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位極人臣,為國奮鬥一生,他的子孫都去哪了?多為醫生學者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一個人的優秀程度與生活環境、家風傳承密切相關,這也是為何眾人總說父母才是孩子言傳身教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對於中國人而言,家風從來都是比學習外界知識來得更重要的東西。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家族文化與家風傳承早就深入人們的骨髓,從世家貴族走出來的孩子,不論是品性和學識都比一般家族更容易讓人接受和推崇,左宗棠的幾個孩子便是如此。

左宗棠位極人臣,為國奮鬥一生,他的子孫都去哪了?多為醫生學者

1885年9月左宗棠因心懷百姓,又對一直向法國低頭的清政府憤恨不已,最終懷著憤恨的心情溘然長逝。我們難過於名臣逝世的同時,又對其臨終遺言,懷恨平生,不能瞑目感到無比心酸和憤慨。當年,法軍襲擊臺灣隆基,身患重病的左宗棠堅持派軍阻擊,這本是一場可以挽救國家威嚴的戰爭,但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晚清政府便是豬隊友般的存在,一味向法軍求和,導致我們失去了戰爭的先機,最後致使清朝再也站不起來了。這件事也成為了左宗棠因疾而終的直接原因。晚清政府的毫無作為讓百姓受盡了被奴役的苦楚,更讓懷有雄心壯志,一心主戰給予敵人沉重一擊的壯士們徹底涼透了一腔熱血。外人尚且如此,左宗棠的後代又是作何感想呢?從他們後續的發現便能窺探一二。

左宗棠位極人臣,為國奮鬥一生,他的子孫都去哪了?多為醫生學者

左宗棠作為晚清中興四臣之一,為國鞠躬盡瘁,是有名的忠臣。然而也正是因為浮沉官場數載,讓他比誰都明白官場的黑暗,他不願自己的子女再次步入他的後塵,為此他特意立下家訓:讀書不為科名。

左宗棠位極人臣,為國奮鬥一生,他的子孫都去哪了?多為醫生學者

讀書雖不為科名,卻不代表讀書事宜可以就此鬆懈,相反在各個方面都特別嚴厲。即便是在他公務十分繁忙的時候,依然沒有放鬆對子女的教誨,無論多忙多遠,他都要抽空寫家書教育兒女,要求孩子們要做正直之人,並且一旦發現讀書不用功的人便會被他狠狠的體罰。除了讀書方面,他對子孫的行為上也是嚴加管束,尤其在吸食大麻和賭博問題上。相傳他有一個孫子,因交友不慎染上了吸食大麻的惡習,他發現後十分氣憤,當即下令要將其斬立決,雖說後來因家中眾人求情饒了孫子一命,但也足以可見其家風的嚴謹與其治家態度。正是在這樣的家族基調下,他的後代真就少有踏入官場的,多為學者醫生。

左宗棠位極人臣,為國奮鬥一生,他的子孫都去哪了?多為醫生學者

如今,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左家已傳承到了7代,多為行業翹楚,成為專家院士的就有百餘人之多。但是在國家當大官的幾乎沒有,有名氣的也是寥寥無幾,據瞭解直到現在也就只有他的四子左孝同曾擔任江蘇提法使,第五代孫女左煥琛曾擔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除此之外,左家後代多數還是活躍在學者及醫療領域。尤其是從第四代開始,就出現了各大名醫。他的曾孫左景鑑就是中國頂級的外科專家,並被稱中國外科的“四把刀”。另一個曾孫左景伊則成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大學教授,他也是創造左氏定律的人。

左宗棠位極人臣,為國奮鬥一生,他的子孫都去哪了?多為醫生學者

類似這樣有作為的左家後代還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從左家的故事就能明白一個家族的家風傳承以及家族文化是多麼的重要。其實,仔細研究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以前的世家貴族不僅在他們那個年代輝煌耀眼,他們的後代同樣在如今的社會中成為各個行業的翹楚。由此可見,家風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