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讀者如這位諾獎詩人,面對健康危機理智呼籲,遇見同行詩作坦誠“羞怯”

理想讀者如這位諾獎詩人,面對健康危機理智呼籲,遇見同行詩作坦誠“羞怯”

理想讀者如這位諾獎詩人,面對健康危機理智呼籲,遇見同行詩作坦誠“羞怯”

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

提到波蘭諾獎詩人維斯瓦娃·希姆博爾斯卡,讀者會立即想起她的一些名句:“我偏愛寫詩的荒謬,勝過不寫詩的荒謬”、“我們通曉地球到星辰的廣袤空間,卻在地面到骨頭之間迷失了方向”,“我們的歡笑並不是悲傷的面具,我們的善良也不是自我犧牲,其含義要更為深遠,我們同情那些並不相愛的人”......

1996年,諾獎給她的授獎詞中說,“她的作品對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適當距離,清楚地印證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單純的問題,其實最富有意義。由這樣的觀點出發,她的詩意往往展現出一種特色——形式上力求琢磨挑剔,視野上卻又變化多端,開闊無垠。”

寫詩之外,許多人不知道,希姆博爾斯卡還是一個善於選書看書以及評書的詩人,據不完全統計,從1966年到1974年,她看了大量新書並且挑選了200多部寫下了讀書筆記,內容涵括傳記、選集、詞典、通俗讀物和各種指南。對於看書,她有一個觀點: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讀書是人類自己想出來的最美的遊戲。可以自己設定遊戲規則,只聽從自己的好奇心,讓自己去讀有智慧的書,並從中有所收穫,也看看愚蠢的書,因為即使是這些書也會讓他有所領悟。他不必讀完一本書,也可以從一本書的末尾開始讀,再倒回開頭。他可以在一個毫無徵兆的地方傻笑,或突然在某些話前停下,並將這些文字銘記一生。他甚至可以——其他任何遊戲都不能辦到這一點——聽聽蒙田正在爭論什麼,或者穿越到中生代時期待一會兒。

今天的讀者一定會浮現一個疑問,這位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理想讀者嗎?面對精彩或糟糕的作品,她是否會坦誠自己內心的想法?

在這些寫下讀書筆記的書中,小編髮現一部分書也是當下的我們正在關注議論的——

安娜·D.英格洛特

《神秘的病毒世界》

“巴斯德在微生物領域的發現讓人類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肉眼看不見的病菌能夠毀滅肉眼看得到的龐然大物。大東西凌駕於小東西的傳統預設崩塌了,而力量也不再僅僅是巨物密不可分的夥伴。”

賈雷德·戴蒙德

《槍炮、病菌與鋼鐵: 人類社會的命運》

她認為這是一本適合度假時推薦的書,因為充裕的時間正好來讀嚴肅的內容,“在我看來全知就是前所未有的災難,是想象力的崩毀,普遍的沉默。因為要談什麼呢,畢竟所有人都全知而且確信?”

霍伊馬爾·豐·迪特富爾特

《宇宙的孩子們》

她堅持思想領域的發展是解決人類困境的最好途徑,“今天人類的思想僅僅侷限於能立即促進實際生活發展的知識,是受到嚴重損害並已癱瘓的思想。換言之——沒有更深厚的知識背景,這樣活著是不健康也是不安全的。”

當然,她也並不總是如此理性點評,作為詩人,她也會選擇其他詩人的作品來欣賞,那時,她展現了自己感性的一面。下面這篇評論會讓我們認識一位在讀詩時感性與理智混合的詩人形象、一位摯愛讀書時刻並誠於分享的希姆博爾斯卡。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MONO詩歌圖片

與詩人讀詩

——讀《希姆博爾斯卡選讀札記》

文 / 葉玲傑

青年人自傷暗中的思慕,“像一朵向日葵,在夜裡默默地堅持”,這何嘗不是對我等讀者的寫照,不動聲色地芳心暗許,哪管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我自願在這樓中來來回回轉悠。

