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人三招“晃暈”李鴻章,聯俄製日的中俄密約,最終卻引狼入室

近代的俄國可謂臭名昭著,是個貪婪無恥的帝國主義國家。但1896年在中國甲午戰敗後,俄國居然拋來了“橄欖枝”。隨即李鴻章出訪俄國,俄國盛情接待,最終俄國以防日為幌子忽悠李鴻章和俄國簽了《禦敵互相援助條約》(《中俄密約》)。


俄國人三招“晃暈”李鴻章,聯俄製日的中俄密約,最終卻引狼入室

中俄會談

俄國可從來不會仗義援手,現在居然破天荒地“幫助”了弱小的鄰國清朝共同防禦日本,這可能嗎?今天就一起看看《中俄密約》簽署的背景。

一、甲午戰爭的契機和西伯利亞鐵路

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這給俄國提供了機會。在俄國觀念中,東三省是俄國的禁臠,不允許外國染指,所以有了三國干涉還遼。而以此為契機,俄國成功地將自己塑造成對華友好國家,給清朝領導層造成俄國是聯中反日可以被爭取的國家、日本才是中國最大敵人的假象。

而19世紀末,俄國遠東最大的戰略目標之一就是要修建貫通西伯利亞的大鐵路。西伯利亞鐵路1981月3月31日開工,但工程進展緩慢。在俄國的規劃中,西伯利亞鐵路起點為莫斯科,終點為海參崴。

關於西伯利亞鐵路東方段的走向,當時的俄國財政大臣維特主張“聯結外貝加爾省與海參崴的鐵路不僅有經濟的意義,還有政治的及戰略的意義”(《紅檔雜誌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強烈要求東段線應該通過中國東北。

近代沙俄的國際形象一直不佳。此時俄國的統治者是尼古拉二世,他也覺得俄國國際形象太差了,不能再用強盜式的手段強迫外國達到目的了,必須採取“靠外交手段就能夠實現,而不會引起國際反響”(《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的手段。


俄國人三招“晃暈”李鴻章,聯俄製日的中俄密約,最終卻引狼入室

維特和李鴻章

當時駐俄公使是許景澄。1895年6、7月間,維特不斷向許景澄試探,許景澄給國內發電報:“俄國防日甚亟,現已趕造西伯利亞鐵路,勸我(清朝)造路與彼接連,兩收通商調兵之利。”(《清季外交史料》)

可細讀此條發現,俄國的重點是“勸我造路與彼接連”。為了達到鐵路入東北的目的,俄國還採取先斬後奏的辦法,私自派人到東北勘探。

據1895年9月吉林將軍恩澤給中央的報告,“俄官帶人十數名…….赴長白山、奉天遊歷……業已徑行矣”(《清季外交史料》)。之後,俄國公使喀西尼以照會形式告訴總理衙門,俄國想要借地修路,但被中國嚴詞拒絕。

第一次中俄鐵路交涉失敗。

二、聯俄製日

第一次交涉失敗後,俄國仍不死心,最終打算借沙皇加冕之際,再行手段。

中國自甲午戰敗後,日本成了中國最大的敵人,清朝的一切防禦重點皆轉向了日本。中國朝野皆恨日、恐日。地方督撫、封疆大吏劉坤一就說,中國的諸多禍患中,“惟日本之患為急”。

中國軍力弱小,只能事一強以攻眾弱。甲午之前,中國對英國的好感頗深,在甲午戰爭中李鴻章本指望英國調停而英國卻明顯倒向日本。如1894年7月16日,英國廢除了在日特權,17日日本就決定對華開戰;對遼東問題,英國拒絕出面干涉,英國一系列背信棄義的行為讓中國朝野對英十分不滿。

俄國人三招“晃暈”李鴻章,聯俄製日的中俄密約,最終卻引狼入室

甲午海戰 李鴻章

而俄國的“雪中送炭”(三國干涉還遼)使中國重新刷新了對俄的好感度,最終清朝朝野在猶豫是聯英制日還是聯俄製日中,心裡的天平倒向了親俄一側。

以地方督撫張之洞、劉坤一為代表,1895年7月8日他們給中央上奏摺:“中俄邦交永固,則倭與各國有所顧忌。”“將來無論何國尋釁……(俄國)立發兵艦數十艘(相助)……此尤邦交之微權救急之要策也。”(《清季外交史料》)最終朝野形成了聯俄製日的外交策略。


