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著名画家范曾交往的朋友非富即贵,特别是和中国几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顶级人物也交往甚密,这不难看出范曾的社会影响力和交往圈层的高端。


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杨振宁 我非常喜爱范曾先生的画


范曾与杨振宁私交甚密。


上世纪80年代初,杨振宁第一次到范曾家探访,两人一见如故,聊得非常开心。他兴致盎然地看了范曾身边所有的画作,极为赞赏。临走时在留言册上题字:“我非常喜爱范曾先生的画!”


1991年,杨振宁专门从美国飞赴巴黎去看望范曾,并在卢浮宫玻璃金塔请范曾和夫人楠莉吃饭。席间,杨振宁语重心长地对范曾说:“希望10年后能在国内看到你!”一席话,说得范曾眼热泪盈眶。后来,范曾没有让杨振宁失望,三年后,几经周折,范曾终于从巴黎回到祖国。


范曾归国后不久,有一次原国家教委一位负责人在南开大学请杨振宁吃饭,席间,杨振宁毫不掩饰自己对范曾归国之举的欣赏:范先生回国,对中国是一件大好事,对南开是一件大好事,对范曾是一件大好事!


南开大学数学家胡国定当时也在场,他吃完饭马上就赶到范曾家,将这件事告诉了范曾,直言杨振宁先生这番话“太感动人了!”


95岁的杨振宁先生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时,范曾就此专门为人民网撰文《我所热爱的杨振宁先生》,表达对杨振宁先生的敬佩,全文如下:


当邓稼先等制出原子弹时,杨振宁听到完全自力更生、不凭任何国家技术的支持时,杨振宁离开了餐桌,到另外一间屋,邓稼先找到杨振宁时,杨振宁正在哭,他是兴奋、感动,为祖国的辉煌成就、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流下最真情的眼泪。


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有一天在我家,邓稼先的夫人告诉我,“如果不是振宁,我们可能老死在酒泉了,因为振宁回来后,要见邓稼先、周光召和于敏,周总理立刻将中国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全部接回北京。”周光召、于敏也同样如此讲。(那天周光召先生、于敏先生也来我家作客)杨振宁对故人的眷眷之爱是如此深厚而真诚。


杨振宁念兹在兹于祖国物理学的进步,他甚至在八十高龄,依然给清华大学的同学讲课,解答研究生们的疑难问题。他为中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作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著名科学家葛墨林告诉我,物理学界公认从古典物理学到近代物理学,我们一致认为牛顿、爱因斯坦、杨振宁是三座里程碑。晚年他把在清华的小别墅称作“归根居”,并请我题字刻在石头上,他对这片故土的热爱可想而知。他对祖国的贡献是无法用数字来计量的,在他和姚期智到我家聊天时,姚先生讲到回国的复杂过程和杨振宁的竭力鼓励。


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杨振宁从内心高兴,他说:“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为莫言高兴。”


杨振宁先生的真诚、爱国无疑是我们的榜样。


可以肯定的是,杨振宁和范曾之间的个人关系非常好。每当范曾的书法与绘画引起争议的时候,杨振宁都挺身而出,为朋友范曾加油鼓劲,无疑为范曾的名声增添了很多信心。


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杨振宁和范曾就有过接触。杨振宁和范曾年龄相差16岁,但他毫不掩饰对范曾绘画和书法的热爱,称他为中国最好的人物画家。有两件事可以证明,杨振宁和范曾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第一件事,杨振宁送他回北京公寓,取名为“归根居”,特地请范曾题字。他对范曾的书法是显而易见的。此外,他还请范曾和伟大的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创作一幅画,并对此表示十分赞赏。


