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古墟怎麼樣?

香榭麗舍的風


有幸前兩年去過一次,尋訪觀瀾古墟,追憶深圳昔日繁華。

 觀瀾古墟建於明末清初,興盛於清末民初。260多年前,由於中原戰亂,客家人遷入觀瀾,形成了墟市的雛形。由於地處惠州、東莞、寶安交界,水網密集,交通便利,這裡一度成為周邊最為繁華的貿易中轉站,被譽為“小香港”。如今這裡是深圳歷史上僅存的“四大名墟”之一,也是追憶深圳昔日繁華的好去處。


它位於深圳龍華新區觀瀾街道新瀾社區,西臨觀瀾河,是具有濃郁客家風情特色的商業街區,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

觀瀾河。

客家民居,有著更多的故事與滄桑。

每一棟建築,都代表著一段歷史。

觀瀾古墟堪稱“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


背上挎包去旅行


 觀瀾古墟建於明末清初,興盛於清末民初。260多年前,由於中原戰亂,客家人遷入觀瀾,形成了墟市的雛形。由於地處惠州、東莞、寶安交界,水網密集,交通便利,這裡一度成為周邊最為繁華的貿易中轉站,被譽為“小香港”。如今這裡是深圳歷史上僅存的“四大名墟”之一,也是追憶深圳昔日繁華的好去處。

今天的古墟內,最搶眼的建築要數“紅樓”,也就是龍崗頂的公益酒家。這是一座外觀豪華、富麗堂皇、保存完好的四層西洋式建築,紅色外牆,羅馬柱,圓拱形的陽臺,共四層,樓高約20米,由華僑萬啟年先生於19二十三年興建,花費白銀約2萬兩。 因為該建築的外觀為紅色,數十年來,當地人習慣稱它為“紅樓”。現在,門楣上“公益酒家”四個工整的鏤空楷體大字依然清晰。西班牙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拉斐爾先生曾在看過古墟之後在調研筆記中寫道:“觀瀾古墟使人想起歐洲中古時期的蜿蜒古鎮。” 既有前店後碉樓的商鋪、又有騎樓與木閣樓中西合璧的建築、還有仿巴洛克式的西洋建築,濃縮了深圳近代客家、廣府、外來建築融合的歷史。在大街盡頭開著一家公益書館“明德堂”,學生們正在上課,明德堂上方几個大字十分醒目“至樂無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大街上已沒有昔日的車水馬龍,臨街鋪早已關門、空蕩,偶爾走進一間,牆上還能找到一些過往的痕跡。


遊樂嘻戲週末周邊遊


觀瀾古墟位於現龍華新區觀瀾辦事處新瀾社區,西臨觀瀾河,是具濃郁客家風情特色的商業街區 ,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當年這裡繁華似錦,是外國商品進入寶安、惠陽、粵北地區,以及內地商品出口國外的中轉站。

在當時,素有“小香港”之稱,是寶安、惠陽、粵北地區的商貿集散地,每逢農曆的一、四、七都有集會,且為一天時間。

整座建築樓群主要建於清代中後期。

東門街,有一座高八層、佔地面積42平方米的文昌古炮樓(後改稱成昌樓),它是深圳地區最高炮樓之一,為民國時期的建築遺址。斑駁的歷史遺痕,為它增添了更多的滄桑與古樸,巍峨之勢仍不減當年,它是客家人智慧與財富的象徵。整個古墟區有規模大小不等的炮樓6座。

