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愛情感動世界,這個清明節,抗戰老兵平如去找他的美棠了

愛,真的可以照亮人生的漫漫長路嗎?《平如美棠》告訴我們,可以。

2017年,《平如美棠》法文版正式出版,95歲的作者饒平如受邀去法國參加活動,他隨身帶著的,是妻子饒美棠的結婚戒指和她的一縷頭髮,“這是我和她的故事,這樣就彷彿美棠也來了現場。”

2020年4月4日,清明。饒平如去找他的美棠團聚了,這一次,他們再不分開。

70年愛情感動世界,這個清明節,抗戰老兵平如去找他的美棠了

饒平如與毛美棠

小軒窗,正梳妝

“功成兒解甲,宜室拜重慈。”1946年,年輕的軍官饒平如收到父親來信,希望他請假回家,一則參加弟弟的婚禮,再則完成自己的定親大事。

自從18歲考入黃埔軍校,他就懷著“碎裂山河恨不平”的豪情,決心投身到抗日的浪潮中,畢業後的幾年來,經歷過常德會戰、衡陽會戰、湘西會戰,24歲的他已經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兵了。

70年愛情感動世界,這個清明節,抗戰老兵平如去找他的美棠了

青年軍官饒平如

對家裡安排的相親,他曾一拒再拒,可是抗戰已經結束,這一次,絕不能再以“前線抗日、生死未卜”為由推脫了,母親的遺願,他必須要完成。

“屋子很大,我走過第三進的天井,正要步入堂屋時候,忽見西邊正房小窗正開,一位面容姣好、年約二十的小姐在窗前借點天光攬鏡自照,左手拿了支口紅在專心塗抹。”跟著父親走進毛美棠的家時,這一幕意外躍入眼簾,心突然悸動。

她沒有看到他,他卻知道那就是她。

她的活潑美麗讓他好感頓生。他們並非初見,因為兩家是世交,兒時也曾見過面,他記得她的聰慧,她也沒忘記他好看的眼睛。一個大戶人家的時髦小姐,自然追求者眾,她卻一個也沒有相中,冥冥中註定在等他。

戒指一交換,自此情定三生。

幾日相處中,她捲起紙筒唱歌,他吹著口琴伴奏,合作最多的是《花好月圓》;她為他唱“白石為憑,明月為證,我心早相許;今後天涯,願長相憶,愛心永不移”,他則含蓄地唱起流行的英文歌作為回應:“Oh,Rose marry,I Love You!”

生命中有了她的參與,責任和愛也在心中滋長。假期結束返回部隊時,同樣的一江水、一座輪,心緒卻與來時大不同,“在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懼遠行,也不曾憂慮悠長歲月,現在卻從未如此真切過地思慮起將來”。

分開的日子,他們靠書信增進感情,懷揣她的照片,甜蜜的味道蔓延開來。他想結束這孤單的漂流,與她執著相守。

因不想參加內戰,饒平如申請了閒職,於1948年回到南昌與毛美棠結婚。一個身披白紗含羞帶俏,一個穿著軍裝英俊挺拔,在著名的江西大旅社,賓客200餘人見證了這場盛大的婚禮。

70年愛情感動世界,這個清明節,抗戰老兵平如去找他的美棠了

結婚照

時局動盪,國民政府幾近癱瘓,拒絕撤往臺灣後,饒平如帶著毛美棠在亂世中東奔西走。在貴陽,住在家徒四壁的涼亭改成的房子裡,昔日的大小姐學著洗手作羹湯。

清苦的日子,因為有愛,即使只是坐在床邊看月色清輝,也足夠溫馨浪漫,“僻遠之地,有一片自己的田地,布衣疏食,雨讀晴耕”是她最嚮往的田園生活。

受“歷史原因”影響,饒平如求職屢屢被拒。幾經輾轉,在舅舅引薦下,他到上海一家醫院做會計,併兼出版社編輯。伉儷情深,嬌兒承歡,日子雖平淡,卻心甘如飴。

生別離,兩地書

隨著政治運動風起雲湧,生活劇變。

1958年,因為“偽軍官”的身份,饒平如被當作“反革命”送到安徽勞教。毛美棠上有年邁老母,下有五個未成年的孩子,全部的家庭重擔一下子都落在了曾經的富家小姐肩上。

那時,有太多的家庭夫妻反目、支離破碎,而她選擇信任、等待,當出版社的人事科找她談話,要求與他“劃清界限”時,她的答覆是:“他不是漢奸賣國賊,不是貪汙腐化,不是偷竊扒拿,我為什麼要離婚?!”

他們無法預料的是,這一分開,竟長達22年。

沒有收入,生活陷入困窘,全家每天只能吃兩餐,主菜就是鹹菜。為了補貼家用,毛美棠去旅社做勤雜工,去月餅廠做女工,去紙廠做揀紙工。上海自然博物館建造時,還和男人一起,去工地背幾十斤一袋的水泥,從此落下腰傷。

即使這樣,仍是入不敷出,不得不一次次變賣自己的首飾和衣物。看著那對準備留給女兒的金鐲子,想到第二天就要拿去舊貨店時,她心酸不已,只得等女兒熟睡後,把鐲子套在她手腕上睡了一夜,算作念想。

除了生活的苦,作為“勞教分子”家屬,毛美棠還要承受冷落和歧視。只要一看到她,身邊那些原本笑著的臉馬上冷若冰霜;得知長子要被分到農村插隊時,求助無門,她只能半夜望天禱告。這淒涼的一幕,就存在女兒的記憶裡。

世態炎涼嚐盡,她給饒平如的,卻始終是溫暖和微笑。

為了安慰他,她給他寄去一張全家福,照相時,特意叮囑大家都面帶微笑。相片背後還寫了一行字:“平如,你看我們全家都很好,你只要好好改造,未來我們還會團聚在一起的。”

