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曹操的勢力處於四戰之地,地緣環境最為惡劣,為什麼還能最終平定北方?

今古言堂


看看底下的人才就知道了,團隊合作還是厲害,更重要的是他能處理和平衡好。

曹魏集團人才結構

從槍桿子將軍、筆桿子謀士、錢袋子富豪角度來總結。

1 先來錢袋子吧

A 陳留起兵得到衛茲的幫助。他是陳留本地人,家財豐厚,為人正直,深懷憂國憂民之心,很想有一番大作為。年輕時也被舉孝廉,但厭惡朝唐的黑暗而推辭。剛好這時,曹操逃到陳留想起兵討伐董卓,看到曹操的英雄氣概,果斷散盡家財資助並隨自己的家丁,一起跟曹操組織了五千人馬。沒想到,在滎陽被徐榮大敗而亡。

為感激衛茲的資助之恩,多次路過陳留去拜祭,對他的兒子衛臻(zhen)刻意提拔重用。雖然直言敢諫,幾次讓曹丕很難做,但因為他自身的潔身自好、深謀遠慮加上父親的恩情,曹丕雅量容忍,最終得以善終。再次告誡我們,做好事當好人有好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也說明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恩情大得多,多懷普世和感恩之心。

B 徐州陳登家族。之前說過徐州有三大家族,糜竺家族支助了劉備後面的起家。臧霸家族從武力上支助了曹操起家,而陳登家族從謀略和財富兩方面同時支助了曹操。謀略方面,內應和外交幫忙平定了呂布後,堅守和發展了徐州。財富方面,利用家族的財力為曹操廣納糧草、準備輜重,是個合格的軍需部長。

打仗其實打的就是錢,戰爭不只是政治的延續,更是經濟國力的體現。只可惜,陳登39歲就死了,但曹操曹丕都一直很感念陳家,也對他的後人不斷封賞,可謂知恩圖報。

C 曹操得到兗州後了,有很多世家大族來投靠,加上屯田畜軍資,基本解決了財富問題。但隨著地盤的不斷擴大和權貴利益的不斷集中,曹丕為了鞏固剛建立的魏國,不得不使用九品中正制來討好士族,也可以說是以權還錢的過程,才有了那麼多年曹魏政權的穩定。

2 再來槍桿子吧

A 曹氏宗親:曹仁曹洪曹純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八虎騎等

B 招募武將:樂進李典于禁、典韋許褚文鴛、王雙郭淮郝昭鄧艾等

C 投降武將:從呂布處來的張遼、楊奉處來的徐晃、袁紹處來的張郃高覽、陶謙處來的臧霸、劉表處來的文聘蔡瑁張允、馬超處來的龐德、張繡等

D 軍政全才:前期為鍾繇,中期為司馬懿,後期為鍾會。

總體而已,起家前期還得靠自家人,中期得靠敵方陣營的各種好手,後期就得平衡好宗室、自家培養和招降將領的搭配,曹操在這方面做的很好,後面會在分析。前面說過起家是兵馬自身和衛茲資助的,發家是靠收服的青州軍,致富就得靠財力和地方軍。

3 最後筆桿子

A 招募謀士:毛玠劉曄戲志才、程昱滿寵呂虔、董昭華歆王朗等

B 敵方謀士:從袁紹處來的荀彧荀攸、郭嘉許攸陳琳辛評,從張繡處來的賈詡等

陽謀正合保守派謀士(類似張良蕭何):荀彧荀攸、毛玠程昱

陰謀奇勝激進派謀士(類似陳平韓信):戲志才郭嘉、賈詡司馬懿

其他謀士很難說,也瞭解的不多,歸入半陰半陽的穩健派吧。很喜歡三國的各大謀士,所以會特地開幾章用個人回憶錄方式,到時候主要寫一正一奇的荀彧和郭嘉吧。也會做五大謀士、五子良將、八虎騎的訪談錄。敬請期待吧!


浪兄筆記


環境是死的,人是活的。

曹操以他精密的謀劃,化被動為主動,成功平定北方。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和曹操一樣:只能從夾縫中開始尋求發展。

此時,回顧曹操從四戰之地崛起的歷史,或許對我們能有所啟發。

處於四戰之地,要想發展起來需要三點

地處四戰之地,要想發展起來,需要做到三點:

