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找工作

90%的人都以為“求職”就是找工作,那就大錯特錯了。從本質上講,大學生“求職”是要找工作,但絕不僅僅只是“找工作”。很多人在畢業前後拿著簡歷到處撒網,那不叫“求職”,只是碰運氣。

求職≠找工作

“找工作”就是用人單位需要有人做某一項工作,給出XX待遇,問“誰要來幹?”而你恰好就去了。工作是對方給你的,你被動地等待對方賞你一個飯碗。

“求職”就是你考慮清楚個人發展到現階段,需要一個XX樣的職業類型或者說是職業機會,你要主動去找到這樣一個機會。“求職”是你自己掌握主動權的,“找工作”是用人單位掌握主動權的。這就是兩者的重大差別。

因此說,“求職”是一個重大的人生決策,絕不是因為沒有工作、沒有飯吃而被動甚至是被迫解決當前生存問題的一種方法。大學生或者職場新人“求職”一定要做長線考慮,要有清晰的關於職業、關於行業、關於企業、關於職位的認識,基於這些考慮自己未來的職業,並基於未來職業目標再開始找工作。你是在找尋一個事業方向,而不僅僅是找一份可以勉強餬口的工作。

但是,很多求職者在實際生活中並沒有這樣做,他們在“求職”前沒有通盤想好自己的規劃,迫於就業壓力著急把自己“賣”出去,最後就變成“賤賣”了。這樣你從事的工作、所處的職位、所在的企業、企業所在的行業就都有可能都不如人意。即便以後你跳槽了,現在的經驗也不具備競爭力,這段經歷寫在簡歷裡既不能給你帶來加分,也很難去幫你贏得一份高起點的未來。所以,“求職”和職業生涯要放在一起考慮。

這是不是說萬一你畢業時第一份工作找得不理想,或者你到畢業時還沒想清楚自己應該怎樣“求職”,只是被動地得到了一個“飯碗”,那你就“完蛋”了呢?當然不是。

“求職”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絕不是一次定位就可以定終身的,你可以在“求職”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優化目標,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有些大學生求職者想進一家500強或者Top10的互聯網公司,但是自己的學校非名校、專業也不對口,不能直接進入這樣的知名公司。那就可以採取“曲線救國”的方法。多實習,多經歷,多提升,你可以一步步從小公司做起、先去10個人、幾十個人的公司去實習,然後跳到中型公司,到大四跳到相對知名一點的公司(至少是大家都聽過名字的公司)。這樣有名企背景做背書,你在畢業前後想找到一個大公司的offer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同樣,即便有些大學生在畢業當時並沒有拿到很好的offer,也可以像這樣謀求跳躍式發展。你可以在工作中像海綿一樣積累,鍛鍊提升能力,一年後跳到中型公司更高級一點的職位,在工作中積累可以跳槽更高的籌碼;之後再去更大型的公司,直至心儀的公司(拿到心儀的職位)。

有時,這個過程可能需要經歷2-3份工作,也可能需要2-3年或者更長時間。不管怎樣,求職者們一定要早早樹立明確的求職目標,並向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掌握“求職”的主動權。

其實,無論你是剛剛邁入職場的應屆生,還是30歲左右正被一份你不喜歡的工作“套牢”的職場人,這個方法都同樣適用。現在就是你進行求職規劃的最好時機,任何時候開始你的規劃都不晚。“種樹的最好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最後,我把俞敏洪曾說過的一段非常勵志的話送給大家,“不管你現在的生命是怎樣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樣不斷地積蓄自己的力量,不斷地衝破障礙。當你發現時機不到的時候,把自己的厚度給積累起來。當有一天時機來臨的時候,你就能夠奔騰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