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祕僖山陵區!

僖山位於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僖山村,相傳西周宋國第八代君主宋僖公葬於此而得名。僖山,當地人又名戲山,它是芒碭山主峰東部的一座東西走向的小山,整座山被戲山村包圍。海拔約88.6米,原山體面積較大,由於近代開山採石,山體四周已形成四五十米高的懸崖峭壁,山體變得狹小,東西僅長149米,南北寬84米。當地有諺語:“陡的像戲山一樣”,來形容非常陡峭。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由於山體陡峭、四周懸崖,過去徒步很難爬到山頂,好在僖山打造成僖山公園安裝了觀光電梯和棧道。僖山也是一個西漢梁王墓群,目前發掘、清理的有三座墓葬,其中兩座規模較大,即金縷玉衣墓(僖山1號墓)、王后墓(僖山2號墓)和麵積較小的漢畫像石墓。1號墓、2號墓墓口已被用玻璃罩住,只有漢畫像石墓可供遊客參觀。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僖山陵區出土的文物數不勝數,其中最為珍貴是在僖山1號墓出土金縷玉衣。金縷玉衣墓位於僖山山頂的東端,墓頂封土厚在10米以上,墓道開口朝東,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為豎穴石室墓。墓道南北寬3米,東西長現存不足10米(其餘被開山採石破壞掉),平底,南北兩壁峭直,系由石巖開鑿而成。墓道用塞石封堵,上面刻有姓名文字。墓室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7米,南北寬約4米,高約4米。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圖為沒保護之前的1號墓圖片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此墓雖然早期被盜,但在1986年對此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時,仍出土了不少珍貴的文物,玉璧70多件,玉質刀劍飾品24件和青玉戈、青玉鉞、青玉圭、玉豬、玉鳩、玉鴿、玉舞人等精美的玉飾品,這些玉器玉質上乘、紋飾精美、雕琢工藝高超,是研究我國西漢時期玉器的珍貴資料。此外還有一些比較珍貴的水晶、瑪瑙珠等,還出土有鐵刀、劍、斧等,以及木、竹、漆器、紡織品殘塊。

該墓中出土了一件金縷玉衣,可謂是價值連城。玉衣出土時已經散亂,經修復後,玉衣長度為1.76米,由2008塊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古人將玉賦予種種美德的同時,認為玉有靈性,用玉殮屍,能使屍體不腐,“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僖山金縷玉衣的出土是繼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之後的又一次重大發現,1988年參加了北京故宮舉行的全國出土文物精華展,1991年作為中新建交的先行使者赴新加坡參加展出,為中國贏得了榮譽。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葬玉製度,始於西周晚期,歷經春秋戰國至漢代盛行。玉衣是喪葬用玉中的最高檔次,依死者爵位的高低又分金、銀、銅縷三種玉衣,在初行玉衣的西漢時期,皇帝、皇后、王侯皆可使用金縷玉衣,因此,可以推斷此墓應為西漢梁國國王級別的陵墓,目前考古專家認為1號墓是西漢梁國中後期某梁王之墓。

2號墓在山頂的西側,墓道向西,與1號墓相距50米,背向而葬,根據出土文物及方位判斷為梁王王后墓。該墓與1號墓結構基本相同,由墓道、墓室兩部分組成,墓室呈長方形,東西長7.05米,南北寬4.1 米,最高處4.25米。此墓早期多次被盜,1993年低又遭被盜,公安機關追回文物300餘件,主要有玉衣片、玉璧、玉佩、玉豬、串珠飾、石硯、玉器殘片等。1995年秋文物工作者對此墓進行清理,清理出少量玉衣片、玉器殘片及銅器、陶器殘片。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圖為沒保護之前2號墓圖片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3號墓(漢畫像石墓)位於僖山南側山腰,與金縷玉衣墓和王后墓相距100餘米。1978年僖山村民取土時發現,同年進行了清理。墓內遺物雖早已被盜掘一空,但墓室結構完整,出土了十餘塊畫像石。該墓為東西向,墓門朝西,四壁用石條砌成牆壁,頂部用石條覆蓋,最後再覆以封土。該墓由墓門、前室、耳室、中室及兩側室組成,室內總長5.45米,最寬處3.58米。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該墓的畫像石主要分佈在前室四壁、墓門及門楣等部位,後室後壁和兩側室後壁刻有“十”字連環圖案,墓門門楣上浮雕二龍穿璧。石門上刻朱雀鋪首銜環,前室西壁為車行出騎圖,圖中有兩輛軺車,為雙輪,上有傘形車蓋,乘2人,圖中還有單騎7人,皆頭戴高冠,身著長袍,腰束博帶,其餘三壁皆刻神獸,東壁有麒麟、鳥面獸身和人首龍身獸:南壁有鳥面獸、龍頭虎身獸等,這些神獸姿態各異,活潑生動。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該墓畫像內容豐富,珍禽異獸、二龍穿璧等反映了漢代人們心目中長生不老、羽化昇仙的思想,車騎出行反映了墓主人來世仍然能夠榮華富貴,過著高官厚祿的生活。其雕刻採用剔地淺浮雕形式,即先把畫像的輪廓和細部刻出,然後把空地剔掉,這種畫像石既不同於南陽畫像石古拙豪放,又不同於密縣打虎亭畫像工整細膩。畫面佈局勻稱,線條疏密合理,粗細得當,被考古學家稱之為豫東漢畫像石的典型代表。它為研究漢代墓葬制度、建築藝術、石刻畫像藝術和漢代社會生活、意識形態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走進永城芒碭山,探秘僖山陵區!

僖山陵區與保安山孝王陵區一樣均屬於芒碭山西漢梁王陵墓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國曆史在西漢諸侯王國中有著典型意義,其立國長久,幾乎與西漢相始終;經濟實力雄厚,為後世留下豐富的遺蹟、遺物;政治地位特殊,非普通諸侯國所企及。自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劉武首葬芒碭山的保安山後,梁國八代九王、王后、妃嬪、王室以及一些親近大臣都埋葬於此,皆擇山而葬,前後歷經8代9王約170餘年。但隨著梁王的更替、國力的削減,梁王及其王后的墓葬規模、精細程度也在削減,墓葬位置也越來越遠離保安山的梁孝王墓。把芒碭山十幾個小山丘形成一個全國罕見的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的西漢梁國王陵墓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