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的势力处于四战之地,地缘环境最为恶劣,为什么还能最终平定北方?

今古言堂


看看底下的人才就知道了,团队合作还是厉害,更重要的是他能处理和平衡好。

曹魏集团人才结构

从枪杆子将军、笔杆子谋士、钱袋子富豪角度来总结。

1 先来钱袋子吧

A 陈留起兵得到卫兹的帮助。他是陈留本地人,家财丰厚,为人正直,深怀忧国忧民之心,很想有一番大作为。年轻时也被举孝廉,但厌恶朝唐的黑暗而推辞。刚好这时,曹操逃到陈留想起兵讨伐董卓,看到曹操的英雄气概,果断散尽家财资助并随自己的家丁,一起跟曹操组织了五千人马。没想到,在荥阳被徐荣大败而亡。

为感激卫兹的资助之恩,多次路过陈留去拜祭,对他的儿子卫臻(zhen)刻意提拔重用。虽然直言敢谏,几次让曹丕很难做,但因为他自身的洁身自好、深谋远虑加上父亲的恩情,曹丕雅量容忍,最终得以善终。再次告诫我们,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说明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恩情大得多,多怀普世和感恩之心。

B 徐州陈登家族。之前说过徐州有三大家族,糜竺家族支助了刘备后面的起家。臧霸家族从武力上支助了曹操起家,而陈登家族从谋略和财富两方面同时支助了曹操。谋略方面,内应和外交帮忙平定了吕布后,坚守和发展了徐州。财富方面,利用家族的财力为曹操广纳粮草、准备辎重,是个合格的军需部长。

打仗其实打的就是钱,战争不只是政治的延续,更是经济国力的体现。只可惜,陈登39岁就死了,但曹操曹丕都一直很感念陈家,也对他的后人不断封赏,可谓知恩图报。

C 曹操得到兖州后了,有很多世家大族来投靠,加上屯田畜军资,基本解决了财富问题。但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和权贵利益的不断集中,曹丕为了巩固刚建立的魏国,不得不使用九品中正制来讨好士族,也可以说是以权还钱的过程,才有了那么多年曹魏政权的稳定。

2 再来枪杆子吧

A 曹氏宗亲:曹仁曹洪曹纯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八虎骑等

B 招募武将:乐进李典于禁、典韦许褚文鸳、王双郭淮郝昭邓艾等

C 投降武将:从吕布处来的张辽、杨奉处来的徐晃、袁绍处来的张郃高览、陶谦处来的臧霸、刘表处来的文聘蔡瑁张允、马超处来的庞德、张绣等

D 军政全才:前期为钟繇,中期为司马懿,后期为钟会。

总体而已,起家前期还得靠自家人,中期得靠敌方阵营的各种好手,后期就得平衡好宗室、自家培养和招降将领的搭配,曹操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后面会在分析。前面说过起家是兵马自身和卫兹资助的,发家是靠收服的青州军,致富就得靠财力和地方军。

3 最后笔杆子

A 招募谋士:毛玠刘晔戏志才、程昱满宠吕虔、董昭华歆王朗等

B 敌方谋士:从袁绍处来的荀彧荀攸、郭嘉许攸陈琳辛评,从张绣处来的贾诩等

阳谋正合保守派谋士(类似张良萧何):荀彧荀攸、毛玠程昱

阴谋奇胜激进派谋士(类似陈平韩信):戏志才郭嘉、贾诩司马懿

其他谋士很难说,也了解的不多,归入半阴半阳的稳健派吧。很喜欢三国的各大谋士,所以会特地开几章用个人回忆录方式,到时候主要写一正一奇的荀彧和郭嘉吧。也会做五大谋士、五子良将、八虎骑的访谈录。敬请期待吧!