70年愛情感動世界,這個清明節,抗戰老兵平如去找他的美棠了

手繪全家福

暴風雨中,她就是避風港。饒平如因缺乏營養,全身浮腫無藥醫治。恰恰那時,與他心有靈犀的她寄來了一瓶魚肝油。物質缺乏的年代,她是怎麼做到的已無從知曉。奇妙的是,腫脹的症狀真的隨著魚肝油消失殆盡。

而他不知道,那時的她,為了省兩元六角,堅決不去看自己的腰痛,以致為身體埋下了隱患。

22年間,相互通信成為彼此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孩子們的童年記憶裡,她永遠是在燈下寫信的樣子,一支金筆尖的鋼筆,到最後,筆尖磨掉了,只剩兩塊鐵皮。給他的信中,無一例外都會在信末加一句“我們很好,勿念”。

而他亦同樣,靠讀她的信和寄來的書抵禦世間的寒冷和孤獨,心安寧,便無勞苦。那些信,他一封都沒有遺失,看完就鎖在木頭箱子裡。1979年回到上海時,兩人間的通信多達千餘封。

長期的別離,沒有卿卿我我、耳鬢廝磨,只有每年一次的相見,然後便是長久的惦念。從被她的美貌打動,到折服於她的美好品德,對她的愛已滲入他的靈魂。

當他被告知撤銷處分決定、恢復工作時,已是1980年深冬,春天已經不遠了。那年,他57歲,她54歲。

70年愛情感動世界,這個清明節,抗戰老兵平如去找他的美棠了

手握柔毫,紙上畫淒涼

歲月靜好,兒女立業成家,孫輩陸續出世,雖不是少年時嚮往的田園生活,總算祥和寧靜。

彼此陪伴,就是幸福。他兩次手術,她病榻照料;她有糖尿病,他畫了一個大表格,把每種食物的含糖量記錄下來嚴格控制;多年操勞讓她患上尿毒症,80多歲的他親自學了“腹膜透析”,短短几秒鐘就完成腹腔管和引流管的連接,在家為她做了整整四年,一次也沒有失誤。

原以為只要用心對她,便能永久相守,誰知命運的不公來得那麼突然。一向樂觀活潑的她變了,性情乖僻,不通情理,說話也開始前言不搭後語。直到有一天,她躺在床上說:“去拿把剪刀來,這被子太大了,我要把它剪小一點。”

心轟然倒塌,那一剎那,他感覺到了幾十年分離都從未有過的恐懼和孤獨。當她又一次說,是他故意把孫女藏起來時,他知道,那個和他一起唱歌、打趣他畫畫不好的美棠,真的回不來了。

一時之間,他絕望至極,坐在地上失聲痛哭。

她患了痴呆,說話總是沒頭沒腦,而他每每當真。

她夜裡要吃杏花樓的馬蹄小蛋糕,87歲的他騎了車去買,送到嘴邊她又不吃了;

她要找黑底紅花旗袍,他記憶中並沒有,明知幾分鐘後她就忘記了,還是想著找裁縫去做一件。

她糊塗了,可是腦海深處,仍是牽掛著他,偶爾清醒時便會叮囑他:“你不要亂吃東西,也不要騎腳踏車了。”

70年愛情感動世界,這個清明節,抗戰老兵平如去找他的美棠了

病床叮囑

病重昏睡時,她也會突然醒來,對照顧她的女兒說:“你要好好照顧你爸爸啊!”

2008年,毛美棠病情日趨嚴重。她神志不清,囈語不斷,而饒平如卻聽得出來,她在唱歌,唱的都是當年和他一起唱過的老歌。

最後的時刻還是來了。像有心靈感應,昏迷很久的她突然睜開眼睛,看到人群中的他時,右眼眶漸漸變得溼潤,緩緩凝結成一滴掛在眼角的淚。

悲傷難抑,他剪下她的一縷頭髮,用紅線紮起來,作為餘生的紀念。

送別時,他用了三天時間作了一副輓聯:“坎坷歲月費操持,漸入平康,奈何天不假年,慟今朝,君竟歸去;滄桑世事誰能料?閱盡榮枯,從此紅塵看破,盼來世,再續姻緣。”最後一句寫完,眼淚早已洶湧而出。

70年愛情感動世界,這個清明節,抗戰老兵平如去找他的美棠了

告別

毛美棠去世後,饒平如唯一的事是寫她,念她,想她,他不顧自己已是耄耋,獨自去找尋他們的曾經。

當年攜手的江西大旅社已變成南昌起義紀念館,物不是人也不是,然而看到那一簷一柱,當年結婚時的情境便歷歷在目;

南昌湖濱公園長椅上,吹口琴的人還在,那個捲起紙筒唱歌的人卻永遠離開了;

走進上海自然博物館,他會想,哪塊水泥是他的美棠背起來的。

她沒有離開,他要讓她活著。

“死是沒有辦法的事,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它們記錄下來。”對美術涉獵甚少的饒平如開始拿起畫筆,靠著僅有的一點臨摹漫畫的基礎勾勒他們的人生。4年時間,他們的故事變成300多幅畫作,並輔以詩文,就這樣,一個個場景重現,美棠回來了!

70年愛情感動世界,這個清明節,抗戰老兵平如去找他的美棠了

《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饒平如著

《平如美棠》面世了,畫冊的扉頁,他親筆題詞:

“同生死,共患難,以沫相濡,天若有情天亦老;

三載隔幽冥,絕音問,愁腸寸斷,相思始覺海非深。”

是的,所有美好,都不曾結束,愛,依舊觸手可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