1、要想獲得好的外部環境,必須有足夠的籌碼可交換。

群雄割據時,誰都知道:不可四面樹敵,要按步驟各個擊破。

可是,只有當曹操手中有足夠的籌碼可交換時,他才可能獲取人家的“暫時合作”,從而專心事實自己的發展步驟。

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2、足夠的效率和連續作戰能力。

群雄之間的關係,合作永遠只是暫時的,你死我活才是關係的本質。

因此,曹操必須在“合作到期”前,趕在合作方打成目標前先消滅眼前之敵,獲取與“前夥伴”“翻臉”的資本。

與此同時,曹操還必須具備連續作戰能力。畢竟,即便他擊破眼前之敵,也可能無力應付下一個威脅。

3、足夠的彈性。

地處四戰之地,周邊全是對手或潛在對手。

所以,隨時可能出現預料之外的威脅和預料之外的“驚喜”。

曹操必須使自己的戰略保持足夠的彈性,才可能從容應變。

曹操正是做好了上面三點,才將“四戰之地”的弊端化解,一統北方。

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取交換籌碼

曹操雖出身官宦,但他的背景、實力遠不及四世三公的二袁,也不如漢室宗親。

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於11月獲得了司空之職,迅速獲取了政治籌碼。

對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義,歷來爭議頗多。

其實,僅僅從理論上來說:“挾天子”本身,並不代表就可以“令諸侯”。相反,如果運作不當,還可能遭遇群起而攻之(就像當年董卓)。

但是,如果運用得當,這些籌碼將使曹操掌握主動。

曹操運用得很到位。

1、通過政治籌碼交換,獲取了群雄的暫時配合。

(1)、拉攏呂布、孫策,合攻袁術。

197年,在曹操準備進攻袁術時,遣使給呂布、孫策加官進爵,以獲取他們一同打擊袁術。

當時,呂布與袁術眉來眼去,多有聯盟之像,而孫策名義上仍屬於袁術。

不過,呂布、孫策,都是新定地盤,獲取朝廷認可,顯然利於他們擺平地方勢力,穩固統治。

通過利益交換,曹操成功爭取到了呂布、孫策的暫時合作。

(2)、安撫關中。

曹操一直擔心袁紹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將關中、羌胡等處的諸侯發動起來,使自己陷入“獨以兗豫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困境”。

197年,曹操以朝廷名義,持書爭取到了馬騰、韓遂的支持,西面暫時穩定下來。

2、通過政治籌碼交換,從內部分化、牽制對手。

(1)、拉攏陳登,瓦解呂布。

陳登原本就反對呂布,不過,他雖有威望,卻沒有地盤。

曹操通過任命陳登為廣陵太守,使陳登得到加強。在討伐呂布的戰爭中,陳登成為了曹操的先驅。

(2)、牽制劉表。

劉表一直奉袁紹為盟主,且具有實力,對曹操有一定威脅。

桓階以“大義名分”說張羨起事,使劉表忙於平定內亂,對北方干涉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曹操又通過朝廷名義,拉攏韓嵩等當地名士,干擾了劉表傾向袁紹的決心!

正是曹操靈活運用天子這張牌,使他獲取了“政治正確”的優勢,他以朝廷任命的政治籌碼,獲取了“各個擊破”的時間和空間。

深根固本,獲取持續作戰能力

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即使獲得“各個擊破”的時間窗口,也是很難發展的。

曹操採取了三項錯失“深根固本”,使自己實力發展了起來。

1、屯田。

設施屯田,豐足軍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三國志.任峻傳》。

通過屯田,曹操不僅獲得了相當的軍糧,以保障軍隊的連續作戰,而且,曹操藉此招募到了大量的流民,使自己的兵源得到了擴充。

2、精兵政策。

是時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損,不欲多之。——《己亥令》。

曹操要保持持續作戰,就必須儘可能降低戰爭的“能耗”。

因此,曹操一直保持“精兵政策”。儘管他曾招降數十萬黃巾,但每戰仍節約兵力。

3、唯賢是舉。

這個不需要多說了,曹操數次發佈《求賢令》,對人才不苛求全面,只任其一面之長。

因此,曹操帳下武將、謀士雲集,打造出了一個效率極高的指揮系統。

如此,曹操既獲得了持續作戰的資源,又獲得了能支撐“低能耗”作戰模式的精兵良將系統。

先弱後強與“彈性策略”,爭取時間

在發展順序上,曹操又採取了“先弱後強”的發展思路,力爭快速消滅一面的威脅,為下一步作戰爭取主動權。

不過,所謂強弱,是時刻變化的,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既定規劃來,又往往錯失機遇。

官渡之戰前,曹操打擊群雄的順序是:

1、張繡。

張繡沒有自己的地盤,依附劉表,基礎最為薄弱,曹操在197年正月開始,即連續發起對張繡的作戰。

遺憾的是:曹操雖多此挫敗對手,但也不乏失誤,數次征伐,未能得逞;