浪兄笔记


环境是死的,人是活的。

曹操以他精密的谋划,化被动为主动,成功平定北方。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和曹操一样:只能从夹缝中开始寻求发展。

此时,回顾曹操从四战之地崛起的历史,或许对我们能有所启发。

处于四战之地,要想发展起来需要三点

地处四战之地,要想发展起来,需要做到三点:

1、要想获得好的外部环境,必须有足够的筹码可交换。

群雄割据时,谁都知道:不可四面树敌,要按步骤各个击破。

可是,只有当曹操手中有足够的筹码可交换时,他才可能获取人家的“暂时合作”,从而专心事实自己的发展步骤。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足够的效率和连续作战能力。

群雄之间的关系,合作永远只是暂时的,你死我活才是关系的本质。

因此,曹操必须在“合作到期”前,赶在合作方打成目标前先消灭眼前之敌,获取与“前伙伴”“翻脸”的资本。

与此同时,曹操还必须具备连续作战能力。毕竟,即便他击破眼前之敌,也可能无力应付下一个威胁。

3、足够的弹性。

地处四战之地,周边全是对手或潜在对手。

所以,随时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威胁和预料之外的“惊喜”。

曹操必须使自己的战略保持足够的弹性,才可能从容应变。

曹操正是做好了上面三点,才将“四战之地”的弊端化解,一统北方。

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取交换筹码

曹操虽出身官宦,但他的背景、实力远不及四世三公的二袁,也不如汉室宗亲。

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于11月获得了司空之职,迅速获取了政治筹码。

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历来争议颇多。

其实,仅仅从理论上来说:“挟天子”本身,并不代表就可以“令诸侯”。相反,如果运作不当,还可能遭遇群起而攻之(就像当年董卓)。

但是,如果运用得当,这些筹码将使曹操掌握主动。

曹操运用得很到位。

1、通过政治筹码交换,获取了群雄的暂时配合。

(1)、拉拢吕布、孙策,合攻袁术。

197年,在曹操准备进攻袁术时,遣使给吕布、孙策加官进爵,以获取他们一同打击袁术。

当时,吕布与袁术眉来眼去,多有联盟之像,而孙策名义上仍属于袁术。

不过,吕布、孙策,都是新定地盘,获取朝廷认可,显然利于他们摆平地方势力,稳固统治。

通过利益交换,曹操成功争取到了吕布、孙策的暂时合作。

(2)、安抚关中。

曹操一直担心袁绍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将关中、羌胡等处的诸侯发动起来,使自己陷入“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困境”。

197年,曹操以朝廷名义,持书争取到了马腾、韩遂的支持,西面暂时稳定下来。

2、通过政治筹码交换,从内部分化、牵制对手。

(1)、拉拢陈登,瓦解吕布。

陈登原本就反对吕布,不过,他虽有威望,却没有地盘。

曹操通过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使陈登得到加强。在讨伐吕布的战争中,陈登成为了曹操的先驱。

(2)、牵制刘表。

刘表一直奉袁绍为盟主,且具有实力,对曹操有一定威胁。

桓阶以“大义名分”说张羡起事,使刘表忙于平定内乱,对北方干涉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曹操又通过朝廷名义,拉拢韩嵩等当地名士,干扰了刘表倾向袁绍的决心!

正是曹操灵活运用天子这张牌,使他获取了“政治正确”的优势,他以朝廷任命的政治筹码,获取了“各个击破”的时间和空间。

深根固本,获取持续作战能力

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即使获得“各个击破”的时间窗口,也是很难发展的。

曹操采取了三项错失“深根固本”,使自己实力发展了起来。

1、屯田。

设施屯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三国志.任峻传》。

通过屯田,曹操不仅获得了相当的军粮,以保障军队的连续作战,而且,曹操借此招募到了大量的流民,使自己的兵源得到了扩充。

2、精兵政策。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己亥令》。

曹操要保持持续作战,就必须尽可能降低战争的“能耗”。

因此,曹操一直保持“精兵政策”。尽管他曾招降数十万黄巾,但每战仍节约兵力。

3、唯贤是举。

这个不需要多说了,曹操数次发布《求贤令》,对人才不苛求全面,只任其一面之长。

因此,曹操帐下武将、谋士云集,打造出了一个效率极高的指挥系统。

如此,曹操既获得了持续作战的资源,又获得了能支撑“低能耗”作战模式的精兵良将系统。

先弱后强与“弹性策略”,争取时间

在发展顺序上,曹操又采取了“先弱后强”的发展思路,力争快速消灭一面的威胁,为下一步作战争取主动权。

不过,所谓强弱,是时刻变化的,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既定规划来,又往往错失机遇。

官渡之战前,曹操打击群雄的顺序是:

