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子孫不聽朱元璋訓誡的後果,1位兵敗被擒,1位險再發靖難之變

前言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一定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沒有一定的膽氣,絕不可能揭竿而起;沒有一定的德行,絕不可能受萬人擁戴;沒有一定的謀略,絕不可能一統江山;沒有一定的智慧,絕不可能穩坐天下。也正是由於開國皇帝經歷了創業的艱辛,期間輾轉曲折,接觸了太多的人,經過了太多的事,其人生的際遇遠非我輩所能體會到。也正因為如此,開國皇帝往往被皇子皇孫、文武大臣當作神一樣的存在,有著極高的威望,開國皇帝往往也希望把自己豐富的為人處世經驗傳授給皇子皇孫,使江山能夠代代相傳,這些經驗往往以成文或不成文祖訓的形式流傳下來,其中以《皇明祖訓》最成系統也最為有名。

明朝子孫不聽朱元璋訓誡的後果,1位兵敗被擒,1位險再發靖難之變

古代戰爭場面

皇明祖訓

《皇明祖訓》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所做。朱元璋自幼家貧,成長於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頻發的戰亂年代,24歲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後廣攬才俊獨自起兵反元,統一了多支起義軍,經過近20年的打拼,公元1368年41歲的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頗為重視汲取前朝的教訓和總結經驗,建國之初即著手製定《祖訓》,歷時六年七易其稿,公元1374年定稿,由翰林苑編輯成書,禮部負責印製,稱為《皇明祖訓》。並在序中要求“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非但不負朕垂法之意,而天地、祖宗亦將孚佑於無窮矣!嗚呼,其敬戒之哉!”。

明朝子孫不聽朱元璋訓誡的後果,1位兵敗被擒,1位險再發靖難之變

朱元璋

謹出入

明朝的後世子孫是否能嚴格遵守《皇明祖訓》呢?很多都沒有遵守,不遵守的原因有二:一是後世皇帝成長於皇宮之中,對人情世故沒有深刻的瞭解,對《皇明祖訓》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沒太當回事兒;二是部分子孫的智商根本達不到“信服祖宗訓誡”的高度。佛經當中把人的智商分為四類:第一類人,經人勸說當即明白其中道理;第二類人,經勸說之後還需要講清道理才能明白;第三類人,講完道理還是不能明白,需要看到其他人以身相試,親眼所見才能明白;第四類人,即使親眼所見還不能明白,必須得自己試試才懂,但往往會付出非常大的代價,尤其是作為一國之君,付出的代價可能會是整個天下。下面我們就以《皇明祖訓》中“謹出入”一章為例,看看朱元璋的後世子孫中的“第四類人”以身相試的情況如何。“謹出入”一章是這樣的:

凡動止有佔,乃臨時之變,必在己精審,術士不預焉。且如將出何方,所被馬忽有疾,或當時飲食、衣服、旗幟、甲仗有變,或匙筯失、杯盤傾、所用違意,或烈風、迅雷逆前而來,或飛鳥、走獸異態而至,此神之報也,國之福也。若已出在外,則詳查左右,慎防而回;未出即止。然,天象人不能為,餘皆人可致之物,恐奸者乘此偽為,以無為有,以有為無,窒礙出入,宜加詳審。設若不信而往,是違天取禍也。朕嘗臨危,幾兇者數矣。前之警報皆驗,是以動止。必詳人事,審服用,仰觀天道,俯察地理,皆無變異而後運用,所以獲安。

意思大概是這樣:(皇帝)一舉一動,如遇到突發情況,務必要審時度勢。如果出行的話,遇到大自然或一些事件的警示,如果已經在途中,應謹慎防備儘快返回,如果還沒出門應立即取消行程。大自然的警示是可信任的,其他的警示都可以人為製造假象,未必可信,應該仔細加以甄辨。如果不信任大自然的警示,勢必將自討災禍,我遇到過很多次這種情況,都很靈驗,後來就順應大自然而為,總是很安全。