新東街,是當時的日用百貨、水果、小吃、理髮等商業一條街。

賣布街,是當時洋布、省布(本地產布)的主要買賣地。洋布全部是從香港販過來,有水運,也有路運,路運主要靠勞工們雙肩挑。這裡之所以叫賣布街,是因為它整條街全是經營布匹的,所毗鄰的寶安、惠陽、粵北一帶的人都要到這裡來買布,不僅僅因為它是商貿中心,更重要的是因為在這裡可以買到引領時代潮流的最新、最洋的布,而且商鋪集中,貨品繁多,選擇的餘地也比較大。漫步賣布街,一些具標誌性的殘留痕跡,如商號二層正門之上的兩側,有“洋貿、布匹、省布”等字樣,不難想象當時這裡一派人潮湧動的鬧市景象。從觀瀾大街進入賣布街不到50米向右拐,有一條立新巷,巷裡有一座不大的古炮樓,它擁有觀瀾最大的炮樓門。解放前,這座炮樓曾做過國民黨某師的指揮部,解放後,曾做過民兵指揮部。在此炮樓的一頂角,生有一顆形態怪異、類似盆景的小榕樹,它美麗而悽婉,是這座炮樓唯一生命的見證。

龍崗頂街,這條街不長,有一座外觀壯麗豪華,保存較完整的四層洋樓,名為“公益酒家”,意在服務於民。

在公益酒家的背後,有一條龍崗頂巷,巷裡有一家當時很有名的狗肉店,叫做“登康狗肉”店,是觀瀾最早、也最有名的狗肉店。

西門街,全長68米,在當時是雜貨一條街。







愛玩的大白


觀瀾古墟是深圳歷史上僅存的“四大名墟”之一,也是最能反映深圳近代社會經濟、社會文化、客家民俗風情的實物建築群,堪稱“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1]

觀瀾古墟位於現龍華區觀瀾辦事處新瀾社區,西臨觀瀾河,是具濃郁客家風情特色的商業街區[2],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年這裡繁華似錦,是外國商品進入寶安、惠陽、粵北地區,以及內地商品出口國外的中轉站。在當時,素有“小香港”之稱,是寶安、惠陽、粵北地區的商貿集散地,每逢農曆的一、四、七都有集會,且為一天時間。整座建築樓群主要建於清代中後期。

現狀

觀瀾古墟是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具濃郁客家風情特色的商業街區,整個街區由一條南北走向的觀瀾大街,和四條東西走向的東門街、新東街、賣布街、龍崗頂街,以及沿觀瀾河的西門街組成,四條東西走向的街自北向南依次排開,均由觀瀾大街通往觀瀾河邊,也就是當時的水路貨運碼頭。

共7張

觀瀾古墟

東門街,有一座高八層、佔地面積42平方米的文昌古炮樓(後改稱成昌樓),它是深圳地區最高炮樓之一,為民國時期的建築遺址。斑駁的歷史遺痕,為它增添了更多的滄桑與古樸,巍峨之勢仍不減當年,它是客家人智慧與財富的象徵。整個古墟區有規模大小不等的炮樓6座。

新東街,長85米,寬5.4米,是當時的日用百貨、水果(沙梨、柿子、山竹、菠蘿、李子等)、小吃、理髮等商業一條街。

賣布街,又叫碎布街,長90米,寬3.2米,是當時洋布、省布(本地產布)的主要買賣地。洋布全部是從香港販過來,有水運,也有路運,路運主要靠勞工們雙肩挑,早上9點鐘出發,下午4點鐘左右就可以到家了。這裡之所以叫賣布街,是因為它整條街全是經營布匹的,所毗鄰的寶安、惠陽、粵北一帶的人都要到這裡來買布,不僅僅因為它是商貿中心,更重要的是因為在這裡可以買到引領時代潮流的最新、最洋的布,而且商鋪集中,貨品繁多,選擇的餘地也比較大。漫步賣布街,一些具標誌性的殘留痕跡,如商號二層正門之上的兩側,有“洋貿、布匹、省布”等字樣,不難想象當時這裡一派人潮湧動的鬧市景象。從觀瀾大街進入賣布街不到50米向右拐,有一條立新巷,巷裡有一座不大的古炮樓,它擁有觀瀾最大的炮樓門。解放前,這座炮樓曾做過國民黨某師的指揮部,解放後,曾做過民兵指揮部。在此炮樓的一頂角,生有一顆形態怪異、類似盆景的小榕樹,它美麗而悽婉,是這座炮樓唯一生命的見證。

