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23億,裁員7000人,又一個超級獨角獸,失速下墜!

疫情之下,有的企業被倒逼修煉內功,有的企業卻瀕臨崩盤。


一家剛剛進入中國市場兩年的企業,竟以摧枯拉朽之勢,攪動整個中國連鎖酒店的市場。


這匹行業黑馬在兩年內覆蓋300餘城市,搞定1萬多家店,遠超如家、漢庭和7天三家十幾年開店的總數!


它還硬剛攜程和美團,遭遇軟封殺!


如今,全國酒店復工率已達80%左右,而這個“攪局者”卻境遇堪憂,似乎命懸一線。


在短短3個多月,火速裁員近7000人。8名高管離職,包括參與中國公司創建的7名高管中的5人。


擁有的酒店數量,也從之前的1萬多家,減少到400家左右。


它就是印度第二大獨角獸公司OYO,創始人堪稱印度版扎克伯格。


曾經風光無限,不可一世,如今卻折戟中國市場,深陷致命滑鐵盧……


01

全球擁有2.3萬家店,要做世界第一


OYO創立於2013年,它既為單體酒店(特指由個人、企業或組織獨立擁有並經營的單個酒店)提供運營管理,同時擁有自己的線上酒店預訂平臺。


截至2019年6月,OYO在全球擁有2.3萬家酒店,房間數量超85萬,超過雅高、溫德姆和洲際國際酒店集團,僅次於希爾頓和萬豪。


在中國市場,其擁有的客房數佔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


而且,OYO又受到資本的格外青睞:軟銀、紅杉、光速、綠橡……紛紛入局,又有Airbnb、滴滴、Grab等頭部企業助力,歷經11輪融資,融資額達20億美元,估值100億美元,是名副其實的融資“巨獸”。


可以說,OYO不但不差錢,還非常能燒錢。


2019年7月,為了獲得更多流量,OYO豪擲6億“過路費”給攜程和美團,解除了中國兩大線上服務平臺的壓制,隨即又掏6億美元,入局中國市場。


雖然進入中國市場才兩年時間,但是,它的“勢力範圍”已經覆蓋300餘城市,1萬多家門店,遠超如家、漢庭和7天三家十幾年開店的總數,堪稱“神話”。


在中國市場的推動之下,OYO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單體酒店品牌和第二大酒店集團,以及全球第三大連鎖酒店。


難怪90後創始人瑞提什·阿加瓦爾(中文名:李泰熙)曾表示,在2030年時,OYO要在規模和營收方面超越希爾頓和萬豪,成為世界第一。


虧損23億,裁員7000人,又一個超級獨角獸,失速下墜!


那麼,早期OYO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它憑什麼能在短時間內如此輝煌?


OYO的創立主要是抓住了印度標準化酒店市場的空白,走特許經營、委託管理以及租賃經營的模式,自建平臺,拉攏單體酒店免費入夥。


自2017年11月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以“保底+控價”的模式平均每半小時就能簽約一家酒店。


同時,OYO自有一套以酒店核心硬件為重點的標準化改造,這讓每家酒店從確定意向到最後上線,平均週期僅為15天。


總結起來,OYO最大的亮點就是——免費、門檻低、速度快。


而它的兇猛之處則在於通過資本的力量,快速擴張加盟店;同時定位精準,聚焦於小規模、個體戶經營的單體酒店,這是一個極度分散、相對藍海的市場。


因為在OYO 之前,傳統酒店品牌受限於高昂的改造和管理成本,並未大規模涉足這一領域。


那麼,原本風光正好的OYO,如今為何頻頻傳出裁員,虧損,關店的消息呢?


02

虧損,裁員,獨角獸正失速下墜


在最近3個月內,不僅OYO中國員工的數量驟減近7000人,並且據資料顯示,OYO的整體營收從2017-2018財年的2.11億美元,增加到2018-2019財年的9.51億美元,但虧損卻擴大了6倍,達到3.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4億元)。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昔日獨角獸正在失速下墜?


1.瘋狂擴張


OYO的裁員、高管出走乃至虧損是其急速擴張的副產物,同等收益未能顯現,虧損卻不斷擴大。


創始人李泰熙也坦言,過去一個財年內公司損失的擴大,主要由於在中國市場的擴張。


虧損23億,裁員7000人,又一個超級獨角獸,失速下墜!