2、袁術。

袁術不合時宜的稱帝,使他“自絕於天下”,成為了“表面上的強者,實際上的弱者”。

曹操隨即以袁術為打擊目標,並在數月內,基本滅掉了袁術。

3、呂布。

在與呂布合作的同時,曹操已開始了對呂布的分化、瓦解。

198年,呂布與劉備翻臉;不久,陳登等人又與曹操取得聯合。

曹操在數月之內,滅掉了呂布。

可以說,在執行過程中,曹操不乏失誤、挫折。

但是,曹操牢牢抓住“先弱後強”的原則,機警地調整征伐順序,終能克服“四戰之地”的弊端,贏得與袁紹進行“決賽”的機會!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和曹操一樣:只能從四面威脅,甚至夾縫中謀求發展。

此時,我們不妨深刻分析各方的利益訴求,找到合作籌碼,為自己贏得發展的空間;我們不妨深刻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我們不妨時刻分析形勢,既明確又不失彈性地把握機遇!

祝君突圍!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中平六年(189年)是漢末三國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這一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即位,不料外戚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十常侍大大出手,引來野蠻人董卓進京,把個大漢朝廷搞得烏煙瘴氣,朝野上下亂成一鍋粥。

曹操、袁紹、袁術等一些中央朝廷少壯派人物紛紛遠離朝廷的政治漩渦,到地方拉山頭,搶地盤,培育自己的勢力。

這其中,袁紹屬於官派任渤海太守,事業發展非常順利;袁術回老家河南南陽一帶,憑藉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實力,廣招豪傑,迅速拉起隊伍,發展得也不錯。

曹操則相對曲折許多。189年,曹操先也是逃回老家譙縣募兵,但曹操是宦官養子之後,家族在當地並不顯赫,以因刺殺董卓被遭到地方官吏緝捕,所以只得攜帶家財和部跑路。

無從立足的曹操,看到與己一起並稱京城四少的張邈和袁紹分別任陳留太守、渤海太守,都發展得不錯,於是前去投奔,最後還是曾經的好基友張邈收留了曹操。曹操就在陳留“散家財,合義兵”,拉起了自己的五千兵馬。

所以從上面可以看出,在後來與曹操爭雄的眾諸侯中,張邈是關東諸侯陣營中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其次是袁紹,韓馥、孔融、張楊等曹操是初期發展得最不順利的一個,事業才剛剛起步。

當然這會劉備還只是鎮守幽州的奮武將軍公孫瓚手下的小跟班,可忽略不計。

曹操以首倡義兵討伐董卓為起點,挾天子以令諸侯,逐鹿中原,征討四方,終成霸業。

從後來的發展,我們知道,曹操以兗州這樣一個地盤狹小,戰亂頻繁的四戰之地,“運籌演謀,鞭撻宇內”,內滅袁術、袁紹、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後來居上,統一北方中原,對外降匈奴、徵烏桓、破鮮卑等,成為三國時期最強的霸主。

能成如此霸業,正如《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曹操的確是他那個時代的“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掌心總結了一下,曹操能成偉業,主要你做到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師出有名。

曹操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

《三國志。魏書。呂布附張邈傳》:“董卓之亂,太祖與邈首舉義兵。”

189年,曹操陳留起兵拉起隊伍後做的第一件事情:“首倡義兵”,討伐董卓,匡復漢室,得到了陳留太守張邈、後將軍袁術、冀州刺史韓馥、渤海太守袁紹等各路諸侯紛紛響應。曹操一亮相就搶佔了政治的至高點,讓人眼前一亮。

此後,曹操正是高舉這杆大旗,引得張邈、張超兄弟倆,以及衛茲、鮑信等等人的相助,人爭附之,迅速發展壯大,一步步佔領兗州、青州,崛起勢頭強勁。

196年,曹操再一次搶佔政治制高點。在袁紹、袁術、劉表等諸侯只顧著悶聲發大財,鞏固地盤的時候,曹操瞧準時機,雪中送炭,出手迎漢獻帝於狼狽奔亡之際,可謂是挽救漢室於既倒,順利佔據了漢室首輔朝臣的重要位子,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自此曹操以天子名義征戰四方,無人能擋。

對於這一點,西晉時期著名的美男子潘安不由讚歎曹操的政治高明,一語道破玄機:

“魏武赫以霆震,奉義辭以伐叛,彼雖眾其焉用,故制勝於廟算。”

二是征戰有謀。

我看看191年三國形勢,曹操既得兗州、青州,周邊也是諸侯環伺,北有袁紹,公孫瓚,東有孔融、陶謙,南的袁術、張繡,西有張揚,再加上"萬人敵"呂布又來湊熱鬧。

曹操雖然處於四面受敵的局面,但他卻見人看菜下碟,運用靈活多變戰略戰術上,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突襲離間、攻彼救此、遠交近攻等戰術,各個擊破,轉弱為強。

