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帶你瞭解神祕的西夏王朝

西夏(1038年-1227年),國號大夏,是一個由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一個朝代,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立國。

西夏地處四戰之地,陸續要應付後唐、回鶻、吐蕃、宋朝、遼、金、西遼與蒙古的威脅與戰爭,所以外交是夏廷十分重視的環節。外交策略主要是聯合或依附強者,並且攻擊弱者、以戰求和。這些策略使自己得以不斷延續、發展。

   1038年11月10日(大慶三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稱帝,即夏景宗,改年號為天授禮法延祚,定都興州並改稱為興慶府,國號“大夏”,亦稱西夏,至此西夏正式立國。夏景宗霸氣縱橫,脫離對北宋、遼朝的臣屬關係。為了要獨霸西方,他四處擴土,先後和宋遼開戰,為西夏武力的巔峰。


西夏王陵:帶你瞭解神秘的西夏王朝

西夏沒藏太后極力支持下所建立的承天寺塔

夏景宗採取聯遼抗宋的戰略不斷入侵宋邊境,並且要求宋朝承認西夏獨立。當時北宋在橫山山脈一帶建立不少堡壘,不過東方重鎮延州防禦薄弱,守將範雍無能。1040年夏景宗發動三川口之戰,率10萬大軍包圍延州,於三川口襲擊宋將劉平、石元孫的援軍,最後夏軍因大雪而解圍撤退。宋廷面對西夏大舉入侵,派夏竦為正使、韓琦與范仲淹為副使經略西夏。當時宋軍兵多於西夏,但是不擅野戰、補給也不易,主攻的韓琦與主守的范仲淹對此爭執不斷。1041年夏景宗發動大軍包圍宋朝西線的渭川、懷遠一帶,韓琦不聽派范仲淹建議派大將任福率大軍救援懷遠,夏景宗引誘至埋伏地好水川口襲擊,此即好水川之戰。此後宋廷轉為防禦,改派陳執中、夏竦經略,並且建立四路防線。1042年西夏謀臣張元建議避開宋防線,繞道奇襲京兆府(長安)。同年夏景宗於防線薄弱的涇原路發動定川寨之戰,於定川寨包圍殲滅宋軍,目標是長安,但另一路遇到原州景泰的阻擊而罷。宋夏戰爭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雙方簽訂慶曆和議,宋朝承認西夏的割據地位,給予若干財物茶葉,封夏景帝為夏國主。西夏對宋稱臣,但對內依舊稱帝,實際上仍然是獨立的國家。


西夏王陵:帶你瞭解神秘的西夏王朝

1111年夏崇宗時期,西夏與遼朝、北宋等三國對峙圖

1115年金興起,三國鼎立的局面被破壞,遼、北宋先後被滅,西夏經濟被金掌控。1123年退往漠北的遼天祚帝有意逃往西夏,金將領完顏宗望勸誘夏崇宗捕捉遼帝,許以下寨以北、陰山以南的遼地,並以進攻西夏為脅。夏崇宗答應條件,轉而聯金滅遼,從此西夏歸服金。1125年遼亡後,金約西夏夾攻北宋,並且給予宋地為誘餌。西夏對金維持鬆弛的和平,最多隻有小規模的戰事。1141年金同意設置榷場,恢復正常貿易。


西夏王陵:帶你瞭解神秘的西夏王朝

蒙古滅西夏示意圖

公元十三世紀,蒙古興起。成吉思汗為了滅金,勢必要切斷金夏聯盟,所以西夏成為他的目標之一。1209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攻破西夏要塞斡羅孩城(在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夏襄宗派使向金帝完顏永濟求救,被拒絕,西夏納幣請和,隨後附蒙伐金。

  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及接納蒙古仇人為由,越大漠向西夏出征,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成吉思汗與速不臺率大軍逼降黑水城(今內蒙額濟納旗)1227年6月,成吉思汗駐夏六盤山,又南下攻取金朝秦州(今甘肅天水),逼近關中京兆府(今陝西西安)。1227年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西夏滅亡。成吉思汗此時已病死,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而後諸將遵照成吉思汗遺命將夏末帝殺死,並且殺盡西夏宗室。