近年来,范曾的画作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范曾的身价也大大的提高。但围绕范曾的绘画和书法的争论却越来越受到影响。首先,李敖对他的书法作品的评价广为人知,说他的书法令人讨厌,就是账房的毛笔字水平。第二个问题是通过流水线和绘画来筹集资金。面对铺天盖地的争议,虽然范曾一贯保持着傲慢的个性,试图表现出不赞成的态度,但事实上,情况已经变得有些尴尬。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杨振宁站起来支持范曾。范曾没有问题,他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和伟大的画家。范曾不仅是近代的大师,也是数百年来不可多得的书画大师。如此高的评价反映了范曾作为一个“大师”的自信,给范曾增添了许多自豪感。


杨振宁95岁生日时,南开大学专门为此举办了庆贺活动。范曾出席该活动,并作对联“物理固天地自为,曾见先生开觉路;灵台追圣贤心思,尚蒙巨匠启千秋。”同时,以《赤壁赋》为主题,以苏轼、黄庭坚、佛印、仙鹤为主角,作画一幅,祝贺杨振宁先生95岁华诞。


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范曾说,“我平生最大幸福,是认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陈省身先生和杨振宁先生。”


范曾在现场回忆与两位先生交往的历程时说,和科学家在一起,心境非常愉悦。两位先生待人接物风格不尽相同,但对自己都是同样爱护,从他们身上受到的教育很难用语言形容。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的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2004年,杨振宁在给范曾的信中宣布他已和翁帆女士定婚。翁帆女士是广东某大学的研究生,28岁。


范曾先生获悉这一消息后,写下亲笔贺信,衷心地祝福杨振宁教授:


亲爱的杨振宁先生:


在您的吉日将至的时刻,请接受我和楠莉诚挚而欣慰的祝贺,并请转告翁帆女士这一来自多年来深受先生呵护援手的艺术家发自内心的颂辞。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您所作的审美裁判和热烈而淳朴的诗意的决定,都将载入人类生命之歌的史册。


顺颂翁帆女士永保美妙的青春,祝她幸福。


此颂


安祺


范曾、楠莉


2004年12月18日


范曾说,杨振宁先生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爱了,就敢于向天下人公开。因为他为人的原则是:君子之行也,如日月之经天。


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杨振宁与翁帆

莫言 我现在可以称他为大师


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他本人也是受到了多方祝贺。在诸多祝贺的人中间,有一个人堪称是重量级人物,他就是范曾。范曾对于莫言的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友好,他指出莫言是他的好朋友,他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我”给他祝贺,并且他觉得这是实至名归。


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说来也怪,莫言一个写小说的人,怎么就与范曾成为好朋友了?这一段渊源说来话长。论年龄,范曾年长莫言17岁,大了一轮还多;论资历,范曾成名的时候,莫言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业余文字爱好者;论财富,早在莫言获诺贝尔奖之前,范曾一次捐款都敢捐1000万……二人的人生经历多有不同,但是二人却是跨领域成为了好朋友。范曾是一个很傲气的人,你可以看一下他对齐白石、黄永玉的评价,很是不客气。


范曾年长莫言17岁,在某次公开活动中,范曾称莫言为“莫言兄”。这个称呼也是很有讲究的,文人之间的称呼往往会比对方小一截,从而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范曾与莫言确实是私交甚厚。


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2003年5月15日,著名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著名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两位诺奖得主先后围绕科学、文学、治学、勤奋以及中国梦等话题展开了对话,并与现场学生进行了交流。范曾主持了这场巅峰对话。


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对话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传统音乐——莫扎特D大调进行曲中拉开序幕。随着范曾的“让我们欢迎纯粹的科学家和纯粹的文学家!”相隔55年的两位诺奖得主的对话就此开启。


高行健 《罗汉说法图》前的合影


范曾的“诺奖”朋友圈:杨振宁、莫言...


高行健,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这个名字很多人比较陌生。高行健祖籍江苏泰州,1940年生于江西赣州。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作家。直至2010年,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36种文字。代表作有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戏剧《绝对信号》、《车站》等。


范曾和高行健的交往细节不得而知,但是在他的博客中找到了一张当年范曾旅居巴黎时,刘再复、高行健到范曾别墅区看他在《罗汉说法图》前的合影。


这就是书画家范曾高大上的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