共8張

觀瀾古墟現狀

龍崗頂街,這條街不長,有一座外觀壯麗豪華,保存較完整的四層洋樓,名為“公益酒家”,意在服務於民。“公益酒家”佔地面積為67.5平方米,建築面積270平方米,始建於民國時期,具有明顯的歐式風格,“公益酒家”的招牌名與樓的整個外觀,都保持原貌。這裡集酒家、旅館於一身,主要面向外來的客商。

在公益酒家的背後,有一條龍崗頂巷,巷裡有一家當時很有名的狗肉店,叫做“登康狗肉”店,是觀瀾最早、也最有名的狗肉店。

西門街,全長68米,在當時是雜貨一條街。

2005年,觀瀾古墟被確定為寶安區第三批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

歷史

曾經號稱“小香港”

據介紹,觀瀾古墟位於觀瀾街道新瀾社區,東臨觀瀾河,距今已有260多年曆史。古墟由觀瀾大街、賣布街、龍崗頂街、新東街、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立新巷等十幾條街道和巷組成,佔地6萬平方米。據歷史資料記載,每條街道在當時有著不同的功能和分工。如觀瀾大街是文化、教育中心,聚集了書店、照相館等商家,賣布街是各類布匹成衣及配套的專業市場,龍崗頂街主要集中了酒家、旅館和娛樂場所。鼎盛時期的觀瀾古墟商鋪林立、商賈雲集,是當時惠東寶地區最繁華的集市,號稱“小香港”。目前,觀瀾古墟現存碉樓15座、商鋪100多間、紅樓(公益酒家)、客家居民樓和西洋民居樓數百棟,建築面積達2萬平方米,是深圳歷史上僅存的“四大名墟”之一,最能反映深圳近代社會經濟、文化和客家民俗風情,堪稱深圳近代民俗一條街。2005年,觀瀾古墟被寶安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也被區委區政府納入“十一五規劃”實施保護性開發,使其成為寶安又一張文化名片。

展望

建空中步行旅遊走廊,據深圳市寶安區規劃分局信息,整個觀瀾古墟的規劃已完成,其中將具有地域性的旅遊體驗等現代元素,作為激活手段使古墟復興。

針對特色旅遊、商業激活、公共活動三位一體的綜合開發特點,寶安區規劃分局提出古墟復興三大策略。首先,梳理商業業態,集合觀瀾地區各種產業,將其組合編織布置相關角落,在規劃建設中引入的商業業態為客家餐飲、社團活動、休閒娛樂、特色旅社、時尚藝術、佛學活動等六大類,使其再現觀瀾地區現有特色商業和文化功能,使古墟成為濃縮的“小觀瀾”;其次,規劃設計開放活動空間。整個旅遊區的各種活動將以古墟為點、碉樓為線自西向東擴展至觀瀾大街,藉助古寺的修繕復興帶動旅遊區活動帶的形成;再次,規劃一條空中步行旅遊走廊系統。充分利用現有場地高差和建築內垂直交通體系,創造一條穿越室內外的旅遊線路。該旅遊走廊將作為刺激點將古墟旅遊帶活,並引發商業的興盛。這條空中旅遊走廊將成為觀瀾古墟的黃金走廊。[3]


遊中途樂


滔滔不絕的觀瀾河在兩岸催生了許多鄉村集市。沿著河北到觀瀾街,有一個古老的建築群沿著河邊延伸。這是觀瀾古市場。歷史上,觀瀾古市場曾是周邊地區最繁榮的貿易中轉站,因為它位於惠州、東莞和寶安交界處,水網密集,交通便利。文物專家驚歎,“深圳目前十餘座古代市場城市中唯一完整保存的市場街區”可以被稱為“深圳現代民間歷史上的第一條街”。觀瀾古市場 “小香港”商人云集,始於明末清初,盛於清末民初。