1、张绣。

张绣没有自己的地盘,依附刘表,基础最为薄弱,曹操在197年正月开始,即连续发起对张绣的作战。

遗憾的是:曹操虽多此挫败对手,但也不乏失误,数次征伐,未能得逞;

2、袁术。

袁术不合时宜的称帝,使他“自绝于天下”,成为了“表面上的强者,实际上的弱者”。

曹操随即以袁术为打击目标,并在数月内,基本灭掉了袁术。

3、吕布。

在与吕布合作的同时,曹操已开始了对吕布的分化、瓦解。

198年,吕布与刘备翻脸;不久,陈登等人又与曹操取得联合。

曹操在数月之内,灭掉了吕布。

可以说,在执行过程中,曹操不乏失误、挫折。

但是,曹操牢牢抓住“先弱后强”的原则,机警地调整征伐顺序,终能克服“四战之地”的弊端,赢得与袁绍进行“决赛”的机会!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和曹操一样:只能从四面威胁,甚至夹缝中谋求发展。

此时,我们不妨深刻分析各方的利益诉求,找到合作筹码,为自己赢得发展的空间;我们不妨深刻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我们不妨时刻分析形势,既明确又不失弹性地把握机遇!

祝君突围!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中平六年(189年)是汉末三国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这一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即位,不料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十常侍大大出手,引来野蛮人董卓进京,把个大汉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朝野上下乱成一锅粥。

曹操、袁绍、袁术等一些中央朝廷少壮派人物纷纷远离朝廷的政治漩涡,到地方拉山头,抢地盘,培育自己的势力。

这其中,袁绍属于官派任渤海太守,事业发展非常顺利;袁术回老家河南南阳一带,凭借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实力,广招豪杰,迅速拉起队伍,发展得也不错。

曹操则相对曲折许多。189年,曹操先也是逃回老家谯县募兵,但曹操是宦官养子之后,家族在当地并不显赫,以因刺杀董卓被遭到地方官吏缉捕,所以只得携带家财和部跑路。

无从立足的曹操,看到与己一起并称京城四少的张邈和袁绍分别任陈留太守、渤海太守,都发展得不错,于是前去投奔,最后还是曾经的好基友张邈收留了曹操。曹操就在陈留“散家财,合义兵”,拉起了自己的五千兵马。

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在后来与曹操争雄的众诸侯中,张邈是关东诸侯阵营中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其次是袁绍,韩馥、孔融、张杨等曹操是初期发展得最不顺利的一个,事业才刚刚起步。

当然这会刘备还只是镇守幽州的奋武将军公孙瓒手下的小跟班,可忽略不计。

曹操以首倡义兵讨伐董卓为起点,挟天子以令诸侯,逐鹿中原,征讨四方,终成霸业。

从后来的发展,我们知道,曹操以兖州这样一个地盘狭小,战乱频繁的四战之地,“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内灭袁术、袁绍、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后来居上,统一北方中原,对外降匈奴、征乌桓、破鲜卑等,成为三国时期最强的霸主。

能成如此霸业,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曹操的确是他那个时代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掌心总结了一下,曹操能成伟业,主要你做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师出有名。

曹操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

《三国志。魏书。吕布附张邈传》:“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

189年,曹操陈留起兵拉起队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首倡义兵”,讨伐董卓,匡复汉室,得到了陈留太守张邈、后将军袁术、冀州刺史韩馥、渤海太守袁绍等各路诸侯纷纷响应。曹操一亮相就抢占了政治的至高点,让人眼前一亮。

此后,曹操正是高举这杆大旗,引得张邈、张超兄弟俩,以及卫兹、鲍信等等人的相助,人争附之,迅速发展壮大,一步步占领兖州、青州,崛起势头强劲。

196年,曹操再一次抢占政治制高点。在袁绍、袁术、刘表等诸侯只顾着闷声发大财,巩固地盘的时候,曹操瞧准时机,雪中送炭,出手迎汉献帝于狼狈奔亡之际,可谓是挽救汉室于既倒,顺利占据了汉室首辅朝臣的重要位子,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自此曹操以天子名义征战四方,无人能挡。

对于这一点,西晋时期著名的美男子潘安不由赞叹曹操的政治高明,一语道破玄机:

“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

二是征战有谋。

我看看191年三国形势,曹操既得兖州、青州,周边也是诸侯环伺,北有袁绍,公孙瓒,东有孔融、陶谦,南的袁术、张绣,西有张扬,再加上"万人敌"吕布又来凑热闹。

曹操虽然处于四面受敌的局面,但他却见人看菜下碟,运用灵活多变战略战术上,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突袭离间、攻彼救此、远交近攻等战术,各个击破,转弱为强。

曹操的战术就是: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比如初期避免与实力强大的袁绍正面冲突,通过离间计,迅速兼并张扬的河内郡;以为父报仇名义占领陶谦的徐州;趁刘表与张绣相互猜忌,击破张绣;以讨伐袁术称帝为名,击败袁术,拿下扬州,豫州;以汉献帝名义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拿下北海。

曹操在平定四周诸侯后,再官渡一战,一举击溃强大的袁绍,再兵出潼关,成功挑拨韩遂与马超的关系,平定西凉,统一北方。

唐代史学家朱敬则评价曹操用兵:“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

三是治理有方。

在属地治理上,曹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表现,与被其消灭的诸侯相比,的确是有过人之处。

首先在政治上,曹操比较开明,在强大中央集权的同时,敢于打破传统的世族门第观念,强调唯才是举。

建安二十二年(217),亲自颁布《举贤勿拘品行令》:“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可见曹操的用人标准,只要有文武才略,不论出身,甚至有时候不用考虑德行。从而使一大批有能力,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集聚到曹魏阵营。

比如"才策谋略,世之奇士"的郭嘉原为袁绍部下,投到曹操帐下后,很快得到重用,此人有一毛病就是好女色,一位叫陈群的官员,看不下去,向曹操检举揭发,曹操却称“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认为对于郭嘉这样有大才的人,生活作风问题只是小kiss。

另外在经济治理上,他抑制地方豪强,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改沉重的人头税,为户调制等等,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屯田制的实行,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记载:"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曹魏呈现了“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

四是驭人有道。

兵多将广,人才济济,是曹操善于纳人识人用人的直接体现,我们发现曹操阵营有“三多”。

本家多。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为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一批本家成员,许以高官厚禄,组成曹操的铁杆军,任其驱驰。

降将多。曹操打天下,部下多为降将,他爱人才同爱女人一样出名,只要有才有能力,曹操都能不计前嫌,礼遇有加,令一批英雄豪杰对其仰视、甘为驱用。比如庞德本为马超部将,降曹后,以礼待之,让庞德非常感动,在与旧主马超的蜀汉阵营对阵时,曹操力排众议用庞德为先锋,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以表忠心。

谋士多。曹操曹操虽出身豪门,但系宦官之后,实为寒族,但其凭借个人宽广的胸襟,广纳天下饱学之士,引得许多士族才学之人,为其所用,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一个个如雷贯耳。据统计到曹操去世前,他手下谋士一共有102人,其中荀彧、郭嘉等都以一抵十之人,可以说曹操手下谋士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胜其他诸侯。

另外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方面,曹操更有过人之处,这也是曹操的核心竞争力。

司马光称曹操:“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比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可靠,曹操就让他们统领禁军,忠心护主;臧霸在青、徐两地素的威名,曹操就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降将文聘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为人忠厚,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对于张辽、张郃、于禁、乐进、徐晃这样有勇有谋,能独挡一面的将领,更是列为名将,视同曹家军放权使用,皆能佐命立功。

在文官使用方面,曹操也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比如枣祗和任峻这两个官员做事任劳任怨吃得苦,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干得非常好;崔琰和毛玠是名士,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对他们非常敬重,就让他们选拔官员。

当然,曹操知人善用,充分放权的同时,更是收放自如,张驰有度,这一点在对许攸和杨修使用上就充分体现。

许攸有人才,但不为袁绍所用,投奔曹操后献乌巢之计,为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立上奇功,但此人恃功自傲,对曹操轻慢无礼,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直接痛下杀手,显示了他恩威并举的一面。

对待杨修也是一样,杨修有才,处理军政事务,非常到位,曹操任其为主簿,“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平时与曹操玩下文字游戏无伤大雅,曹操不以为念,但曹操发觉杨修深度介于世子之争时,则直接要了杨修的小命。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笼统而论,无外乎从曹操的军事、政治才能进行解释,但星火辰还是喜欢结合史实具体而论,其中的原因可能与笼统而论大不相同。