曹操的戰術就是: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比如初期避免與實力強大的袁紹正面衝突,通過離間計,迅速兼併張揚的河內郡;以為父報仇名義佔領陶謙的徐州;趁劉表與張繡相互猜忌,擊破張繡;以討伐袁術稱帝為名,擊敗袁術,拿下揚州,豫州;以漢獻帝名義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拿下北海。

曹操在平定四周諸侯後,再官渡一戰,一舉擊潰強大的袁紹,再兵出潼關,成功挑撥韓遂與馬超的關係,平定西涼,統一北方。

唐代史學家朱敬則評價曹操用兵:“觀曹公明銳權略,神變不窮,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聽不惑,臨事決機,舉無遺悔,近古以來,未之有也。”

三是治理有方。

在屬地治理上,曹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表現,與被其消滅的諸侯相比,的確是有過人之處。

首先在政治上,曹操比較開明,在強大中央集權的同時,敢於打破傳統的世族門第觀念,強調唯才是舉。

建安二十二年(217),親自頒佈《舉賢勿拘品行令》:“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可見曹操的用人標準,只要有文武才略,不論出身,甚至有時候不用考慮德行。從而使一大批有能力,有真才實學的優秀人才,集聚到曹魏陣營。

比如"才策謀略,世之奇士"的郭嘉原為袁紹部下,投到曹操帳下後,很快得到重用,此人有一毛病就是好女色,一位叫陳群的官員,看不下去,向曹操檢舉揭發,曹操卻稱“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認為對於郭嘉這樣有大才的人,生活作風問題只是小kiss。

另外在經濟治理上,他抑制地方豪強,推行屯田制,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改沉重的人頭稅,為戶調製等等,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特別是屯田制的實行,對安置流民,開墾荒地,恢復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極大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也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為曹操統一北方創造了物質條件。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記載:"於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併群賊,克平天下"。曹魏呈現了“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的欣欣向榮。

四是馭人有道。

兵多將廣,人才濟濟,是曹操善於納人識人用人的直接體現,我們發現曹操陣營有“三多”。

本家多。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為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淵等一批本家成員,許以高官厚祿,組成曹操的鐵桿軍,任其驅馳。

降將多。曹操打天下,部下多為降將,他愛人才同愛女人一樣出名,只要有才有能力,曹操都能不計前嫌,禮遇有加,令一批英雄豪傑對其仰視、甘為驅用。比如龐德本為馬超部將,降曹後,以禮待之,讓龐德非常感動,在與舊主馬超的蜀漢陣營對陣時,曹操力排眾議用龐德為先鋒,龐德抬棺與關羽決戰,以表忠心。

謀士多。曹操曹操雖出身豪門,但系宦官之後,實為寒族,但其憑藉個人寬廣的胸襟,廣納天下飽學之士,引得許多士族才學之人,為其所用,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司馬懿等一個個如雷貫耳。據統計到曹操去世前,他手下謀士一共有102人,其中荀彧、郭嘉等都以一抵十之人,可以說曹操手下謀士不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遠勝其他諸侯。

另外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方面,曹操更有過人之處,這也是曹操的核心競爭力。

司馬光稱曹操:“王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

比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可靠,曹操就讓他們統領禁軍,忠心護主;臧霸在青、徐兩地素的威名,曹操就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降將文聘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為人忠厚,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對於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徐晃這樣有勇有謀,能獨擋一面的將領,更是列為名將,視同曹家軍放權使用,皆能佐命立功。

在文官使用方面,曹操也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比如棗祗和任峻這兩個官員做事任勞任怨吃得苦,曹操就讓他們去屯田,幹得非常好;崔琰和毛玠是名士,作風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對他們非常敬重,就讓他們選拔官員。

當然,曹操知人善用,充分放權的同時,更是收放自如,張馳有度,這一點在對許攸和楊修使用上就充分體現。

許攸有人才,但不為袁紹所用,投奔曹操後獻烏巢之計,為曹操贏得官渡之戰立上奇功,但此人恃功自傲,對曹操輕慢無禮,不分場合,直呼曹操小名,說:"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直接痛下殺手,顯示了他恩威並舉的一面。

對待楊修也是一樣,楊修有才,處理軍政事務,非常到位,曹操任其為主簿,“總知外內","事皆稱意"。平時與曹操玩下文字遊戲無傷大雅,曹操不以為念,但曹操發覺楊修深度介於世子之爭時,則直接要了楊修的小命。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籠統而論,無外乎從曹操的軍事、政治才能進行解釋,但星火辰還是喜歡結合史實具體而論,其中的原因可能與籠統而論大不相同。

