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

提到波兰诺奖诗人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读者会立即想起她的一些名句:“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我们通晓地球到星辰的广袤空间,却在地面到骨头之间迷失了方向”,“我们的欢笑并不是悲伤的面具,我们的善良也不是自我牺牲,其含义要更为深远,我们同情那些并不相爱的人”......

1996年,诺奖给她的授奖词中说,“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由这样的观点出发,她的诗意往往展现出一种特色——形式上力求琢磨挑剔,视野上却又变化多端,开阔无垠。”

写诗之外,许多人不知道,希姆博尔斯卡还是一个善于选书看书以及评书的诗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66年到1974年,她看了大量新书并且挑选了200多部写下了读书笔记,内容涵括传记、选集、词典、通俗读物和各种指南。对于看书,她有一个观点: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读书是人类自己想出来的最美的游戏。可以自己设定游戏规则,只听从自己的好奇心,让自己去读有智慧的书,并从中有所收获,也看看愚蠢的书,因为即使是这些书也会让他有所领悟。他不必读完一本书,也可以从一本书的末尾开始读,再倒回开头。他可以在一个毫无征兆的地方傻笑,或突然在某些话前停下,并将这些文字铭记一生。他甚至可以——其他任何游戏都不能办到这一点——听听蒙田正在争论什么,或者穿越到中生代时期待一会儿。

今天的读者一定会浮现一个疑问,这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理想读者吗?面对精彩或糟糕的作品,她是否会坦诚自己内心的想法?

在这些写下读书笔记的书中,小编发现一部分书也是当下的我们正在关注议论的——

安娜·D.英格洛特

《神秘的病毒世界》

“巴斯德在微生物领域的发现让人类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肉眼看不见的病菌能够毁灭肉眼看得到的庞然大物。大东西凌驾于小东西的传统预设崩塌了,而力量也不再仅仅是巨物密不可分的伙伴。”

贾雷德·戴蒙德

《枪炮、病菌与钢铁: 人类社会的命运》

她认为这是一本适合度假时推荐的书,因为充裕的时间正好来读严肃的内容,“在我看来全知就是前所未有的灾难,是想象力的崩毁,普遍的沉默。因为要谈什么呢,毕竟所有人都全知而且确信?”

霍伊马尔·丰·迪特富尔特

《宇宙的孩子们》

她坚持思想领域的发展是解决人类困境的最好途径,“今天人类的思想仅仅局限于能立即促进实际生活发展的知识,是受到严重损害并已瘫痪的思想。换言之——没有更深厚的知识背景,这样活着是不健康也是不安全的。”

当然,她也并不总是如此理性点评,作为诗人,她也会选择其他诗人的作品来欣赏,那时,她展现了自己感性的一面。下面这篇评论会让我们认识一位在读诗时感性与理智混合的诗人形象、一位挚爱读书时刻并诚于分享的希姆博尔斯卡。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MONO诗歌图片

与诗人读诗

——读《希姆博尔斯卡选读札记》

文 / 叶玲杰

青年人自伤暗中的思慕,“像一朵向日葵,在夜里默默地坚持”,这何尝不是对我等读者的写照,不动声色地芳心暗许,哪管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我自愿在这楼中来来回回转悠。

所幸捧着《希姆博尔斯卡选读札记》时,她的《羞怯》让作为读者的我放下了“羞怯”。《羞怯》一文区别于其他篇目逐本围绕书籍展开巧思漫想,转而回到作者文学生涯的拂晓,参加战后第一场读诗会并至此开始对诗人米沃什的关注和羞怯,“读得越多,我越加羞怯”以致于——

出现了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走过去告诉他——他那时可能很乐意听到这个——在祖国,人们会去手抄那些书来阅读。那些非常想要读到的人,或早或晚总能找到途径。但我没有走过去,没有告诉他,羞怯让我动弹不得。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直至这篇“写自己对于米沃什的羞怯”的《羞怯》成文,希姆博尔斯卡早已多了另一重身份——诗人,然而她在文末幽幽默默的一笔,回旋坦诚岁月沧桑变换后她对米沃什的羞怯,一如从前。或许希姆博尔斯卡对此种“羞怯”的珍重就如同她爱惜岁月流逝多年后仍被完整保留下来的诗歌——“让我们回想起读书时代”,或某个时代。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波兰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1980年诺奖得主)

阅读的奢侈在于,无数的平凡人以相对轻松的方式领略或拆解了作者一生呕心沥血、蚌病成珠的意义,顺便也致敬或咀嚼了作者的一生,文明和野蛮总是一体两面,千帆过尽后,时代和个人或许终能淘漉出“天上月”与“心上人”。秉持作家与文学编辑对“淘漉”的小心翼翼,希姆博尔斯卡在《选读札记》中不时流露出对于诗集作品编选与译介的建议与调侃——

将缺乏个性化表达的诗歌不加区分地堆叠在一本诗集中,“不管他们在文学上获得了大丰收,……总是看起来像是没有领唱的合唱。”“编辑想通过差不多相同数量的诗歌来展示每一个诗人,难道就没有一个诗人值得有三倍数量的诗歌?”