一、曹操最初起兵在陈留附近,他为什么不选择在老家谯县起兵,而是选择陈留?那是因为曹操在此处有良好的人脉

曹操在此处最铁的人脉,是陈留太守张邈,尽管张邈后来引吕布入兖州,背弃了曹操,然而在当时,张邈是最能支持曹操的义兄似的的人物,连最初为曹操招兵而资助钱财的卫兹,都是张邈给介绍的。

都传说最初是曹操发矫诏组织关东诸侯讨董,历史的事实很可能大不一样。最早号召讨董的应该是张邈、张超(广陵太守)兄弟以及臧洪才对,曹操最初连讨董诸侯们歃血的盟书都上不了,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因此,先说最初起兵的曹操,为什么能在兖州站住脚?因为有张邈的支持。

二、在兖州站住脚的曹操,能够先当东郡太守(属兖州一郡)、再当兖州刺史,其实是得到了外部袁绍的维护,内部张邈等人支持

曹操在兖州,从一个外来客,一跃而成为兖州的主人,做为当时天下第一诸侯的袁绍,对他有很大的推举之功。袁绍和曹操本属于同一个政治集团,双方有着半盟友半上下级的关系。袁绍推举曹操,是希望收到曹操“爪牙之用”,只不过后来曹操羽翼丰满了,就抛弃了袁绍而已。

曹操的老大哥张邈,对曹操就任东郡太守肯定是支持的。但当曹操一旦当到兖州刺史,成为了他事实上的上司,这种感觉就很奇妙了。这恐怕是张邈后来背反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曾以东武阳为基地,为什么选择这里?因为此地与袁绍的邺城、张邈的陈留,正构成一个三角,曹操对袁绍、张邈的救援是很倚仗的。

尽管三国志等记录好像在回避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袁术发兵来与曹操争兖州时,曹操是与袁绍合兵将袁术击退的。

这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弱小阶段的曹操,能够守住四战之地的兖州,除了他自身的能力外,外有强援是更重要的原因。

三、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他和袁绍事实上是同盟兼实质上的上下级的关系,那就很容易分析,曹操为什么处在四战之地尚且游刃有余了

1、曹操的北方,是他强大的盟友袁绍,袁绍事实上把曹操当做他半个下属,没理由来攻击他,反倒会援助他。2、曾在豫州势力强大的袁术(主要依靠孙坚),已经被袁绍、曹操的联军打得逃到淮南去了。3、曹操南方,强大的荆州诸侯刘表,事实上是袁曹的盟友,与他们共同对抗袁术、孙坚、公孙瓒、陶谦等人的联盟。而且,刘表只想守住荆州,无心北伐。4、曹操西面,董卓死后,关中陷入各路军阀大混战的时期,根本无力来对付曹操。5、曹操东面,是最危险的徐州牧陶谦,因此曹操一定是要干掉他的。不过,陶谦得防着北边的袁绍势力、以及青徐交界处的臧霸势力,曹操自认为对付陶谦并不困难。

由此可见,官渡之战前的曹操,看似四面被强敌包围,事实上却很安全,对手不过东面陶谦而已。

四、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和袁绍彻底翻脸,官渡之战是关系到谁能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但原本强大的袁绍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即便曹操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曹的翻脸恐怕也是必然的事儿。因为那个时候,袁绍已经拿下了最大的强敌,幽州的公孙瓒,而曹操也拿下了徐州的吕布。双雄不并立,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袁绍已经看出了曹操有争雄天下的野心,不可能再投入他的帐下。曹操也明白,袁绍想要一统天下,自己当皇帝,接着就是要拿下身在兖州的自己。

官渡之战的成败原因,早已有巨多的分析,然而,星火辰认为,袁绍最大失误在于,他盲目的全军渡过黄河,在曹操的领地上,打了一场糊涂仗。

袁绍敢于全军渡过黄河,在于他最自己实力的自信,其实也表现了他的果决和勇猛(尽管三国演义把他描写得优柔寡断,又窝窝囊囊)。事实上,当袁绍渡过黄河后,由曹操控制的许多区域都向袁绍投降,曹操的很多部属也和袁绍暗通款曲,这是他渡河的优势,表明了袁绍要扫平曹操的决心(东晋桓温伐国总是功亏一篑,就是缺少这种决心)。

