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古代戰船,帶你走入中國古代海戰場景

古代艦船:古代戰船無疑最令人感興趣,其獨特的造型和功能,動人心魄的戰旗、戰鼓和兵器,渲染戰鬥場面的繪畫,以及那些經久傳頌的戰役故事,無不使這些戰船模型別具一種特別的吸引力。

中國人可能是中古時代最偉大的船隻製造者。著名的中國舢舨長久以來就比西方的任何種類船隻都優越。它結合了裝載的空間、航海能力和適航性。1405年,中國的艦隊司令鄭和建立了一個二萬五千人的龐大海軍,並探索了大部份的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的統治者並不重視這項功業和過程所發現的事物,這些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竟然被擱置在岸灘上,任其腐朽。

盤點中國古代戰船,帶你走入中國古代海戰場景

介紹幾種各朝代常規的戰船

1.大翼戰船:最早出現於春秋時代的吳國,中國最早的戰船,也是春秋時代體積最大的戰船。船長28米,寬3.6米,可配備作戰士兵91人,靠划槳驅動,主要活動於長江流域。在技術上,大翼戰船已領先世界,成為後來中國船稱雄世界的基石。

2.橫隔艙:是隋唐時中國特有的船體內部構造,用倉板將船體分割成互不相通的倉區,即使船體進水,也可避免沉沒。歐洲真正實現橫隔艙技術,比中國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學家祖沖之設計,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驅動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為水戰中的快速衝鋒舟,在唐宋兩代幾經改良,變成宋代中國內河主力戰艦———“車船”,在宋金戰爭中屢立奇功。現代輪船的雛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槳驅動原理,皆從此船中演變而來。

4.蜈蚣船:原為葡萄牙殖民者開闢新航路和拓展東方殖民地的戰船。葡萄牙人曾以這種戰船,在廣東番禺等地與明朝海軍交手,儘管被明朝海軍擊敗,但其船隻的優越性能,“撼”倒了當時的中國人。16世紀中葉,明朝大規模仿製此類戰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龍出水:明清時代中國海軍主戰火器之一,現代艦對艦導彈的雛形、二級火箭技術鼻祖,因外形似火龍而得名。龍頭和龍尾各有火藥桶,由二級引信連接。

盤點中國古代戰船,帶你走入中國古代海戰場景

1.大船,在春秋孕育發展

中國最早大規模使用船隻,要追溯到武王伐紂,當時動用了47艘戰船,主要是運送糧食物資。春秋時期中國最大的船“大翼”長度只有23米。後來秦始皇巡遊的“巨型龍舟”長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歐洲人的多層帆槳船,那時的中國船隻有一層船槳,且甚少有風帆。

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實用價值不同。那時的中國人,活動區域主要在中原內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裡活動。打仗主要是陸戰。西方國家不同,他們靠海吃海,爭的是海洋霸權。但當西方大船縱橫地中海時,中國人的技術潛力卻註定了:春秋的中國人,在建築工藝、冶煉乃至天文曆法方面都早已確立了獨特優勢。就好比今天一個現代國家在電子核心科技上擁有技術優勢,那麼在任何一個高科技產業上的井噴,都是遲早的事,古中國造船業的井噴,也同樣是這樣。

2.樓船:漢代戰艦高大如樓

兩漢時代,中國造船業“井噴”了,如美國軍事史學家杜普伊曾所說:“在公元1世紀到3世紀,隨著古羅馬的衰落,世界造船業的領先位置,落到了中國人手裡。”

代表這時中國古船“新科狀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漢代樓船。

樓船,就是高大如樓的大船,其樣貌也名副其實。漢朝的樓船,船體分三到五層,船上建樓,因此稱為樓船。通常高達十餘丈,比如東吳孫權的樓船“飛雲”號,可承載3000名士兵。

在中國樓船面前,古羅馬、希臘時期的所謂“槳帆船”,徹底成了小兒科。人力驅動上,西方戰船划槳,中國樓船搖櫓,划水效率和推進速度遠勝於槳,因此樓船的人力驅動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側槳,中國樓船已開始用舵,比起洋船來既省時又省力。更大優勢是船體和船帆,中國樓船船底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擱淺,同樣的船體容量更大。此外,中國船帆抗風暴能力更強,多根桅杆交錯配置,能剋制逆風行船,還能增大航速。實戰效果也比外國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機,在這兩樣武器的專利技術上,中國同樣全球領先。