试图以一网打尽的方式编诗集?恐怕将是一种竭尽全力的一事无成。“我们读者对拉丁美洲的当代诗歌的概念非常模糊。而事实上是,我们应该去了解,因为这是值得的,但既然是值得的,那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并且慢慢地去阅读。在一百多页的《启迪》中,向我们呈现了多达20个国家76位诗人的作品。每一位诗人一首诗。……译者对76位诗人致以敬意,但不顾一切的钦佩,让他不会区别对待他们。我不相信存在这么包容的一颗心,特别是在一个本身是诗人的人身上。我认为译者赞赏并且真正重视的只有三位或者四位,应该给我们呈现更多这些诗人的诗。这将会是一部不完整的选集,但对诗本身来说会更好。”

观点摘要

为什么诗集里每个诗人的选诗数量要均等?

一网打尽纵览诗人,无助于了解地域文学背后的特征。

为主题节日而编诗集呈现的效果并不理想。

在不同时代国籍诗人之间跳跃,读者备受困扰。

为有所附会而制作特定选集,作品往往水准参差,而选集背后的实际目的往往不那么令人愉快。“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下搜集的所有诗集将会呈现非常不平衡的水平,例如只会留下几篇佳作,十几篇优秀作品,和我不知道是如何筛选的,但总在数量上占大多数的泛泛之作。……但众所周知,这些选集是具有实际目的的,他们为学校举办的周年纪念和重要日期提供背诵材料……”

诗集应该同时允许所有的诗篇都能得到客观有价值的呈现,而非刻意让步于篇幅、删减作品。“……对于愤世嫉俗的诗人来说(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人),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长诗不值得一写,对于容易轻信的读者而言(这样的读者却有很多)——诗歌是一块糕点,你可以从中切下你想要的那块,或将葡萄干除去。”

巴别塔与时光机的叠加是语言沟通和时代差异为诗歌阅读设下的双重雾霭,风情虽美,却让初来乍到的读者迷失其间、不辨西东。“没有对时代、风格、国籍和国家进行分门别类。这里一个帕普阿斯,那里一个但丁,这里一个霍勒斯,那里一位当代诗人。于是读者们甚至数不清楚,他们究竟多少次必须越过那些容易理解的古老诗歌与令人费解的现代诗之间的鸿沟。”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电影《书店》剧照

随着《选读札记》品味希姆博尔斯卡对诗集的种种预设与见地,她在诗行中一贯流露的谐趣与美智忽然有些模糊,不时出现的是一位编辑对于文学辑选严肃把关,然而更多时候你会看见一位——与你我相似的普通读者。

沿着希姆博尔斯卡的笔触勾勒诗歌的地图,忽然明白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一片树叶,有人却能窥见秋天,如果不是因为曾经无数次在季节中的徘徊、驻足——

你可以从古希腊诗人忒奥克里托斯的诗中看见田园与牧民,“没有忒奥克里托斯的牧民就没有维吉尔的牧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中和洛可可时期情感主义者的诗歌中则都将没有牧民。”人们对文明毒液的厌恶生生不息,对简单的生活的向往与自然的节奏相一致,人物中的田园诗般的存在就是牧民。

你可以从西班牙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的诗中听到歌谣,他的追随者勇敢将其发扬光大,他们像四处飞翔扰乱现实世界的天使。“他是诗人的源头,没有源头就没有河流,但这些河流只会流经语言的流域。”

你可以从匈牙利诗人卡萨克的诗中见证自喻“用外科手术都无法治愈的诗人”自我创作的解放与尝试,感受他怀揣拯救世界的梦想而流露的无比耐心、充满希望和对人类的同情心,而不是说教。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希姆博尔斯卡选读札记(二分册)》

吴俣、巩宁波、赵祯、张慧玲 / 译

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12月版

你可以从诗人塞菲里斯的诗中读懂成为一名希腊诗人的不易,“我醒来时,手里握着一个大理石的头——这让我的手负重不堪,但我不知道该将它放在哪里。它出现在我的梦中……”浑厚的历史文化一如希腊雕塑的灵魂——头颅,“这颗头很美,但沉重且无处不在。”

诗人可以是一个象征,或不过是时代的一个注脚,但因诗而茂密丰盛的秘密花园,在多少个辗转反侧的深夜让你有家可回。而如果你也在明处或暗处是一名诗人,希姆博尔斯卡借T·S·艾略特《与猫有关的诗》提醒你——“除了严肃的诗,让那些诗人也记着写一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就比如说关于猫的一系列诗。不一定要写猫,还可以写狗呀、牛呀、火鸡呀、臭虫呀或者至少可以写写摇铃呀,小甲虫呀。但还是可以继续写写猫。从本书中可以看出,猫的主题还没有被穷尽。……每一只猫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课题。”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T·S·艾略特《猫》,费元洪 /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但也请别因为“诗”的缘故而自矜,“在面对散文和戏剧的艺术成就时,已不能再将在体验和理解生活方面什么毋庸置疑的优势归功于诗歌了。”不如接受希姆博尔斯卡的推荐,读一读米龙·比亚沃谢夫斯基《关于下楼去商铺的歌谣》,“生活在你眼里会一下子变成一场巨大的冒险,哪怕那种被我们愚蠢的视为无趣的生活也一样。”或许这才是她眼中诗的乐趣。

配图:出版社书影、历史资料图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新年文创季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邮发代号: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