然而,渡河的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一旦袁绍不能取胜,很容易全军覆没,因为袁军隔着黄河,逃无可逃,而且袁军的粮草运输也很受影响。

战争总是最复杂的事件之一,实力并非取胜的充分条件,此战,袁绍败了,败得几乎全军覆没,因此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这其中,实力、临场指挥、人心变化,乃至于运气等等,都影响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然而,实力原本要强大得多的袁绍,赌徒般的孤注一掷,全军渡河作战,是他的最大败笔。

孤注一掷,当时的曹操可以这样做,袁绍很不应该。

综上说论,处在四战之地的曹操:最弱小时,其实有着强大的人脉支持;成为兖州之主后,他四周看似强敌环伺,实则友多于敌,还有袁绍这个保护神;而官渡之战,曹操的主要对手袁绍,又犯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种种因素,让曹操成为了统一北方的霸主。


星火辰


曹操能平定北方,文雅的说法就是占了地利和人和之便,通俗点说就是曹操所处环境太差,不得已而为之!

一、曹操出身不好,所以比别人努力!



曹操的父亲是太监曹腾的义子,他也算是太监的后代。这个身份很不好,很让人看不起,所以他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出身不好的现实!他偷偷博览群书,抄录各家兵法韬略,增长自己才能!袁绍等人还在四处结好他人时,曹操选择进入官场锻炼,他做官时间是最早的!黄巾起义后,他不辞辛苦,亲自带兵上战场,此时袁绍还在后方当何进的狗头军师!

出身不好,那不是他能选择的!别人不想和他玩,那也不是他能决定的!但是他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告诉世人,你们不和我玩,那是你们的损失!所以在汉末众多诸侯中,曹操是最努力的,经验最丰富的!

二、处四战之地,但地灵人杰!


曹操很弱小,就占着一个小小的兖州,还是别人送的!周围群狼环伺,一不小心就会被吞了!但是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人多。中原虽然自然灾害多,但是人口基数大,给口饭吃就有人愿意当兵,兵员还是比较充足的。同时,曹操的属地人口素质比较高!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颍川书院可是个人才培养基地,这些人才基本都被曹操收了,小赚一笔!

再者,中原地区受教育程度较高!那时是不可能普及义务教育的,所以越靠近京师的州郡,人的素质会相对高点,当官的人数也会多点,可以理解为地方保护主义。而且那些名士或是当官的,动不动就在京师或是邻近京师的地方宣讲(他们没有到偏远地区讲课的欲望)!比如说,卢植是刘备的老师,倒不是说卢植开个班把刘备他们招进来教导,而是卢植他们这些官员动不动就四处演讲,像刘备这样编草鞋的人才有幸听到他的课!所以说,刘备他们这些人是听课不交学费的,类似于现在的蹭课,性质比嫖妓不给钱或是吃霸王餐好点!至于像卢植这些四处教书的人的目的如何?刘备还欠卢植一笔学费的事,都不理了!反正结果就是,曹操治下的人口素质是相对高的,人才也比较多!

三、条件差,曹操能给的都给!

说曹操重用人才,也不算完全对!曹操被夹在诸侯中间,随时都有可能让人吞了,小日子过得有点苦!此时人才来了,怎么办?没地盘,没钱粮,啥都没法给人家!但是曹操能保证的是,人才来我这,我就重用你!要官给官,要权给权,反正我就只有这两样东西了,全给你!你要做什么我不管,经过我也不过问,结果对我有好处就行!

所以,到曹操这边的人都有事可做,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人才大多是不在乎物质条件的,而在意自己的才能能否被展现!曹操就给他们这样一个表现自己的条件,所以人才都愿意跟他!相比之下,袁绍等人是有一大批人才的,但是,人才不用,就废了,整天闲着没事就内斗娱乐一下!


寻找不答应


首先是曹操的雄才大略:足智多谋、英明睿智;其次是出师有名:平定各方叛乱、保卫国土。如此人物,平定北方,非他莫属!