中國水師的所向披靡,從此開始。

3.大福船:南宋時期世界上最穩的船

漢朝後中國曆代造船師開動腦筋最多的,是“風力大小無常”問題,船造大了開不動,造小了不經刮,開慢了耽誤事,開快了容易翻。在這樣的“糾結”中,從南北朝至宋元,中國造船業突飛猛進。“糾結”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傑出的科學家祖沖之開發了“千里船”,嘗試淘汰船櫓,改用人力踏板。這種船用踏板驅動,是現代輪船的前身。到宋朝,“糾結”已久的中國船終於突破原有活動範圍,成功遠航到非洲東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時期的中國“大福船”。

比起中國古船演變中各種細節上的改造,福船最大變化在於倆字:骨架。南宋時的中國造船業,已有了“龍骨結構”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龍骨”,即以貫通首尾的龍骨支撐船體,就像人有了骨頭能站得牢,船有了骨頭,也就行得穩。有了骨頭的大福船,成了當時地球上最穩的船。風帆設計上,採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駛速度更快———以上諸種,都是西方人在幾百年後才實現的。

這樣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暢通無阻,從唐至元,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黃金時期,同時代的阿拉伯國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諺語:為人做事,要像中國船航海一樣。

4.鄭和寶船:永樂時期海上的巨無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時幾經演變,到明朝永樂年間,成功變身為鄭和寶船。締造七下西洋偉業的鄭和船隊,其頂級戰艦寶船,正是以大福船為基礎改裝而來。基本製造原理一脈相承,但體積更大,技術更細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輕巧的平衡舵,可以說是舉重若輕。船隻行進,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外,在帆布選擇上,採用硬帆結構,可承受更強風力。人力驅動上,船的兩舷和尾部有入水極深的尾櫓,相當於現代船隻上的螺旋槳,用人力踏動,驅動力在當時可謂最強。就算無風也能保持航速。放在當時,堪稱全自動操控的巨無霸級戰艦。

這種巨無霸戰艦上的裝備也極其先進,鄭和寶船主戰武器為火炮。行動迅速的巨型戰艦,外加殺傷力極強的火炮,在當時的世界海洋上難有對手。鄭和七下西洋,除了幾次小規模的陸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戰只有一次:巨港海戰。對手是當地海盜頭子陳祖義。這夥海盜盤踞東南亞十年,船隊規模超過萬人,周邊國家皆向他們朝貢。自我感覺良好的陳祖義竟叫板鄭和船隊,結果戰鬥半夜打響清晨結束,陳祖義的海盜船隊被擊斃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屬戰船全被擊沉,立馬全軍覆沒了。

5.明清海禁,落日餘暉

鄭和死後的明朝,嫌下西洋費錢,把船隊裁撤了。叱吒全球的鄭和寶船,拆的拆,毀的毀。16世紀早期的明朝海軍,已遠遠落後西方。與荷蘭戰艦交過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認為明朝水師比荷蘭戰艦“萬難接濟戰”。明朝與荷蘭人爭奪澎湖列島的“澎湖水戰”雖然慘勝,但十二艘荷蘭戰船,擊毀明朝戰船七十多艘。最後在明朝數萬水師重圍下安然離去。明王朝之所以對荷蘭霸佔臺灣無奈,歸根結底還因海軍實力。

然而卻有一支艦隊橫空出世,再次捍衛了中國戰船的尊嚴———鄭家水師。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鄭成功,而它的締造者,卻是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海盜出身的鄭芝龍積極學習荷蘭人的造船技術。明朝官員說他的戰船“皆制自外番(荷蘭人),艨艟高大堅緻”。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為福建副總兵後,在料羅灣海戰和湄洲島海戰中兩次重創荷蘭艦隊,確立了海上霸權。當時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亞的海洋航線,各國船隻都必須購買鄭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晚明的最後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說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湧入中國,中國商品遠銷世界。強大的鄭家艦隊,捍衛著中國古代海洋最後的繁榮。

明王朝的滅亡,卻令鄭家艦隊的聲威到達歷史頂點。鄭成功於1661年收復臺灣,以南明“延平郡王”的身份在當地建立“明鄭政權”。這時代鄭家艦隊已經出現了“熕船”,即長100多米,配備大小火炮上百門的頂級炮船。這種戰船以中國傳統福船為基礎,吸收西方同時期在火力配置技術上的優點,其名字中的“熕”,正是一種改裝自西方加農炮的巨炮,重達3000斤。在每艘熕船上,千斤重量以上的火炮多達20門。堪稱當時世界海洋的巨無霸戰艦。

