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筆記33,心學的思想脈絡(之一)

中華文化筆記33,心學的思想脈絡(之一)

一、心學的開宗立派


心學本源於孟子,開端於程顥,立派於陸九淵,大成於王陽明,發揚於泰州,窮極於李贄,具有反理學,反經學,反對專制主義傳統的思想特點。既是對儒家哲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新時代的“今文經學”,又有合乎時代的思想啟蒙意義,是“思想啟蒙的先鋒”。


心學的開山鼻祖為南宋大儒陸九淵,最早可追溯到程顥的言行。陸九淵天資聰穎,三四歲時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天地何所窮際”。到了十三四歲時讀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時,他恍然大悟,說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的開悟,為心學之發端。


中華文化筆記33,心學的思想脈絡(之一)

吾心是宇宙,宇宙即吾心

經此頓悟加上《孟子》“知性知天”、“萬物皆備於我”的說法,程顥“仁者之心渾然與物同體”以及佛家禪宗“本心”、“真心”之說,陸九淵創立了新式儒家學說心學。他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人心非血氣,非形體,廣大無際,變通無方”,“心,只是一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一聖賢,其心亦如此。心之體甚大,若能盡我之心,便與天同”,這種本體論有包羅萬象,吞併宇宙之氣象。


同時,陸九淵所說的心,既是本體論之心,又是認識論之心,是二者的統一體。也就說他認為宇宙本源是“心”,所謂“心之體甚大”;同時也認為認識的主體也是“心”,所謂“若能盡我之心,便與天同”。宇宙本體之心產生了人體認識之心,認識之心反身而誠,自窮其源,就能恢復宇宙本心的真實面目。進一步他認為理學所提出的“理”和他提出的“心”是同源同構,所謂“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


中華文化筆記33,心學的思想脈絡(之一)

心外無物,你認識到了ta,ta就在你的世界裡,沒有認識到,就不在

具體在認識論方面,陸九淵認為客觀實在只有與認識主體之心的性和質相同的才能夠被認識,否則便是無,也就是我心自己選擇了客體世界,正如他弟子所說“天地,我之天地;變化,我之變化,無他物也”(類似的,很多我們周圍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熟視無睹,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進入到我們的內心世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們相對於我們的內心就是“無”,後來陽明說的更簡單“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這樣萬物之所以能被認識是因為他們相對於我們的內心有可反映性和客觀實在性(愛因斯坦之前,誰都不知道光會拐彎,薛定諤之前,誰都不知道小貓能既死又活,認識不到的相對於當下的內心就是無),所以都是我的客體,於是萬物就是齊一的,所以他嘲笑莊子的齊物論說“物非我輩終無賴,書笑蒙莊只強齊”。最後的結論就是既然宇宙是我心的客體,我心是宇宙的主體,那麼宇宙無窮,我心也無窮,這樣宇宙內事就是我分內之事,我分內之事就是宇宙內之事,兩者統一。


中華文化筆記33,心學的思想脈絡(之一)

言必稱希臘,言必稱馬列,言必稱xx……和心學所反對的言必稱孔孟的八股文理學也沒什麼區別

在這種認識論的基礎上,陸九淵提出了一個“六經當注我,我何注六經”的宏大命題:聖人作六經是註解宇宙的,那麼就是在註解我之心;六經乃是聖人的心跡,那麼六經也是我的心跡。這樣聖人之學也只是心學,只要發儘自己的內心,就得聖人之心,所謂“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相比於孔孟之後只知道注經而不敢於創造的儒生,陸九淵之論可謂驚雷。他志在讓人擺脫六經和科舉的束縛,確立自我的主體性,強調即使不識字不讀書也要堂正做人,立意可謂高遠。在具體的方法論方面,理學強調要先“道問學”次“尊德性”,先學聖人再體會天理;心學剛好與之相反,強調要先“尊德性”再“道問學”,先明確自我的主體權威,用我心來度是非,用六經做我註腳。這種方法具有打破一切偶像和權威,具有擺脫教條解放思想的性質,相比於紅軍時期言必稱馬列,後世言必稱毛鄧的那些奴僕們,不知要高了多少。


與強調格物窮理的繁瑣理學不同,心學最大的特點是單刀直入抓主要矛盾,提出“當於理者而師之”,用我心的靈明為判斷標準,將外在天理、古代聖人、當下我心一氣打通。這樣其實就是在強調個人的主體意識與主體性權威,所謂“收拾精神,自做主宰”。而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格去六經束縛的弊端,格去人心貪利祿的弊端,更要格去君心的弊端,所謂“君之心,政之本”,“吏之不良,君之責也”,“萬姓有過,在於一人”。在此基礎上,陸九淵發揮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提出“民為邦本”,在當時而言可謂叛逆。


中華文化筆記33,心學的思想脈絡(之一)

儘管孟子提出民貴君輕,可真正敢於為此立說的,當屬心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蒙意義

孟子思想主要在於四項:1 性善論和人人皆可以為堯舜;2 仁政學說與王道論;3 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4 萬物皆備於我和養浩然之氣。理學主要繼承和吸收了前兩項,而且還將荀子的性惡論以及注重經典的方法也兼收,注重四書平等;心學則全盤接受,而且在理學的基礎上,更加著重吸收了孟子的後兩點,強調主體認識與民本思想,並且只提性善不提性惡,只重《孟子》。心學對孟子思想的全面接受與發揮,抓住了原始儒家思想的精華,有了獨立思考的精神和民主意識的覺醒,具有極其重要的思想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