一、曹操最初起兵在陳留附近,他為什麼不選擇在老家譙縣起兵,而是選擇陳留?那是因為曹操在此處有良好的人脈

曹操在此處最鐵的人脈,是陳留太守張邈,儘管張邈後來引呂布入兗州,背棄了曹操,然而在當時,張邈是最能支持曹操的義兄似的的人物,連最初為曹操招兵而資助錢財的衛茲,都是張邈給介紹的。

都傳說最初是曹操發矯詔組織關東諸侯討董,歷史的事實很可能大不一樣。最早號召討董的應該是張邈、張超(廣陵太守)兄弟以及臧洪才對,曹操最初連討董諸侯們歃血的盟書都上不了,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因此,先說最初起兵的曹操,為什麼能在兗州站住腳?因為有張邈的支持。

二、在兗州站住腳的曹操,能夠先當東郡太守(屬兗州一郡)、再當兗州刺史,其實是得到了外部袁紹的維護,內部張邈等人支持

曹操在兗州,從一個外來客,一躍而成為兗州的主人,做為當時天下第一諸侯的袁紹,對他有很大的推舉之功。袁紹和曹操本屬於同一個政治集團,雙方有著半盟友半上下級的關係。袁紹推舉曹操,是希望收到曹操“爪牙之用”,只不過後來曹操羽翼豐滿了,就拋棄了袁紹而已。

曹操的老大哥張邈,對曹操就任東郡太守肯定是支持的。但當曹操一旦當到兗州刺史,成為了他事實上的上司,這種感覺就很奇妙了。這恐怕是張邈後來背反曹操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曾以東武陽為基地,為什麼選擇這裡?因為此地與袁紹的鄴城、張邈的陳留,正構成一個三角,曹操對袁紹、張邈的救援是很倚仗的。

儘管三國志等記錄好像在迴避這個問題,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袁術發兵來與曹操爭兗州時,曹操是與袁紹合兵將袁術擊退的。

這說明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弱小階段的曹操,能夠守住四戰之地的兗州,除了他自身的能力外,外有強援是更重要的原因。

三、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前,他和袁紹事實上是同盟兼實質上的上下級的關係,那就很容易分析,曹操為什麼處在四戰之地尚且遊刃有餘了

1、曹操的北方,是他強大的盟友袁紹,袁紹事實上把曹操當做他半個下屬,沒理由來攻擊他,反倒會援助他。2、曾在豫州勢力強大的袁術(主要依靠孫堅),已經被袁紹、曹操的聯軍打得逃到淮南去了。3、曹操南方,強大的荊州諸侯劉表,事實上是袁曹的盟友,與他們共同對抗袁術、孫堅、公孫瓚、陶謙等人的聯盟。而且,劉表只想守住荊州,無心北伐。4、曹操西面,董卓死後,關中陷入各路軍閥大混戰的時期,根本無力來對付曹操。5、曹操東面,是最危險的徐州牧陶謙,因此曹操一定是要幹掉他的。不過,陶謙得防著北邊的袁紹勢力、以及青徐交界處的臧霸勢力,曹操自認為對付陶謙並不困難。

由此可見,官渡之戰前的曹操,看似四面被強敵包圍,事實上卻很安全,對手不過東面陶謙而已。

四、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曹操和袁紹徹底翻臉,官渡之戰是關係到誰能統一北方的關鍵一戰,但原本強大的袁紹卻犯了一個致命錯誤

即便曹操不挾天子以令諸侯,袁曹的翻臉恐怕也是必然的事兒。因為那個時候,袁紹已經拿下了最大的強敵,幽州的公孫瓚,而曹操也拿下了徐州的呂布。雙雄不併立,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

袁紹已經看出了曹操有爭雄天下的野心,不可能再投入他的帳下。曹操也明白,袁紹想要一統天下,自己當皇帝,接著就是要拿下身在兗州的自己。

官渡之戰的成敗原因,早已有巨多的分析,然而,星火辰認為,袁紹最大失誤在於,他盲目的全軍渡過黃河,在曹操的領地上,打了一場糊塗仗。

袁紹敢於全軍渡過黃河,在於他最自己實力的自信,其實也表現了他的果決和勇猛(儘管三國演義把他描寫得優柔寡斷,又窩窩囊囊)。事實上,當袁紹渡過黃河後,由曹操控制的許多區域都向袁紹投降,曹操的很多部屬也和袁紹暗通款曲,這是他渡河的優勢,表明了袁紹要掃平曹操的決心(東晉桓溫伐國總是功虧一簣,就是缺少這種決心)。