260多年前,由於中原戰爭,客家人移居觀瀾,形成了市場雛形。由於觀瀾河連接了寶安的十堰和龍華以及東莞的下半部,周邊地區的商人乘船前來交易,觀瀾古市場的店鋪越來越多。民國初年,觀瀾古市場已成為外國貨物進口和大陸貨物出口的中轉站。它是寶安、東莞、惠州、東江流域等地區的商業配送中心。

它在農曆的第一天、第四天和第七天舉行集市,被稱為“小香港”。據記載,觀瀾古市場全盛時期的每一條街道當時都有不同的功能。觀瀾街是一個文化教育中心,這裡有新時代書店和甄珍攝影工作室收集。布銷售街是一個專業市場,銷售各種布料、成衣及相關產品,包括華盛頓布店、曼盛服裝店等。

龍崗頂有餐廳、酒店和娛樂場所,如著名的公共服務餐廳、吳江酒店和鄧康狗肉店,還有寵物市場、食品交易區和魚市。東門街常誠大廈一樓是著名的當鋪“寶豐崖”,二樓是賭場,新東街的河沙壩是牲畜市場。西門街是一條專門經營食品雜貨的商業街。沿河街是三鳥交易市場。


李玉玲河是民歌二重唱、戲劇表演和雜技表演的場所。據瞭解,當時觀瀾古市的市場通常在早上6: 7開始,下午5: 6結束,生意繁忙時通宵營業。每個集市日可以賣300擔大米、200-300擔糖、300-400擔牛、1000擔豬和15擔鮮魚。到這裡旅遊的商人遍佈全國,包括20多個省市、香港和國外。 四層的紅樓夢 走進今天的觀瀾古市場,和真古市場由一條南北觀瀾街、四條東西東門街、新東街、賣布街、龍崗頂、西門街、沿河街等十條街組成,總面積約26,000平方米。“常誠大廈”位於東門街,又稱文昌古煙花大廈,高30米,共8層。這是古代市場上最高、最引人注目的建築。

從東門街到賣布街,街機和木製建築相結合的商店已經成為主流建築風格。每個商店樓上都有一個木製的中國閣樓,一個廁所樓下是tern brick arcade,樓上是人,樓下是企業,還有一個半封閉的走廊,完美地設計了商業和住宅建築的功能。這是古代遺址繁榮時期的代表性建築,融合了嶺南和西方風格的特點。西班牙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拉斐爾先生在看到古代遺蹟後曾在研究筆記中寫道:“觀瀾古代遺蹟讓人們想起了中世紀歐洲蜿蜒的古城。”當今古市場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是“紅樓”,它是龍崗頂的公共服務餐廳

。這是一棟豪華、宏偉、保存完好的四層西式建築,有紅色外牆、羅馬圓柱和拱形陽臺。這座四層樓高約20米。它是1923年由華僑萬其年建造的,造價約22000銀。因為這棟建築的外部是紅色的,幾十年來當地人一直稱它為“紅樓”。目前,門楣上四個整齊鏤空的楷書字“公益餐廳”仍清晰可見。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複製、編輯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條。


華物能品婺源程珵


觀瀾古墟位於廣東深圳龍華區觀瀾辦事處新瀾社區,西臨觀瀾河,是具濃郁客家風情特色的商業街區,是深圳歷史上僅存的“四大名墟”之一,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整座建築樓群主要建於清代中期,在當時,素有“小香港”之稱。

如果你有時間,有閒心,還是值得去那裡一遊,體驗一下古代遺風的觀瀾古墟吧!希望我的回答能幫你的選擇。


山水之間重慶人


坐落於深圳,中國四大名虛之一,反應了清末民國時期的商業街繁榮的經營狀況,有100多年曆史,保存的很完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