盤點中國古代戰船,帶你走入中國古代海戰場景

中國古代為作戰目的製造或改裝的武裝船舶。一般可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大型的是主力戰船,稱為"艦"或"樓船",有2層、3層、4層,甚至4層以上甲板的。中型的是用於攻戰追擊的戰船,如"蒙衝"、"先登"等。小型的是用於哨探巡邏的快船,如"遊艇"、"赤馬舟"等。為適應作戰時能搶上風和追殲敵船的需要,大多數戰船是專為作戰而設計製造的,以保證具有較好的適航性能、操縱性能和較高的速度。也有一些戰船是採用漁船或商船的船型加以改進後製造的,或臨時用漁船或商船加以改裝,使其能符合作戰的需要。戰船乘人多少以"米重"為標準計算,每人以重2石為準。

盤點中國古代戰船,帶你走入中國古代海戰場景

中國古代戰船上武器裝備的發展,是以中型和輕型武器為主的。在交戰時,遠則用 弓 、 弩 ,接舷戰用 刀、槍。將士兵卒各備有長短兵器。有的戰船還裝設有拍竿,用以錘擊敵船。戰船多設有戰棚或女牆(仿照城牆式樣,有雉堞甚至開四門)或用牛皮蒙在木板上,或釘竹片,作為防護裝置。無女牆的戰船,戰鬥時在左右舷懸掛罟網,以防敵人跳幫。船上還備有:若干小鏢,可在30步(約46.2米)內投擲擊敵;較重的犁頭鏢,在刁斗上下投可以擊殺敵人和洞穿敵船體;撩鉤用以鉤搭敵船;勾鐮用以勾船割繚繩。在很早就已使用燃燒性火箭,主要是焚敵篷帆,使敵船不能行動。

宋朝以後,戰船又備有火藥桶,投中敵舟能使全舟盡焚。戰船上也有使用二級火箭"火龍出水"(見 中國古代火箭 )等火器作戰的。明朝有許多裝備火銃的快艇,如"蜈蚣船"及"火龍船"等,後者兩舷暗伏火器百餘件,一船足抵常備戰船10艘之用,可見戰船裝備火器後威力大增。清初,李長庚在福建造霆船30艘,配 火炮400門,以備海戰。一般大型戰船配備火炮17~18門,中型戰船配備火炮12~14門,小型戰船配備火炮4~8門。內河戰船也先後配備火炮,但較小。長江水師的長龍船設1000斤頭炮2門,700斤邊炮4門。舢板船則設800斤頭炮1門,700斤梢炮1門,50斤邊炮2門。

進入明清時期以後,中國古代戰船的發展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隋唐五代兩宋時期多用於錘擊敵船的拍竿已經消失,而改以戰船本身犁沉敵船,這說明船舶製造和駕駛技術的進步;二是從明初起,戰船上配備了火炮。

宋朝的海舟以福建船為上,明朝的海舟則以舟山的烏艚船為首,而浙直間多用沙船御倭,後來用沙船、福倉船和東莞船守舟山。大號福船勢雄力大,便於衝犁敵船,即所謂鬥船力不鬥人力。大福船柁樓三重,底尖上闊,首尾高昂,能容百人,福船的形制規格最稱完備。廣船主骨架用鐵力木製成,堅固性勝過福船,但鐵力木難得,維修不便,後來遊擊將軍侯國弼加以改進,底用廣船式,上用福船面。明朝在江浙一帶作戰時往往使用兩頭尖的鷹船先行,它行駛敏捷,進退裕如;沙船隨進,戰無不勝。尤其是浙江的十櫓蒼山船,原是太平縣漁船,曾在抗倭戰爭中發揮重大作用,號稱"蒼山鐵"。後來戰場南移又多用福船禦敵。嘉靖四十年(1561)的寧臺溫之捷, 戚繼光 、胡震等所部戰船近戰倭船,犁沉敵船10餘艘,燒殘敵船5艘。從這一戰例中可見當時明軍的戰艦佔有較大的優勢,艦船結構強度和航行速度均優於敵艦。明朝還製造了兩頭有舵、進退神速的"兩頭船",以及特種戰船聯環舟和子母舟。聯環舟船體長4丈(約合12.4米),分為兩截,前截佔1/3,裝載爆炸火器,後截佔2/3,乘戰士。衝撞敵船時,舟首倒?鉤釘牢敵船,火器爆炸後與敵船同毀。撞擊時,聯結前後截的鐵環自解,後截得以在爆炸前回駛。子母舟長3丈5尺(約合11米),前2丈是艦船,後1丈5尺只有兩舷側幫板,腹內空虛,藏一子舟,母船發火與敵船並焚,軍士可駕子舟回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