然而,渡河的壞處也很明顯,那就是一旦袁紹不能取勝,很容易全軍覆沒,因為袁軍隔著黃河,逃無可逃,而且袁軍的糧草運輸也很受影響。

戰爭總是最複雜的事件之一,實力並非取勝的充分條件,此戰,袁紹敗了,敗得幾乎全軍覆沒,因此曹操成為了北方的霸主。這其中,實力、臨場指揮、人心變化,乃至於運氣等等,都影響戰爭成敗的重要因素。然而,實力原本要強大得多的袁紹,賭徒般的孤注一擲,全軍渡河作戰,是他的最大敗筆。

孤注一擲,當時的曹操可以這樣做,袁紹很不應該。

綜上說論,處在四戰之地的曹操:最弱小時,其實有著強大的人脈支持;成為兗州之主後,他四周看似強敵環伺,實則友多於敵,還有袁紹這個保護神;而官渡之戰,曹操的主要對手袁紹,又犯了一個巨大的戰略錯誤。種種因素,讓曹操成為了統一北方的霸主。


星火辰


曹操能平定北方,文雅的說法就是佔了地利和人和之便,通俗點說就是曹操所處環境太差,不得已而為之!

一、曹操出身不好,所以比別人努力!



曹操的父親是太監曹騰的義子,他也算是太監的後代。這個身份很不好,很讓人看不起,所以他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出身不好的現實!他偷偷博覽群書,抄錄各家兵法韜略,增長自己才能!袁紹等人還在四處結好他人時,曹操選擇進入官場鍛鍊,他做官時間是最早的!黃巾起義後,他不辭辛苦,親自帶兵上戰場,此時袁紹還在後方當何進的狗頭軍師!

出身不好,那不是他能選擇的!別人不想和他玩,那也不是他能決定的!但是他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告訴世人,你們不和我玩,那是你們的損失!所以在漢末眾多諸侯中,曹操是最努力的,經驗最豐富的!

二、處四戰之地,但地靈人傑!


曹操很弱小,就佔著一個小小的兗州,還是別人送的!周圍群狼環伺,一不小心就會被吞了!但是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人多。中原雖然自然災害多,但是人口基數大,給口飯吃就有人願意當兵,兵員還是比較充足的。同時,曹操的屬地人口素質比較高!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潁川書院可是個人才培養基地,這些人才基本都被曹操收了,小賺一筆!

再者,中原地區受教育程度較高!那時是不可能普及義務教育的,所以越靠近京師的州郡,人的素質會相對高點,當官的人數也會多點,可以理解為地方保護主義。而且那些名士或是當官的,動不動就在京師或是鄰近京師的地方宣講(他們沒有到偏遠地區講課的慾望)!比如說,盧植是劉備的老師,倒不是說盧植開個班把劉備他們招進來教導,而是盧植他們這些官員動不動就四處演講,像劉備這樣編草鞋的人才有幸聽到他的課!所以說,劉備他們這些人是聽課不交學費的,類似於現在的蹭課,性質比嫖妓不給錢或是吃霸王餐好點!至於像盧植這些四處教書的人的目的如何?劉備還欠盧植一筆學費的事,都不理了!反正結果就是,曹操治下的人口素質是相對高的,人才也比較多!

三、條件差,曹操能給的都給!

說曹操重用人才,也不算完全對!曹操被夾在諸侯中間,隨時都有可能讓人吞了,小日子過得有點苦!此時人才來了,怎麼辦?沒地盤,沒錢糧,啥都沒法給人家!但是曹操能保證的是,人才來我這,我就重用你!要官給官,要權給權,反正我就只有這兩樣東西了,全給你!你要做什麼我不管,經過我也不過問,結果對我有好處就行!

所以,到曹操這邊的人都有事可做,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人才大多是不在乎物質條件的,而在意自己的才能能否被展現!曹操就給他們這樣一個表現自己的條件,所以人才都願意跟他!相比之下,袁紹等人是有一大批人才的,但是,人才不用,就廢了,整天閒著沒事就內鬥娛樂一下!


尋找不答應


首先是曹操的雄才大略:足智多謀、英明睿智;其次是出師有名:平定各方叛亂、保衛國土。如此人物,平定北方,非他莫屬!