西夏王陵:帶你瞭解神秘的西夏王朝

西夏的乾祐元寶鐵錢

西夏王陵也遭到了蒙古軍隊的毀滅性破壞,以至於這些陵墓的建造年代一直無法得到確認。1972年,北京五四大街(沙灘)紅樓圖院圖博口業務組辦公室裡,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正式作出挖掘西夏王陵的決定。負責人王冶秋對前去參會的寧夏有關人員提出,挖掘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寧夏回族自治區展覽館(寧夏自治區博物館前身)承擔西夏王陵的發掘工作,並從中發掘出了大量文物。截至2014年,西夏王陵遺址共確認出西夏帝陵9座,陵邑遺址1座,陪葬墓254座,窯址幾十處,祖廟1座,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該陵園遺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蹟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被譽為“東方金字塔 ”。


西夏王陵:帶你瞭解神秘的西夏王朝

西夏王陵,神秘的東方金字塔,屹立一千多年,陵墓上沒有一棵雜草。

西夏王陵中帝陵共有9座。每一座帝陵均坐北朝南,呈縱向長方形,佔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以上。這些帝陵的內部結構大體相同,分為角臺、闕臺、月城、陵城四部分。這些帝陵的外郭或宮城的長寬比例都在1.5:1.7之間,與史籍記載的興慶府城郭的長寬比大致相當。史籍當中記載西夏王陵有名號的也只有9座,而神宗李遵頊、獻宗李德旺、末主的陵墓史籍沒有記載,可能存在的其餘三座帝陵則或許由於西夏末年兵荒馬亂而並未建造,也有可能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當地某建築單位夷平。

  陵區北部偏東,有一座規模較大的陵邑性質的建築遺址。遺址內廣場、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遺蹟都清晰可見,佈局十分規範整齊,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四周築有夯土城牆。城內分前、中、後三個部分,中部和後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殿堂,其他建築多集中在城的前部和中部,並組成一座座封閉式庭院。遺址中發掘出大批色澤鮮豔的綠色琉璃板瓦、筒瓦、瓦當、滴水、脊獸、鴟吻和其他建築裝飾構件,如乳白色或青白色帶有冰裂紋的小白瓷板瓦、側邊有黑色釉的牛郎合瓦、精雕細琢的石刻。陵邑附近,西乾渠西岸、昊王渠及其東西兩側的自然岡丘上,由北向南分佈著一系列西夏窯址,綿延七八公里,計幾十餘處之多。其中有燒製方磚、長方磚、條磚、板筒瓦、瓦當、滴水、琉璃飾件等建材的磚瓦窯和石灰窯。據研究人員推測,該窯址為專門燒製西夏王陵建築材料而建。


西夏王陵:帶你瞭解神秘的西夏王朝

西夏皇陵出土的釉陶形建築裝飾

西夏王陵有一個不解之謎,就是陵墓上不長草,甚至沒有鳥兒在上面停留。有專家稱李元昊用了蒸燻法,將土壤做過特殊處理。將建造陵墓的磚土用水蒸,然後拿煙燻。這樣土壤失去肥力,草籽無法發芽。

  西夏是一個佛教王國,興建大量的佛塔與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然而也是崇尚儒學漢法的帝國,立國前積極漢化;雖然夏景宗為了維護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項、吐蕃與回鶻文化,並且創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在雕塑、音樂與舞蹈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

  西夏人口峰值在1038年,243萬人,後因西夏和遼、北宋陸續發生戰爭而不斷減少,戰爭停止後又緩慢回升。1069年,西夏建國後的人口峰值,230萬人,後又因為戰爭不斷減少。最後在1131年至1210年年間,人口一直維持在120萬左右。

西夏王陵:帶你瞭解神秘的西夏王朝

西夏書面青銅法令,用於發送書信時驗證身份

1999年10月,朱鎔基總理視察西夏王陵時如此感言:“看了西夏王陵,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要保護好這些文化遺產。”並做出了關於西夏王陵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建設的重要指示,西夏王陵的考古發掘工作也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西夏古都是寧夏的三張名片之一,對傳播西夏曆史知識和擴大寧夏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西夏陵區是寧夏第一個旅遊區,將會持續不斷的助推著寧夏經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