所幸捧著《希姆博爾斯卡選讀札記》時,她的《羞怯》讓作為讀者的我放下了“羞怯”。《羞怯》一文區別於其他篇目逐本圍繞書籍展開巧思漫想,轉而回到作者文學生涯的拂曉,參加戰後第一場讀詩會並至此開始對詩人米沃什的關注和羞怯,“讀得越多,我越加羞怯”以致於——

出現了這麼一個機會,可以走過去告訴他——他那時可能很樂意聽到這個——在祖國,人們會去手抄那些書來閱讀。那些非常想要讀到的人,或早或晚總能找到途徑。但我沒有走過去,沒有告訴他,羞怯讓我動彈不得。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直至這篇“寫自己對於米沃什的羞怯”的《羞怯》成文,希姆博爾斯卡早已多了另一重身份——詩人,然而她在文末幽幽默默的一筆,迴旋坦誠歲月滄桑變換後她對米沃什的羞怯,一如從前。或許希姆博爾斯卡對此種“羞怯”的珍重就如同她愛惜歲月流逝多年後仍被完整保留下來的詩歌——“讓我們回想起讀書時代”,或某個時代。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波蘭詩人切斯拉夫·米沃什(1980年諾獎得主)

閱讀的奢侈在於,無數的平凡人以相對輕鬆的方式領略或拆解了作者一生嘔心瀝血、蚌病成珠的意義,順便也致敬或咀嚼了作者的一生,文明和野蠻總是一體兩面,千帆過盡後,時代和個人或許終能淘漉出“天上月”與“心上人”。秉持作家與文學編輯對“淘漉”的小心翼翼,希姆博爾斯卡在《選讀札記》中不時流露出對於詩集作品編選與譯介的建議與調侃——

將缺乏個性化表達的詩歌不加區分地堆疊在一本詩集中,“不管他們在文學上獲得了大豐收,……總是看起來像是沒有領唱的合唱。”“編輯想通過差不多相同數量的詩歌來展示每一個詩人,難道就沒有一個詩人值得有三倍數量的詩歌?”

試圖以一網打盡的方式編詩集?恐怕將是一種竭盡全力的一事無成。“我們讀者對拉丁美洲的當代詩歌的概念非常模糊。而事實上是,我們應該去了解,因為這是值得的,但既然是值得的,那我們必須小心翼翼並且慢慢地去閱讀。在一百多頁的《啟迪》中,向我們呈現了多達20個國家76位詩人的作品。每一位詩人一首詩。……譯者對76位詩人致以敬意,但不顧一切的欽佩,讓他不會區別對待他們。我不相信存在這麼包容的一顆心,特別是在一個本身是詩人的人身上。我認為譯者讚賞並且真正重視的只有三位或者四位,應該給我們呈現更多這些詩人的詩。這將會是一部不完整的選集,但對詩本身來說會更好。”

觀點摘要

為什麼詩集裡每個詩人的選詩數量要均等?

一網打盡縱覽詩人,無助於瞭解地域文學背後的特徵。

為主題節日而編詩集呈現的效果並不理想。

在不同時代國籍詩人之間跳躍,讀者備受困擾。

為有所附會而製作特定選集,作品往往水準參差,而選集背後的實際目的往往不那麼令人愉快。“在一個特定的主題下蒐集的所有詩集將會呈現非常不平衡的水平,例如只會留下幾篇佳作,十幾篇優秀作品,和我不知道是如何篩選的,但總在數量上佔大多數的泛泛之作。……但眾所周知,這些選集是具有實際目的的,他們為學校舉辦的週年紀念和重要日期提供背誦材料……”

詩集應該同時允許所有的詩篇都能得到客觀有價值的呈現,而非刻意讓步於篇幅、刪減作品。“……對於憤世嫉俗的詩人來說(如果能找到這樣的人),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長詩不值得一寫,對於容易輕信的讀者而言(這樣的讀者卻有很多)——詩歌是一塊糕點,你可以從中切下你想要的那塊,或將葡萄乾除去。”