然後是制定了正確的治國方針:

1、收編各地豪傑、壯大軍隊,建立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吸收一些豪強地主李典、呂虔等,收編青州黃巾軍,選其精兵組成青州軍等;

2、加強團隊建設,唯才是舉、廣納人才,察納雅言、認真聽取各方合理化建議;

3、大力發展經濟,屯田安民、天下歸心,同時還能有更多的錢來增加國防預算。

曹操充分認識到自己地處四戰之地,為內線作戰,且敵強我弱、四面被圍,地緣環境十分惡劣。所以採取的戰略方針是先弱後強,各個擊破。

1、先把袁紹穩住。任命袁紹為大將軍,兼督冀、青、幽。讓有勇無謀的袁紹自鳴得意而疏於備戰。

2、安撫一下呂布。任命呂布為左將軍,並在信中加以慰勉。使呂布自以為得到重用而忘記了防備。

3、巧用陳登。任命陳登為廣陵太守,命他秘密集結部隊作為將來進攻呂布的內應。巧妙佈局。

4、安定關中。派鍾繇到長安說服了馬騰、韓遂,他們各派兒子入侍歸附。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

5、利用孫策。任命孫策為騎都尉,領會暨太守。先給兩顆糖吃吃。

6、妙計漁陽。任命漁陽太守鮮于輔為建忠將軍以牽制袁紹。讓你們兩個相互鬥一下先!

在隨後的2年時間內,曹操分別擊敗了袁術、張繡,消滅了呂布、晆固,改善了戰略態勢,逐步由弱轉強。之後的官渡之戰,曹操成功地戰勝了袁紹,奠定了日後平定北方的基礎。

曹操,真乃一代梟雄也!





聽海夜讀


歷史上,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孑以令諸侯,一方面消滅諸侯割據勢力,另一方面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地,公元208年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自任丞相,平定北方,他之所以能平定北方,這是由於:

1,傑岀的軍事才能

曹操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軍事家,他早年博覽群書,熟讀諸孑百家的兵法,能靈活用兵,出奇制勝,善於作戰,展現了其非凡的軍事才能。

2.人心歸順

曹操在平定北方時,挾天子利用漢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歸順民心,嚴明軍紀,軍隊賞罰分明,官兵一致上下同心,有著非常的凝聚力。袁紹手下謀士投靠曹操,是袁紹軍隊的致命點,說明袁紹已經喪失了民心。這是戰爭中人和的重要因素,也是戰爭能勝利的籌碼。

3,虛心接受謀士的意見

袁紹大將顏良圍攻白馬時,曹操為解白馬之圍,採納謀士荀攸之計,誘敵深入讓袁紹軍隊分開,再殺回馬槍殺得袁紹軍隊措手不及,導致袁軍大敗。

官渡之戰中,曹操處於劣勢,兵力幾萬,袁紹軍隊十幾萬人,曹操虛心聽取袁紹反叛謀士許攸計策,偷襲袁軍糧草之地一烏巢,烏巢之戰袁軍潰敗,曹操全勝。

曹操能虛心聽取謀士的意見,避開自己的短處,而袁紹對於謀士的建議不放在心上,這也是曹操平定北方,贏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4.善於運用自己的優勢

從力量對比來看,曹操處於劣勢,但是他善於避開自己的短處,面對袁軍大量兵力,曹操帶兵分散袁軍大部隊兵力,讓每部分無後援。各個擊破,以少量兵力攻打其一個目標,比如偷襲烏巢,讓袁軍措手不及而全面潰敗。

正如曹操所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士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曹操得以平定北方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曹操平定北方民心所向,且禮賢下士地對待別人的意見,加上他自己善於作戰策略,運籌帷幄,轉劣勢為優勢,超世的軍事才能使他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物語情歸


來人,上預言家郭嘉。

道勝:曹操"體任自然",因事制宜,不拘小節,此為道勝。

義勝:曹操挾天子以率天下,佔據道德制高點,此為義勝。

治勝: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用寬濟結合的制度符合當下大局,此為治勝。

度勝:曹操"用人不疑,唯才是舉",度量胸襟遠超他人,是為度勝。

謀勝:曹操是個老機靈鬼,智略過人,此為謀勝。

德勝:曹操以城待士,有功必賞,有遠見且忠正的士人都願報效曹操,此為德勝。

仁勝:曹操不計較眼前得失,恩德遍於天下,此為仁勝。

明勝:曹操明辯是非,眼光獨到,此為明勝。

文勝:曹操虛心納諫,依法行事,此為文勝。

武勝:曹操善於用兵,所向無前,此為武勝。

再上首席執政官荀彧。

度勝:明正通達,不拘小節,唯才是舉。

謀勝:決斷大事,不拘成規,隨機應變。

兵勝:法令嚴明,賞罰必行,兵用其力。

德勝:仁心待人,嚴謹克己,獎罰有方。

最後滑頭鬼之爺賈詡

明勝,勇勝,用人勝,決機勝

總結

曹操這個人牛逼,有啥辦法,別說是身在中原,就是流放臺灣,他都能游回來搞風搞雨!超世之傑,名不虛傳!不是對手太弱,而是曹操太強!