然后是制定了正确的治国方针:

1、收编各地豪杰、壮大军队,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吸收一些豪强地主李典、吕虔等,收编青州黄巾军,选其精兵组成青州军等;

2、加强团队建设,唯才是举、广纳人才,察纳雅言、认真听取各方合理化建议;

3、大力发展经济,屯田安民、天下归心,同时还能有更多的钱来增加国防预算。

曹操充分认识到自己地处四战之地,为内线作战,且敌强我弱、四面被围,地缘环境十分恶劣。所以采取的战略方针是先弱后强,各个击破。

1、先把袁绍稳住。任命袁绍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让有勇无谋的袁绍自鸣得意而疏于备战。

2、安抚一下吕布。任命吕布为左将军,并在信中加以慰勉。使吕布自以为得到重用而忘记了防备。

3、巧用陈登。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命他秘密集结部队作为将来进攻吕布的内应。巧妙布局。

4、安定关中。派钟繇到长安说服了马腾、韩遂,他们各派儿子入侍归附。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5、利用孙策。任命孙策为骑都尉,领会暨太守。先给两颗糖吃吃。

6、妙计渔阳。任命渔阳太守鲜于辅为建忠将军以牵制袁绍。让你们两个相互斗一下先!

在随后的2年时间内,曹操分别击败了袁术、张绣,消灭了吕布、晆固,改善了战略态势,逐步由弱转强。之后的官渡之战,曹操成功地战胜了袁绍,奠定了日后平定北方的基础。

曹操,真乃一代枭雄也!





听海夜读


历史上,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孑以令诸侯,一方面消灭诸侯割据势力,另一方面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地,公元208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自任丞相,平定北方,他之所以能平定北方,这是由于:

1,杰岀的军事才能

曹操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军事家,他早年博览群书,熟读诸孑百家的兵法,能灵活用兵,出奇制胜,善于作战,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

2.人心归顺

曹操在平定北方时,挟天子利用汉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归顺民心,严明军纪,军队赏罚分明,官兵一致上下同心,有着非常的凝聚力。袁绍手下谋士投靠曹操,是袁绍军队的致命点,说明袁绍已经丧失了民心。这是战争中人和的重要因素,也是战争能胜利的筹码。

3,虚心接受谋士的意见

袁绍大将颜良围攻白马时,曹操为解白马之围,采纳谋士荀攸之计,诱敌深入让袁绍军队分开,再杀回马枪杀得袁绍军队措手不及,导致袁军大败。

官渡之战中,曹操处于劣势,兵力几万,袁绍军队十几万人,曹操虚心听取袁绍反叛谋士许攸计策,偷袭袁军粮草之地一乌巢,乌巢之战袁军溃败,曹操全胜。

曹操能虚心听取谋士的意见,避开自己的短处,而袁绍对于谋士的建议不放在心上,这也是曹操平定北方,赢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4.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

从力量对比来看,曹操处于劣势,但是他善于避开自己的短处,面对袁军大量兵力,曹操带兵分散袁军大部队兵力,让每部分无后援。各个击破,以少量兵力攻打其一个目标,比如偷袭乌巢,让袁军措手不及而全面溃败。

正如曹操所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士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曹操得以平定北方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曹操平定北方民心所向,且礼贤下士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加上他自己善于作战策略,运筹帷幄,转劣势为优势,超世的军事才能使他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物语情归


来人,上预言家郭嘉。

道胜:曹操"体任自然",因事制宜,不拘小节,此为道胜。

义胜:曹操挟天子以率天下,占据道德制高点,此为义胜。

治胜: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用宽济结合的制度符合当下大局,此为治胜。

度胜:曹操"用人不疑,唯才是举",度量胸襟远超他人,是为度胜。

谋胜:曹操是个老机灵鬼,智略过人,此为谋胜。

德胜:曹操以城待士,有功必赏,有远见且忠正的士人都愿报效曹操,此为德胜。

仁胜:曹操不计较眼前得失,恩德遍于天下,此为仁胜。

明胜:曹操明辩是非,眼光独到,此为明胜。

文胜:曹操虚心纳谏,依法行事,此为文胜。

武胜:曹操善于用兵,所向无前,此为武胜。

再上首席执政官荀彧。

度胜:明正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

谋胜:决断大事,不拘成规,随机应变。

兵胜:法令严明,赏罚必行,兵用其力。

德胜:仁心待人,严谨克己,奖罚有方。

最后滑头鬼之爷贾诩

明胜,勇胜,用人胜,决机胜

总结

曹操这个人牛逼,有啥办法,别说是身在中原,就是流放台湾,他都能游回来搞风搞雨!超世之杰,名不虚传!不是对手太弱,而是曹操太强!