巴別塔與時光機的疊加是語言溝通和時代差異為詩歌閱讀設下的雙重霧靄,風情雖美,卻讓初來乍到的讀者迷失其間、不辨西東。“沒有對時代、風格、國籍和國家進行分門別類。這裡一個帕普阿斯,那裡一個但丁,這裡一個霍勒斯,那裡一位當代詩人。於是讀者們甚至數不清楚,他們究竟多少次必須越過那些容易理解的古老詩歌與令人費解的現代詩之間的鴻溝。”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電影《書店》劇照

隨著《選讀札記》品味希姆博爾斯卡對詩集的種種預設與見地,她在詩行中一貫流露的諧趣與美智忽然有些模糊,不時出現的是一位編輯對於文學輯選嚴肅把關,然而更多時候你會看見一位——與你我相似的普通讀者。

沿著希姆博爾斯卡的筆觸勾勒詩歌的地圖,忽然明白為什麼面對同樣的一片樹葉,有人卻能窺見秋天,如果不是因為曾經無數次在季節中的徘徊、駐足——

你可以從古希臘詩人忒奧克里託斯的詩中看見田園與牧民,“沒有忒奧克里託斯的牧民就沒有維吉爾的牧民,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詩歌中和洛可可時期情感主義者的詩歌中則都將沒有牧民。”人們對文明毒液的厭惡生生不息,對簡單的生活的嚮往與自然的節奏相一致,人物中的田園詩般的存在就是牧民。

你可以從西班牙詩人安東尼奧·馬查多的詩中聽到歌謠,他的追隨者勇敢將其發揚光大,他們像四處飛翔擾亂現實世界的天使。“他是詩人的源頭,沒有源頭就沒有河流,但這些河流只會流經語言的流域。”

你可以從匈牙利詩人卡薩克的詩中見證自喻“用外科手術都無法治癒的詩人”自我創作的解放與嘗試,感受他懷揣拯救世界的夢想而流露的無比耐心、充滿希望和對人類的同情心,而不是說教。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希姆博爾斯卡選讀札記(二分冊)》

吳俁、鞏寧波、趙禎、張慧玲 / 譯

東方出版中心2019年12月版

你可以從詩人塞菲里斯的詩中讀懂成為一名希臘詩人的不易,“我醒來時,手裡握著一個大理石的頭——這讓我的手負重不堪,但我不知道該將它放在哪裡。它出現在我的夢中……”渾厚的歷史文化一如希臘雕塑的靈魂——頭顱,“這顆頭很美,但沉重且無處不在。”

詩人可以是一個象徵,或不過是時代的一個註腳,但因詩而茂密豐盛的秘密花園,在多少個輾轉反側的深夜讓你有家可回。而如果你也在明處或暗處是一名詩人,希姆博爾斯卡借T·S·艾略特《與貓有關的詩》提醒你——“除了嚴肅的詩,讓那些詩人也記著寫一些“稍縱即逝”的東西,就比如說關於貓的一系列詩。不一定要寫貓,還可以寫狗呀、牛呀、火雞呀、臭蟲呀或者至少可以寫寫搖鈴呀,小甲蟲呀。但還是可以繼續寫寫貓。從本書中可以看出,貓的主題還沒有被窮盡。……每一隻貓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其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學課題。”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T·S·艾略特《貓》,費元洪 /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但也請別因為“詩”的緣故而自矜,“在面對散文和戲劇的藝術成就時,已不能再將在體驗和理解生活方面什麼毋庸置疑的優勢歸功於詩歌了。”不如接受希姆博爾斯卡的推薦,讀一讀米龍·比亞沃謝夫斯基《關於下樓去商鋪的歌謠》,“生活在你眼裡會一下子變成一場巨大的冒險,哪怕那種被我們愚蠢的視為無趣的生活也一樣。”或許這才是她眼中詩的樂趣。

配圖:出版社書影、歷史資料圖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新年文創季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理想读者如这位诺奖诗人,面对健康危机理智呼吁,遇见同行诗作坦诚“羞怯”

郵發代號: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