(求關注,你們都是我的小目標)


老白的歷史課


曹操的發家史要從關東諸侯討伐董卓失敗說起。中平六年,董卓進京廢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為劉協為帝。董卓獨攬大權,自稱太師。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便逃出京師洛陽,到陳留後募兵,首舉義兵討伐董卓。

初平元年,袁術等人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糾集關東諸侯討董。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實際上心懷鬼胎,都意圖借討董之名發展自己的勢力。不久,聯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拼,聯軍至此解散。

初平三年,青州黃巾軍連破兗州郡縣,兗州刺史劉岱被殺。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刺史。曹操大破黃巾軍,獲降兵三十多萬,人口百餘萬。之後曹操以兗州為基地,陸續平定北方各個割據勢力,走上人生巔峰。

兗州地處中原四戰之地,曹操卻以此一隅統一北方,自然有其獨到之處。

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失敗後,漢獻帝被西涼殘餘勢力爭奪,各州郡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在這危難之際,曹操挾持窮途末路的漢獻帝,遷都許昌,以天子名義四處征討,使自己師出有名。在選拔人才上,曹操的標準是唯才是舉。東漢時期選拔官吏,候選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的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庭出身。曹操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就不受上述標準限制。曹操屢次發佈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批有才能的人。曹操的舉措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仕途的局面,羅致地主階級的中下層優秀人才,加強集權。

經濟上,曹操推行了屯田政策。東漢末年,因戰亂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建安元年,曹操採納棗祇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軍所繳獲的物資募民屯田,大見奇效後,曹操命令各州郡設置田官,行辦屯田。屯田在恢復北方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極大緩解了軍糧供應的難題。

軍事上,曹操善於研究兵法,並結合自己的戰爭實際經驗,註釋了《孫子兵法》。曹操的軍事思想主張“兵以義動”,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強調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在御將方面,曹操知人善任,充分發揮了每一位將領的特長。

通過上述一系列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措施,曹操不但守住了位於四戰之地的兗州,並以此為基地,剪滅北方群雄,為曹魏立國打下堅實基礎。


越山青


三國時期曹操所佔地盤為青州,徐州一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中東部地區,當是在其四周,北宥袁紹,西宥馬騰,東南有孫策,南有荊州劉表,還有劉備,張秀,呂布等各個大小割據勢力虎視眈眈,強敵環伺。而河南中部地處平原,無山川河流阻隔,可以說是處於無險可守的四面受敵之地。而曹操最終能在眾多割據勢力中突圍而出,統一北方,是有其一定的主客觀原因的。

客觀方面曹操身處四戰之地,身處險境,生存環境不利。但正是不利的生存環境能激發人的求生慾望和奮鬥精神,孟子所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也。而縱觀曹操統一北方的進程,無不是在連續的東征西討。既有北征烏恆和袁紹的成功,也有南伐張秀痛失典韋的失敗;既有打敗趕走劉備和功滅呂布的勝利,也有西北敗於馬超割袍斷須的狼狽不堪。正是在長期征戰中,不斷總結勝利經驗,汲取失敗教訓,磨練意志。曹操才能具備了成為一代梟雄所必須能力。

河南雖然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容易四面受敵。但是地域開闊,當自己強大了也能四面出擊,有一定的戰略空間便於術上輾轉騰挪。而且河南地處平原,境內有黃河,淮河等大小流域。平原地帶對於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來說,比較容易開墾荒地,利於耕種,這也為曹操推行屯田制解決最為重要的糧食問題提供了基礎條件。所以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從這點也可以得出在不利條件下,通過正確的努力方法,再一定條件下,不利因素也是能轉化成有利因素的。

主觀上在同時期的各路諸侯中,除了孫策和劉備外,就只有曹操具有崇高的政治目標和長遠的戰略打算。其他的要麼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劉表,劉章)要麼貪圖享樂。安享富貴(袁術)要麼盲目自大,優柔寡斷(袁紹)。而孫策早死,劉備那時力量還很弱小,這就讓曹操在眾多勢力中能獨樹一幟,在早期混亂中做出了迎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正確行動。贏的了政治上的主動,為後來的發展提供了很多便利。另外曹操還採取了一系列在當時算是開創性的正確措施:實行屯田制解決軍糧問題,不論出身,唯才是舉,廣納人才。而曹操自身也具備成功所需的屢敗屢戰,百折不撓,能屈能伸的堅強毅力。(兵敗赤壁走華容道能看出來)

綜合以上因素可以得出曹操最終能統一北方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什麼天命所歸,而是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綜合起作用的結果。在這些因素中人的主觀因素是起主要作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