明朝子孫不聽朱元璋訓誡的後果,1位兵敗被擒,1位險再發靖難之變

天有異象

土木之變

例子之一,先說說明英宗朱祁鎮(1427--1464年)--永樂大帝朱棣的重孫。朱祁鎮時期之所以發生“土木之變”,究其原因,首先是違背了其祖宗朱元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訓誡,其次是違反了“遠征之師春去秋還”的軍事原則,其三是違背了《皇明祖訓》中“謹出入”的訓誡。當時朱祁鎮親帥50萬精銳大軍,於公元1449年陰曆七月十七日出師,尚未與瓦剌開戰,天象已經示警:“至宣府,大風雨”(《明史·王振傳》),當時做出班師的決定是對的,初次選擇的班師回朝路線“由大同過蔚州,經飛狐口入易州西面的紫荊關抵達京師”也沒有錯,錯就錯在沒有“詳查左右,慎防而回”,盲目改變班師回朝路線,改道“經宣化府入居庸關”,這才導致“土木之變”發生,朱祁鎮被瓦剌生擒,若不是有大忠臣于謙力挽狂瀾,大明王朝會有大廈將傾之憂。

明朝子孫不聽朱元璋訓誡的後果,1位兵敗被擒,1位險再發靖難之變

土木之變

宸濠謀反

例子之二,說說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一代賢君明孝宗的長子。朱厚照是一個標準的紈絝子弟,自幼被過度溺愛,生性頑劣,在當太子時就貪玩“狗馬鷹犬、歌舞、角抵”等遊戲,繼位後又興建“豹房”、“外四家”等類似“小孩子過家家”的遊樂活動,在京師內玩出了“花兒”之後又開始遊玩四方,先是短距離“微行”(微服私訪),其後改為大張旗鼓的遠距離“遊觀”,最後居然要御駕親征韃靼。公元1519年春天,朱厚照欲巡遊山東和南京,當時的情況是:駐守南昌的寧王已露謀反之意,當地官員已報送了七份這方面的報告,寧王也確實計劃在朱厚照巡遊江南時將其暗殺或扣押,情況已是萬分危急,而處在危險之中的朱厚照卻一心玩樂渾然不覺。幸虧朱厚照老爸給他留下了的多位賢臣冒死進諫,聯名上疏多達5起,進諫大臣包括翰林院、吏部郎中、刑部郎中、禮部郎中、兵部郎中等多達113人,結果朱厚照無一採納,一意孤行,反而“下兵部郎中黃鞏六人於錦衣衛獄,跪修撰舒芬百有七人於午門”(《明史·武宗本紀》)。當時天象也有示警“連日陰霾晝晦,禁中水自溢高橋,橋下七鐵柱齊折如斬”(《明史紀事本末》)。

明朝子孫不聽朱元璋訓誡的後果,1位兵敗被擒,1位險再發靖難之變

朱棣--靖難之變

最後有一位儀仗隊指揮官名叫張英的,袒胸露背身背兩袋黃土,跪在朱厚照車駕通行的路上,痛哭流涕冒死勸阻南巡,遭朱厚照訓斥之後當即拔刀自刎,血濺當場,幸遭衛士阻攔未死,事後方知身背的兩袋黃土為自刎後掩埋血跡之用。經過這些事後,朱厚照雖心有不甘,但也覺得繼續南巡有點太過分了,於是取消了此次南巡,不久寧王朱宸濠果真起兵10萬謀反,朱厚照逃此一劫。

後記

以上兩個例子從反面驗證了《皇明祖訓》的效用,其實不只是帝位之家,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平民百姓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教導我們的日常言行、一舉一動。古人言“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祖宗留下的這些至理名言、家訓、祖訓,實為多年經驗教訓積累,為使後代子孫少走彎路、少遇挫折,且多是肺腑之言,我輩縱不能全盤理解,也應明曉其中道理,切不能貿然以身相試,否則將付出極大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