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底,OYO在進入中國的2年時間內入駐了全國338個城市,基本覆蓋了中國的3-5線中小城市,酒店數量超過1.9萬家,客房數量超過78萬間。


尤其在2019年的後半年,OYO更是瘋狂擴張,在中國的客房數量較年中幾乎又翻了一倍。


相比之下,如家在2018年底擁有2319家門店、24萬間客房,而達到這樣的數字,如家足足花了16年的時間。


伴隨OYO的快速擴張,支出消耗也水漲船高,每月成本高達1.5億,加上在一年內,員工人數擴張了75倍,然而,收益平平,成本高昂,結果可想而知。


2.核心業務迭代失敗


對於核心業務而言,OYO同樣未能迭代成功。


OYO與酒店合作的模式從1.0到2.0,再到2.0的調整版(也被稱為3.0),都像是在給上一個版本打補丁,最致命的bug卻始終存在。


例如在2.0模式(保底+控價)中,OYO承諾給酒店每月保底收入,對超出保底金額的收益再進行分成,即便酒店未達保底收益,餘錢也由OYO補貼。這些條款看起來對酒店是零風險,而置換條件是將酒店控價權和經營轉交給OYO。


而隨後就有酒店業主發現,把酒店交給OYO來定價和經營,並沒有增加收入,反而擾亂了價格體系,從而激發了二者之間的矛盾。


並且,這其中也透露出OYO的管理也較為混亂。


例如,據OYO 前員工透露,2.0 模式的原版可能來自此前試點的幾十家直營店,但這些直營店已經關掉了一半,原因主要是保底金額和運營成本過高,營收較低,入不敷出。


這一模式甚至還沒有在OYO 的自營店跑通就已經開始複製,那麼業務迭代失敗,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3.被指商業欺詐


在合作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酒店經營者指控OYO存在欺詐以及不公平的商業行為。


例如OYO單方面修改合同,降低保底金額並出臺眾多罰款措施,其行為遭遇眾多酒店業主聲討,維權中心常常聚集數百人進行維權。


同樣的,消費者在使用OYO平臺後,多次投訴其欺詐行為。


例如,用戶7360884265在去年12月24日曾反映:“下午三點多發起OYO酒店預定,結果到店後,酒店說與平臺已經解除合同。訂單無法取消,也聯繫不到客服。電話打了多少個依然沒人接聽……”


而OYO於第二天在投訴平臺回覆:“已收到反饋,正在核實,後續將與您電話聯繫”


然而,用戶7360884265在12月27日向投訴平臺再次反映:“平臺一直沒有作出答覆,也沒有電話致電。希望趕緊得到答覆。”


可見,企業一旦在經營中失去契約精神,距離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便不遠了。


4.嚴重依賴資本


當下,OYO之所以加緊業務收縮,無外乎是消減成本,迫切希望盈利,因為,近10個月以來,在沒有融資的情況下,OYO已經無錢可燒。


儘管軟銀一直是OYO堅定的支持者,擁有46%的股權,並將其作為標杆案例,但是,伴隨軟銀集團入股的一些初創企業開始陷入困境,軟銀和孫正義的投資神話也宣告破滅。


孫正義甚至承諾,將不再對軟銀投資組合中的公司進行救援。但是OYO曾經被他盛讚為軟銀的標杆項目之一。這一次,孫正義不得不食言,再次出手輸血,又給OYO 掏了5億美元。


對於OYO來說,這一筆不僅是救命錢,還可以提振市場對於這家獨角獸的信心。曾創造酒店業神話的OYO,依靠自身積極自救,尚有一線希望。


虧損23億,裁員7000人,又一個超級獨角獸,失速下墜!


而對於OYO未來的命運,一位前高管如是說道:“OYO 短期內應該不會出現什麼大的危機,如果有,最終可能會是‘系統性崩盤’,然後被中國的某個巨頭收購。”


不論等待著OYO的將是什麼,我們可以認定一點:


對一家企業而言,在任何時候,忽視品質打磨和服務升級,而遊戲資本,熱衷“跑馬圈地”,終究會被用戶拋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