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春秋之周宣王:為西周掘墓的中興之主,領導者自毀紀綱的典範


閒話春秋之周宣王:為西周掘墓的中興之主,領導者自毀紀綱的典範

任何組織,無論是王朝、企業還是團隊,上位者之所以成為上位者,無非是靠規矩、規則、制度、機制等“硬實力”支撐,靠形象、威信、影響等“軟實力”維護,因此,率先垂範守規矩,處心積慮護威信是上位者安位理事的根本,如果自壞規矩、自毀形象,無異自掘墳墓,自尋死路。

周宣王就是這樣一位自毀紀綱失威信,為西周王朝掘墓的“中興之主”。

周宣王的少年時代,西周階級矛盾日漸尖銳。公元前843年,因周厲王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引發民變,國人集結起來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沿渭河逃到山西霍州。國人轉而包圍了召公的住處尋找太子靜,情急之下,忠心耿耿的召公用自己的兒子頂替靜被殺,此後西周進入召公、周公二相行政的共和時期,這就是著名的“國人暴動”。太子靜長大後,周、召二公扶持他繼承天子之位,即周宣王。上位之初,周宣王吸取老爹周厲王的教訓,薄徭役、輕賦稅,任用賢臣,復修文、武、成、康之政,勵精圖治,周王室煥然一新。

宣王四年,用秦仲為大夫,攻西戎,被殺。於是宣王命其子秦莊公兄弟五人再伐西戎,得勝。宣王五年,宣王與尹吉甫一起伐狁於彭衙,攻至太原,迫使狁向西北退走。對於侵犯江漢地區的淮夷,宣王命召秦穆公及卿士南仲等率軍討伐,使當地大小方國中最強大的徐國臣服。宣王十八年,南仲派駒父、高父前往淮夷地域,各方國都迎接王命,並進獻貢物。

早期周宣王的文治武功使周室呈現出中興之勢,重新得到了諸侯尊重。但因為信心和功績同時爆棚,周宣王開始獨斷專行,自掘墳墓,最典型的就是三毀紀綱,三敗於戎。

三毀紀綱第一毀:不籍千畝。“籍千畝”就是在屬於天子的位於千畝的籍田舉行籍禮。周朝立國後每年春耕時都會在千畝舉行籍禮,以示對農業生產的重視,代代相傳從未更改,成為周禮的重要內容。周宣王“不籍千畝”,無論理由是什麼,但都表現出廢禮輕農的態度,對禮為邦本、以農立國的周朝來說,負面影響可想而知!事實上,在周之後的漢唐乃至明清各代,籍禮雖然形式有所變化,但一直都是官府鼓勵農耕的重要活動,當代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就是由“籍禮”演化而來。

三毀紀綱第二毀:廢長立少。宣王十一年春,魯武公與長子括、少子戲朝見周宣王,戲乖巧善諛,令周宣王十分高興,於是打算把戲立為魯太子,但當時周立國後確立的傳承製度是立長子,廢長立幼有違祖制,大臣勸諫周宣王不聽,堅持己見最終立戲。魯武公死後,戲成為魯國國君,在位九年後被括的兒子、自己的侄子伯御殺掉,伯御自立為君十一年後,周宣王伐魯為戲復仇,殺死伯御,立戲之兄稱為魯孝公。整個事件跨越二十餘年,周宣王小偏心得到落實,但結果並非善終,更重要的是,諸侯國立長子的制度就此破壞。因深感天子不守規矩,還武力干涉內政,各國諸侯人人自危,開始牴觸周室,《國語》中就提到“自是後,諸侯多畔王命”。春秋時期,諸侯國兄弟爭位,內亂不斷,源頭就是周宣王對魯國廢長立少做出的壞示範。

三毀紀綱第三毀:太原料民。周宣王在千畝之戰落敗,喪失了從漢水流域徵調的軍隊,想要再戰又擔心部隊、物資不足,於是親自前往太原料民,統計戶口和車馬糧食產出,做徵調的準備。這事兒放到現在就是做人口普查,但在西周時期,卻是為“天之所惡,害於政而妨於後嗣”的惡政,加之周宣王已經連續三次大敗與犬戎,在周的百姓心中犬戎是和魔鬼一樣無法戰勝的存在,料民後太原民眾惶惶不可終日,各種怨言、謠言百出,民心浮動。

閒話春秋之周宣王:為西周掘墓的中興之主,領導者自毀紀綱的典範

三敗於戎第一敗: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派軍隊攻打太原之戎,戰敗。

三敗於戎第二敗:宣王三十六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條戎、奔戎,戰敗。

三敗於戎第三敗:宣王三十九年,宣王下令伐姜戎,奄父認為條件不成熟勸阻,宣王不聽,並執意親征,結果在千畝大敗於姜戎,自己也被殺的人仰馬翻,在車伕奄父的幫助下才得以突圍逃命。

在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政治制度和軍事實力是支撐統治者權威的兩大核心支柱,周宣王三毀紀綱,三敗於戎,兩大支柱都無法逆轉的趨於崩塌。三毀紀綱,第一毀,毀的是禮樂;第二毀,毀的是制度;第三毀,毀的是民心。三敗於戎,敗的是戰爭,損的是軍隊,但讓王師蒙恥,令諸侯輕視,特別是千畝之戰周宣王被殺的丟盔棄甲、倉皇逃命,更成為諸侯口中的笑談。三毀三敗,讓周室“中興”成為迴光返照式的剎那芳華,最終依然回到不可逆轉的消亡之路上。

宣王四十六年(公元前782),周宣王去世,距今已近第三千年,周宣王留下的教訓讓一代代明君克己守正振朝綱、不輕戰、慎親征,創下了國強民富的偉業,但在更多的時代,不同的人物粉墨登場一次次重蹈周宣王的覆轍,迎來勢竭國衰、身死國滅的結局。所以,在讀史書時,常常忍不住感嘆如果魚的記憶只有三秒鐘,人的記憶就不會超過四秒鐘。

對企業領導者、團隊負責人乃至每一個人,周宣王都是一部歷久彌新的反面教材,只有講政治、守規矩、善謀慎戰,事業才能蒸蒸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