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漫谈:全国曲艺音乐艺人走“红”之地,是这样形成的!

↑ 点击上方“非遗视野”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曲艺漫谈:全国曲艺艺人在此地走“红”,几代人的建设!

本期话题:曲艺漫谈系列之北京曲艺

曲艺漫谈:全国曲艺音乐艺人走“红”之地,是这样形成的!

艺谚云:"千言万语.以唱当先""会唱能把人唱醉"。艺苑之中曾涌现出多少独步艺林的唱曲高手,是他们薪尽火传,把迷人的说唱艺术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

曲艺漫谈:全国曲艺音乐艺人走“红”之地,是这样形成的!

一、北京曲艺概况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市的曲艺史北京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历来都是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别是在金、元、明、清时期作为都城,更是为曲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金元时期作为国都大力吸收中原的诸宫调、鼓词等曲艺艺术,尤其是作为明清时期的国都,全国各地的曲艺都前往北京,北京曲艺由此进入繁盛。北京近代的曲艺,不但继承了金元小令和诸宫调的文化艺术遗产,而且直接继承了明清俗曲的成就。同时全国各地的曲艺曲种在此百亿辏集,争相献艺,丛生斗妍,名家荟萃。京韵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相声、评书等曲种,京韵大鼓的刘、张、白派相声的候派评书的单田芳等等。这些曲种和代表人物共同将北京曲艺推向繁荣。并且很多名家都是在当地成名,在北京才红遍全国。如现在正当红的中国最大相声团体——德云社的班主郭德纲就是在北京才红遍全国的。北京曲艺大致有

八角鼓类、鼓曲类、时调小曲、莲花落类这四类。

二、 北京曲艺的代表

曲艺漫谈:全国曲艺音乐艺人走“红”之地,是这样形成的!

1、 代表性曲种——相声

现代的相声艺术形成于清末,民国时期得到较快的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前虽然出现许多讽刺当时时政和较有文学品味的作品,但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出现许多低级趣味、内容庸俗甚至语言不堪入耳的节目,被认为是"耍贫嘴的"。更有地方就称其为"骂大会"。新中国成立后,对相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同时由

侯宝林等人组成"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并做组织培训、吸收演员、改进相声等工作,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重要的曲艺艺人自发的组织。由此,北京相声的人数不断扩大,促使北京相声长足发展。当今最著名的相声团体是德云社,最著名的相声演员还是德云社的郭德纲、于谦岳云鹏、孙越等组合。

曲艺漫谈:全国曲艺音乐艺人走“红”之地,是这样形成的!

2、 代表性人物——刘宝全

北京曲艺代表性曲种很多,但京韵大鼓刘派的创始人刘宝全不得不提。除京韵大鼓外,人称刘宝全还有三大绝鼓——弹琵琶、唱石韵,唱马头调。正由于广泛学习,并多年苦心专研,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在木板大鼓基础上,脱胎出京韵大鼓的规模。同时他还截长篇为短篇,融抒情于叙事,使京韵大鼓这一鼓曲形式逐渐完善。在百代、高亭等公司共灌制京韵大鼓唱片共计三十三张。民国九年,博得了"鼓界大王"的美称。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得他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形成京韵大鼓的主要艺术流派——"刘派"。刘宝全正式收徒五人,即白凤鸣、谭凤元、常旭久、钟德海、韩德荣。当今刘派京韵大鼓比较有影响力的演员有张秋萍、种玉杰、杨凤杰等。

三、市级和国家级非遗视野下的北京曲艺

北京市市级非遗曲艺项目共12

项,分别为:相声、岔曲(单弦牌子曲)、京韵大鼓、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平谷调、北京评书、北京琴书、联珠快书、数来宝、梅花大鼓、太平歌词

北京市国家级非遗曲艺项目共5项,分别为:相声、岔曲(单弦牌子曲)、京韵大鼓、北京评书、数来宝。

如今,这些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具有深厚民间音乐传统的艺术品种,却成了艺术舞台上难以寻觅或声音微弱的一族。它儡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行者,显得茫然而有些不知所措——敢问路在何方?时至今日,每个人都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抉择,危机感和责任感犹如两副担子同时压在了肩上,眼望着前方,我们只有进,不能退!


非遗视野,带您领略不一样的非遗!

曲艺漫谈:全国曲艺音乐艺人走“红”之地,是这样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