俄國人三招“晃暈”李鴻章,聯俄製日的中俄密約,最終卻引狼入室

李鴻章和維特

三、中俄密談和俄國外交詐術三連擊

俄國查知了中國有聯俄的傾向,以在北滿修建鐵路和對中國和平征服為目的,以中俄聯合防日日為誘餌,極力希望中國派遣大員與俄國詳細商談共同防日事宜。俄國最終的目的還是侵略中國,所以防日僅僅是抓住了中國的心理,對中國進行的外交欺騙。俄國為成功欺騙中國可謂三管齊下。

首先,中俄雙方早“暗通款曲”。為了順利會談,俄國故意顯露誠意,建議將合作會談地點放在莫斯科,以防止列強幹預。

1896年5月尼古拉二世加冕,以此為契機,中國派遣李鴻章出使俄國。為了體現對中國的重視,沙皇親自接見清朝的特使李鴻章,殷勤款待。最終雙方在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後的會談上開始了真正的秘密外交。會談以李鴻章和維特為主角。


俄國人三招“晃暈”李鴻章,聯俄製日的中俄密約,最終卻引狼入室

《走向共和》中的李鴻章

其次,俄國以中國最感興趣的防日為誘餌。維特“給中國以軍事援助。俄國的兵力目前都集中於歐洲部分……我們就不能進行這種援助”(維特,亞爾莫林斯基《維特伯爵回憶錄》)。最終俄國將話題引到了鐵路上:要想得到軍事援助,就得將鐵路修到中國境內,將鐵路作為中俄防日聯盟的前提。

第三,對鐵路以中俄合辦為幌子。李鴻章是晚清最懂外交的高官了,他十分害怕條約簽訂、鐵路修成後俄國會以鐵路為骨幹侵略東北,所以在條約上寫明“惟此項接造鐵路之事,不得藉端侵佔中國土地,亦不得有礙大清國大皇帝應有權利”,沙俄也反覆承諾“斷不侵佔人尺寸地”(《近代史資料》)。


俄國人三招“晃暈”李鴻章,聯俄製日的中俄密約,最終卻引狼入室

但這僅僅是紙張承諾。一紙文書,強國之間尚有保障,但是強國對弱國何談國際公法。這幾張紙能抵擋數十萬俄軍的槍炮嗎?以後的事實證明(八國侵華的同時俄軍佔領東北)這一紙文書毫無約束力,俄國還是可以橫行霸道。

最終雙方簽訂了《中俄密約》。其第一條就是防日,如果日本入侵俄國遠東或中國、朝鮮的土地,中俄兩國應以陸海軍及軍火、糧食互相援助;戰爭期間,中國所有口岸均向俄國兵船開放。其次就是中國允許名義上為華俄合辦的道勝銀行承辦北滿鐵路(即中東路),任何時間俄國都有權任意使用。

俄國人三招“晃暈”李鴻章,聯俄製日的中俄密約,最終卻引狼入室

修中東鐵路的中國勞工

但事後的發展我們知道中東路雖然是中俄合資,中國人出了一半的錢和全部的勞動力,但鐵路修成後完全控制在俄國人手中,完全成了中國出力出錢的俄國鐵路,這也難怪張學良出於愛國熱情發動中東路事件。

文史君說

俄國瞄準甲午戰爭後清政府防日甚於防俄的心理,大肆宣傳中俄防日,最終的目的就是實現西伯利亞鐵路進入東北,從而全面控制東北,《中俄密約》就是俄國精心構件的一個陷阱。

中俄密約的談判折射出晚清外交的一大弊端,即過分依賴以夷制夷,把列強當傻子。在自己完全沒有實力的情況下,貿然聯合,只見眼前俄國“幫”中國要回了遼東,忘了外東北、外西北幾百萬領土的丟失。

《中俄密約》以後的歷史發展證明《中俄密約》完全沒用。中國出錢出力,俄國白得鐵路,這一外交失誤是引狼入室。至八國侵華,俄國藉助鐵路得以單獨出兵東北,製造了一系列慘案。日俄戰爭後,不共戴天的日俄兩國反而達成了侵華合作,俄國和日本簽訂了多次《日俄密約》瓜分了東北。這樣來看,外清外交還是不成熟, 收復中國出錢出力造的中東路也成了近代以來最大的外交課題之一。

參考文獻

《紅檔雜誌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張蓉初譯,三聯書店1957年版。

安德魯·馬洛澤莫夫:《俄國的遠東政策(1881—1904)》,商務印書館翻譯,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

王彥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章伯鋒:《近代史資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