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清洗的时候,为什么没动耿炳文?

妖百慧1


耿炳文是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是朱元璋的老乡。耿炳文生于1334年,比朱元璋小6岁。他的父亲耿君用,是朱元璋的嫡系人马,因战功累升至管军总管。当耿君用战死后,耿炳文就承袭父职,率领着父亲的军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说起对徐达、常遇春、汤人们都能耳熟能详,却对耿炳文却知之甚少。实际上,耿炳文的军事才能不亚于上述人等。他先后参与了征伐张士诚、徐达北伐等重大军事行动,屡立战功。1392年和1397年,耿炳文独自领军西征,平定内乱,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398年,奉命镇守辽东,保障大明王朝东北大门的安全。鉴于耿炳文的累累战功,朱元璋在排列功臣时,将耿炳文与徐达一同列为第一等。



为何如此战功赫赫却能躲过大清洗,我觉得一定和他谦虚谨慎的性格有关,虽然履建战功,却没有居功之意。

1 擅守不擅攻

《明朝那些事儿》书中说是耿炳文是善守不善攻的武将,攻城掠寨的本领不高,相反守护城池的本领很高,如果他造反的话不会有太大的威胁,叫他保家卫国还有一定价值。如果把所有的功臣都杀掉,则有外有内患时没人保家卫国,所以把他留下来。

2 为人谦虚谨慎

相比于其他武将在得到封赏之后的大意张扬,耿炳文反而更加谦虚低调。有一次朱元璋下令要他在碑上记叙他的战功时,他却说:我能有如今的成就全部都是因为皇上的英明睿智,和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在讲述自己战功的时候,却懂得把朱元璋的功劳放在第一位,这样谨慎的做法让朱元璋觉得十分放心。觉得耿炳文是一个谦卑的大臣,这样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反叛的心思的。

拓展资料

1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洪武三年,封长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十四年,从大将军出塞,破元平章乃儿不花于北黄河。十九年从颍国公傅龙德征云南,讨平曲靖蛮。二十一年从永昌侯蓝玉北征,至捕鱼儿海。二十五年帅兵平陕西徽州妖人之乱。三十年以征西将军擒蜀寇高福兴,俘三千人。

2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始,炳文守长兴,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将军达为一等。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

3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僣妄不道。炳文惧,自杀。


飞鱼姐姐


历史上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桥段是屡见不鲜的,这其中最凶残的要属刘邦和朱元璋了。巧合的是这两个皇帝都是真正的草根出身,这可能也是他们诛杀功臣的原因吧。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神奇,面对朱元璋这样大面积的清洗,还是有人幸运的躲了过去。耿炳文就是其中的一个!那为何朱元璋要放过耿炳文呢?

关于这个问题不少的题主给出了答案,认为:耿炳文与朱元璋同出一地,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是最早跟随朱元璋一起“闹革命”的元老,和朱元璋有极深的感情。特别是耿君用在与张士诚军队交战时战死了,这让朱元璋异常的痛心。于是让耿炳文承袭了父亲“管军总管”的职位,而耿炳文也确实立下很大功勋,大明开国后,耿炳文被朱元璋封为长兴侯。

那朱元璋不杀他是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还是因为是同乡?

当然不是,从朱元璋清洗功臣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绝对不是感情用事,心地善良的人。只要他觉得你有威胁,亲爹我估计他都能砍了。所以和朱元璋说感情是行不通的。而他不杀耿炳文其实有更加深沉的原因。

第一、笔者认为耿炳文是属于比较平庸的将领,对朱元璋以及后代够不成太大的威胁。他是善守不善攻的武将,攻城掠寨的本领并不高明,相反的守护城池的本领很高。因此假如耿炳文造反的话不会有太大的威胁,而留着他守卫城池倒是有不少的价值。再说了如果把所有的功臣都杀掉,则有外忧内患时没人保卫家国,这是非常尴尬的。

第二,耿炳文为人极为谨慎,他深知君臣之道,自己想要安心,就要让上面放心,所以他多次在公开的场合,自喻为狗,姿态放的是极低。他从不参与朝政,也从不言功,还将所有的功劳都归于朱元璋,“我等全有东吴者,实上指挥方略也!”这让朱元璋听了是十分的受用。耿炳文也因此留下一命。

虽然耿炳文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善终。在之后靖难之役中,耿炳文深受建文朝廷重用,“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但是因为在与燕军交战中失利,被召回并免去了北伐总司令之职。之后朱棣称帝,耿炳文被按上了一个“贰臣”的帽子,最终是难逃一死,还牵连了家人陪葬,如此命运,何其悲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