(求关注,你们都是我的小目标)


老白的历史课


曹操的发家史要从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失败说起。中平六年,董卓进京废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为刘协为帝。董卓独揽大权,自称太师。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便逃出京师洛阳,到陈留后募兵,首举义兵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袁术等人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纠集关东诸侯讨董。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实际上心怀鬼胎,都意图借讨董之名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久,联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军至此解散。

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连破兖州郡县,兖州刺史刘岱被杀。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刺史。曹操大破黄巾军,获降兵三十多万,人口百余万。之后曹操以兖州为基地,陆续平定北方各个割据势力,走上人生巅峰。

兖州地处中原四战之地,曹操却以此一隅统一北方,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失败后,汉献帝被西凉残余势力争夺,各州郡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在这危难之际,曹操挟持穷途末路的汉献帝,迁都许昌,以天子名义四处征讨,使自己师出有名。在选拔人才上,曹操的标准是唯才是举。东汉时期选拔官吏,候选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的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庭出身。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就不受上述标准限制。曹操屡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批有才能的人。曹操的举措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罗致地主阶级的中下层优秀人才,加强集权。

经济上,曹操推行了屯田政策。东汉末年,因战乱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祇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军所缴获的物资募民屯田,大见奇效后,曹操命令各州郡设置田官,行办屯田。屯田在恢复北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极大缓解了军粮供应的难题。

军事上,曹操善于研究兵法,并结合自己的战争实际经验,注释了《孙子兵法》。曹操的军事思想主张“兵以义动”,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强调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在御将方面,曹操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了每一位将领的特长。

通过上述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措施,曹操不但守住了位于四战之地的兖州,并以此为基地,剪灭北方群雄,为曹魏立国打下坚实基础。


越山青


三国时期曹操所占地盘为青州,徐州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中东部地区,当是在其四周,北宥袁绍,西宥马腾,东南有孙策,南有荆州刘表,还有刘备,张秀,吕布等各个大小割据势力虎视眈眈,强敌环伺。而河南中部地处平原,无山川河流阻隔,可以说是处于无险可守的四面受敌之地。而曹操最终能在众多割据势力中突围而出,统一北方,是有其一定的主客观原因的。

客观方面曹操身处四战之地,身处险境,生存环境不利。但正是不利的生存环境能激发人的求生欲望和奋斗精神,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也。而纵观曹操统一北方的进程,无不是在连续的东征西讨。既有北征乌恒和袁绍的成功,也有南伐张秀痛失典韦的失败;既有打败赶走刘备和功灭吕布的胜利,也有西北败于马超割袍断须的狼狈不堪。正是在长期征战中,不断总结胜利经验,汲取失败教训,磨练意志。曹操才能具备了成为一代枭雄所必须能力。

河南虽然处于中原四战之地,容易四面受敌。但是地域开阔,当自己强大了也能四面出击,有一定的战略空间便于术上辗转腾挪。而且河南地处平原,境内有黄河,淮河等大小流域。平原地带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来说,比较容易开垦荒地,利于耕种,这也为曹操推行屯田制解决最为重要的粮食问题提供了基础条件。所以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从这点也可以得出在不利条件下,通过正确的努力方法,再一定条件下,不利因素也是能转化成有利因素的。

主观上在同时期的各路诸侯中,除了孙策和刘备外,就只有曹操具有崇高的政治目标和长远的战略打算。其他的要么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刘表,刘章)要么贪图享乐。安享富贵(袁术)要么盲目自大,优柔寡断(袁绍)。而孙策早死,刘备那时力量还很弱小,这就让曹操在众多势力中能独树一帜,在早期混乱中做出了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确行动。赢的了政治上的主动,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另外曹操还采取了一系列在当时算是开创性的正确措施:实行屯田制解决军粮问题,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广纳人才。而曹操自身也具备成功所需的屡败屡战,百折不挠,能屈能伸的坚强毅力。(兵败赤壁走华容道能看出来)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得出曹操最终能统一北方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什么天命所归,而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人的主观因素是起主要作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