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人現在依然不敢做的事,他百年前就做了

留美生涯

1918年8月14日,厭倦了軍閥混戰的徐志摩從上海啟程赴美國Clark University 學習銀行學,隨後又轉入歷史系,選讀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課程,他渴望成為哲學家漢密爾頓式的人物。在Clark大學,徐志摩表現優異,獲一等榮譽獎,入學十個月便畢業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又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經濟學。1919年,徐志摩受《新青年》、《新潮》等雜誌的影響,重新燃起了對文學的興趣,來到他最擅長的領域,很快他便以文學碩士身份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

80%的人現在依然不敢做的事,他百年前就做了

哥倫比亞大學

前往英國

1920年,已經在美國兩年多的徐志摩並沒有被資本主義的繁華所吸引,相反他對資本主義骨子裡的貪婪,物慾深惡痛絕。此時,英國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的學說吸引了徐志摩,他決心前往英國跟隨羅素去探索真知,徐志摩跨越汪洋來到英國,豈料世事弄人,羅素因為參與反戰活動而被校方開除。因此徐志摩也未能如願跟隨羅素。

沒有目標的徐志摩只好暫時棲身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半年之後,他意外結識了林長民,而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在之後的日子裡讓這位公子哥嚐盡了失意的苦楚。

經林長民引薦,徐志摩結識了英國文學家狄更生,兩人一見如故,狄更生對這位來自東方的年輕人很是欣賞。1921年狄更生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入康橋大學(現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政治經濟學。

1911年-1912年,徐志摩在英國兩年,接受資產主義貴族思想的薰陶,醉心於大自然,孕生了他之後半生的思想主旋律——理想主義。這兩年間他受到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偶像已經由美國的漢密爾頓轉變為英國的雪萊和拜倫,而他的夢想也由哲學家轉變成詩人。

在康橋大學的兩年,他創作了大量唯美浪漫的詩篇,包括他的代表作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80%的人現在依然不敢做的事,他百年前就做了

離婚風波

1921年秋天,徐志摩初識林徽因,他24歲,林徽因16歲,但他還是對這位才女一見傾心。這位單純的理想主義者,他真的摒棄了一切世俗主義的束縛,甚至忘記了他已經有了一個兩歲的孩子,開始瘋狂追求林徽因。可是這追求卻只是單方面的,林徽因以他已經結婚拒絕他,他便向張幼儀提出離婚。“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婚姻,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便是這位理想主義者的內心世界。他的一生都在追隨理想起舞,只是他忘記了這是一個俗世心中要裝的不僅僅是理想。

在家裡苦苦等待兩年多的張幼儀,飽受相思之苦,最終卻等來一份“休書”,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見此,萬萬忍受不了了。勒令徐志摩回國無果,直接不顧徐志摩反對,將張幼儀送到了英國。

這一去,對於張幼儀而言,並未感受到久別重逢的喜悅,相反,這是更嚴重的悽風苦雨的開始。在英國,徐志摩一次次在追求林徽因的戰役中敗下陣來,這讓他再也不想忍受與張幼儀的婚姻了,即使張幼儀已經懷了次子。在離婚無果後,徐志摩一個人遠走柏林,留下懷孕又語言不通的張幼儀一個人在波士頓。

1921年底,張幼儀在二哥張君勱的幫助下,輾轉巴黎到了柏林,一個人孤苦的在醫院生下了次子。張幼儀生下孩子後,消失了許久的徐志摩在醫院找到了張幼儀,同時帶著離婚協議!這個多情詩人面對自己的妻子卻是這樣的無情!甚至連張幼儀徵求父母同意再離婚的請求都不允許,因為他朝思暮想的林徽因要回國了。無奈之下,張幼儀只得在離婚協議上籤了字,拿到離婚協議的徐志摩歡天喜地的向張幼儀道謝,一生唯一一次看望了自己的新生兒子,便匆匆離去。他此時正沉浸在自己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的自豪之中,夢想著他與林徽因的美好生活。

80%的人現在依然不敢做的事,他百年前就做了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