海的風俗和飲食習慣,在照顧老人時難免有很多不便,所以最後還是拒絕了小薇。

雖然有些委屈,但是對於HR的理由小薇還是能夠接受,因為她想起自己在老家照顧老人的時候,也是因為對家鄉的熟稔讓自己加分不少。

有的工作因為其特殊性,需要招聘特定地域的人,比如各個地方的養老院會優先考慮招聘本地護工,又比如需要清淡飲食的護理所也不太會考慮四川大廚。

2、糟糕經歷,損失厭惡心理

前段時間公司招聘某一崗位,HR把A地的人全部pass掉了。問其原因,HR一臉氣憤地告訴了我,上次他招了一個A地的人,因為簡歷不錯,能力也還行,就給了他一個重要崗位。誰知道對方接手工作以後,幹了一個月,連交接都沒有,轉身就離職了。

工作進行了一個月離職時卻沒有交接,更要命的是這個人手裡的任務還是關鍵環節,直接導致項目推遲了三個月,不僅項目部捱了批評,這個HR也被扣掉了獎金。從此以後,他就再也不招A地的人了。

對於這種做法,大部分職場人都會說不能以偏概全,HR的做法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然而在心理學上這種行為卻有著合理的解釋,叫作損失厭惡心理。

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往往損失更讓人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正效用的2.5倍。

這也就意味著,HR和公司很難因為A地來的員工表現好而記住A地,卻很容易因為A地來的員工表現不好,而對A地產生不好的印象。而同樣的情況還會出現在不招特定學校的學生,以及不招特定年齡段的人。

3、刻板印象,HR瞭解渠道有限

在面試過程中,除了簡歷內容和現場溝通,HR想要再對你進行了解,就只能從你身上的自帶標籤入手。比如高學歷的學生更有可能擁有更好的能力,某個學校的學生更具有創新精神,以及某些地域的人擁有某些特質。

這些自帶標籤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有好有壞,形成的原因也並不相同,在紙面實力相近的情況下,HR只能從這些刻板印象中挑選更有可能適合公司的員工。而這個時候,一些地域的刻板印象會成為HR的考慮因素。

即使這些刻板印象存在著不合理且片面的地方,但對於瞭解渠道有限的HR來說,只能通過這個方式,來選擇看起來更保險一些的應聘者。

考慮地域因素到底算不算歧視?

事實上,職場中的地域歧視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多。那麼是什麼讓大家對地域因素如此敏感?讓我們來看一看招聘時另一個經常被提到的因素,學歷。

在應聘時,大公司要求高學歷被大家普遍接受,許多應聘者努力提升自己的學歷,也是為了擁有競爭大公司職位的機會。那麼為什麼很少聽到職場人會抱怨學歷歧視,甚至並不認為因學歷而被拒絕是種歧視呢?

因為學歷和地域相比,職場人有了努力與選擇的權利。

學歷是通過個人努力而獲得的,在獲得學歷的過程中,人們擁有更多的參與感。而地域這個天然屬性,是人們出生就自帶的標籤,即使我們換了戶口,也改變不了自己出生時就擁有的地域屬性。

而心理學上,人們對於自己能夠自主決策的事情,往往會歸因給自己,而對於自己無力改變的事實,則更多地會歸因給外界。也因此,需要高學歷,被認為是公司發展前景廣闊的證明,而限定地域,則被認為是職場中的歧視行為。

所以作為職場人,我們應當更理性地看待地域因素。單純因為偏見拒絕某個地方的應聘者,這毫無疑問是職場歧視,而當地域在職場中作為考慮因素時,我們更應該去思考這個因素反映出了我們身上的什麼能力和特徵。

面對不能改變的地域,我們能做什麼?

1、理清思路,是地域歧視還是客觀需求

在聽到對方因為地域而拒絕自己,即將爆發之前,請先平靜下來,冷靜思考,對方拒絕自己,到底是萬惡的地域歧視,還是所應聘職位的客觀需求。

坦誠地詢問HR,自己因為地域因素缺失的是哪方面能力,如果對方真的是地域歧視,那麼我們不僅pass掉了一家價值觀有問題的公司,還可以採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而如果得到了有用的信息,那麼不管是增加能力還是規避漏洞,都會是不錯的選擇。

2、抓住重點,讓自己成為優先項

應聘時看到某地人優先,我們第一個想到的不應該是這個條件多麼不公平,而是應該抓住重點,思考“某地人優先背後”代表著他們具備什麼能力。

比如小薇應聘的上海養老院,除了上海本地人外,也有不少在上海生活了很長時間的外省市職場人。作為外來的上海通,雖然沒有本地戶口,但有些人依然擁有和本地域求職者相同的能力,甚至有可能更勝一籌。

抓住這個重點,在可行的條件下進行自我提升和補充,使自己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就會成為HR面前的優先項。

3、反對地域歧視,從自身做起

相信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曾和朋友或者同事開過一些無傷大雅的地域玩笑。這些玩笑聽起來似乎只是為了逗趣,然而那些對於地域的負面刻板印象,也是這樣一點一點積累下來,最後成為了影響職場人求職的不確定因素。

拒絕職場歧視,從杜絕這些刻板印象開始,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拒絕地域有關的玩笑,不參與涉及地域的討論,不將某些負面影響的產生原因歸結為地域因素,從我們自身做起,才能一點一點,將地域歧視從我們的職場趕出去。
文章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