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弦,何妨指下无弦,这是欧阳修的琴道

三琴记 欧阳修

吾家三琴,其一传为张越琴,其一传为楼则琴,其一传为雷氏琴。其制作皆精而有法,然不知是否,要在其声如何,不问其古今何人作也。琴面皆有横文如蛇腹,世之识琴者以此为古琴。盖其漆过百年始有断文,用以为验尔。其一金徽,其一石徽,其一玉徽。金徽者张越琴也,石徽者楼则琴也,玉徽者雷氏琴也。金徽其声畅而远,石徽其声清实而缓,玉徽其声和而有余。今人有其一已足为宝,而余兼有之,然惟石徽者,老人之所宜也。世人多用金、玉、蚌琴徽,此数物者,夜置之烛下,炫耀有光,老人目昏,视徽难准。惟石无光,置之烛下,黑白分明,故为老者之所宜也。

心中有弦,何妨指下无弦,这是欧阳修的琴道

欧阳修像

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寐不忘。今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琴亦不必多藏,然业已有之,亦不必以患多而弃也。

嘉祐七年上已后一日,以疾在告,学书,信笔作欧阳氏三琴记。

《欧阳修集》

心中有弦,何妨指下无弦,这是欧阳修的琴道

欧阳修

欧阳修好琴,家藏有三张名贵古琴,故作《三琴记》,然全文并无拥宝琴在膝的自喜,亦无琴趣渲染,有的只是老人家常闲话的散淡。散淡里意味深长,如静夜中的一张琴,偶尔拨弄三两声,余音绕梁,不必成曲,已足够动人。唐代妙手所制古琴,流传到北宋,已经成为文人案头珍玩。“琴面皆有横文如蛇腹”,琴为木制,木上涂漆,涂层经历岁月必会出现新裂的纹路,断纹有如蛇腹花纹的,就说明历史悠久,珍贵。据宋代陈伯葵《琴说》记载,当时的王公贵人们争以收藏的古琴的断纹相攀比:“近世王公贵人之好琴者,往往以断相尚,而不知琴之所主者在声。”

心中有弦,何妨指下无弦,这是欧阳修的琴道

欧阳修的三张琴,不仅做工好,有断纹,且发声清妙,堪为藏家之至宝。但欧阳老先生说:什么雷氏琴、张越琴,都是听说的,我并不知真假。琴这东西,主要在于声音,不必追究出身如何。然后更絮叨起老来视力问题——欧阳修向有目疾,晚年更甚,视物极为茫然。所以这三张琴呢,只有以石为琴徽的那张适合他,夜晚在浊光下,黑白分明,能看得清。平生虽好琴,却久已不弹,除最喜欢的《流水》之外,手都生了。琴曲又不必多学,足以自娱即可。琴也不必多,有一张能用就行。但既然有了,也不必特意嫌多……

心中有弦,何妨指下无弦,这是欧阳修的琴道

欧阳修抚琴

欧阳文忠公一生宦海,政坛、文坛都为领袖,看尽繁华,看透繁华,老来更是返璞归真,口不津津于琴道,身实已与古琴的品格暗自相契。无可无不可的流然口哟,透露出深厚的人生哲理:爱,而不执迷,不为物累,平生俯仰,终以自适为贵,唯这种从容随意,最是人生难得。在一篇《书琴阮记后》的文章中,欧阳修道:“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及做舍人、学士,日奔走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更进一步阐述了人与琴的关系:只要能够自适其意,无弦琴也是可以弹的。

心中有弦,何妨指下无弦,这是欧阳修的琴道

洒脱的欧阳修

心中有弦,何妨指下无弦——这是欧阳修的琴道。苏辙曾评价欧阳修的散文风格:“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文理自胜。”本文就是实例。结尾随意一句,细细品来,却有着橄榄之味:“嘉祐七年上已后一日,以疾在告,学书,信笔作欧阳氏三琴记。”嘉祐七年,欧阳修五十六岁,内心早已厌倦政坛,又兼体弱多病,告疾在家,以写书法为乐。本文就是在写书法之时信笔而成的,并非刻意为琴而作。这不刻意,越发凸显人与琴之间的两两忘机。由是也可以猜到,为何欧阳修平生最爱《流水》一曲。其曲洋洋泄泄,从清泉泪泪,到山润欢歌,江河奔流,水流云在,任意东西,于平和中无不包容,于包容中不失本性,若以这支琴曲相伴而读此文,却是最妙不过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