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介紹了拜占庭帝國進入到12世紀末,終結科穆寧王朝統治的伊薩克二世,並未重振帝國挽回頹勢。成為東羅馬皇帝后,伊薩克被周圍所腐化,將朝政大權讓給了叔父掌管。然而帝國因為內部腐朽和邊境危機爆發,再一次被嚴重削弱。

利用帝國再度混亂的機會,伊薩克二世被兄弟阿萊克修斯三世篡權。他的兒子阿萊克修斯四世在八年後,利用拉丁十字軍力量入主君堡。可好景不長,由於百姓痛恨拉丁人,阿萊克修斯四世和父皇伊薩克被阿萊克修斯三世的女婿顛覆。

綿延近千年的東羅馬帝國在各種阿萊克修斯的陰謀和奪權中,又數次遭到削弱。此時的帝國已經早已丟失了普世基督帝國的榮光,她如今只是個拜占庭希臘人的封建君主國家。

不過帝國的災難並未真正來臨,即便現在他們已經失去了小亞細亞大部以及保加利亞,但利用海上貿易的優勢,君士坦丁堡仍舊是基督世界最富庶的都市。

前三次十字軍東征的“罪惡種子”

風雨飄搖的拜占庭帝國,其實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因為曼齊克特戰役的失敗墮入深淵。要不是阿萊克修斯·科穆寧重振帝國軍隊和經濟,將大廈將傾的帝國重新拉了回來,帝國有可能在12世紀初就龜縮至愛琴海。阿萊克修斯一世是曠世聰明的君主,他在東西方教會分裂的情況下,仍舊利用政治外交手段設法得到了教宗的幫助。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阿萊克修斯一世利用十字軍幫助了拜占庭帝國

於是在1096年,由法德意三國拉丁人(事實上是拉丁化日耳曼人)組成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開始了。拜占庭皇帝的訴求是藉助拉丁人收復被突厥人佔據的小亞細亞土地,拉丁人則希望殺光聖地的穆斯林以為自己“贖罪”。

在第一次法德十字軍進入小亞細亞首次大戰告捷後,他們將尼西亞城交還給了阿萊克修斯一世。雙方的首次合作看起來完美無瑕,但是在十字軍進入到安納托利亞內陸後,此前約定會協助自己的拜占庭軍隊卻不見了蹤影。這讓十字軍對後來孤軍深入感到背叛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們認為希臘人欺騙了自己。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建立的十字軍國家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顯然是最成功的東征行動,四個十字軍國家在黎凡特地區先後建立,耶路撒冷自7世紀中葉後首次回到基督徒手中。可是好景不長,已經盤踞這裡長達5個世紀的穆斯林豈能幹休。1144年,十字軍國家中最弱小的埃德薩伯國,被塞爾柱帝國分裂政權贊吉王朝所佔據,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因此開始。

此時的拜占庭帝國已經利用阿萊克修斯一世和約翰二世的努力,和前者孫子曼努埃爾一世的強有力領導,重新恢復了地區強國的本色。為了監督十字軍從拜占庭境內的行動,曼努埃爾與羅姆蘇丹簽訂了和約,這種行為讓拉丁人更加氣憤,部分十字軍一度希望同西西里的諾曼人結盟。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後來因為某種奇怪的原因改變了目標,從救援埃德薩變成了圍攻大馬士革。結果圍城失敗後,十字軍內部瓦解不歡而散。倖存的十字軍國家由於擔心穆斯林的報復而自危,他們不得不選擇向昔日求助自己的拜占庭帝國低頭,成為曼努埃爾一世的僕從。

顯然這種貌合神離的附庸關係建立在拜占庭帝國重新崛起的實力下。曼努埃爾一世是東帝國最後一位大帝,他治下將幾個十字軍國家收拾得服服帖帖,甚至讓安條克大公雷納爾德當眾受盡凌辱。拉丁人顯然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後來曼努埃爾觸犯了多年的盟友神聖羅馬帝國在意大利的利益,還與威尼斯人爆發了海上衝突,並未佔得優勢。曼努埃爾的一系列玩火行為,加深了拉丁人與羅馬人的仇恨和矛盾。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薩拉丁征服讓十字軍國家損失殆盡

1189年,穆斯林的戰爭天才薩拉丁幾乎摧毀了聖地所有的十字軍國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在獲得伊薩克二世許可後率軍進入拜占庭境內,伊薩克派兵跟蹤。果真不久,這群日耳曼人就攻佔了東帝國巴爾幹重鎮菲利波波利斯(今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後來腓特烈差點就直接圍困了君士坦丁堡,因為互相猜忌事實上雙方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已經暴露了明顯的敵意。

此外由於十字軍在巴爾幹的作妖,保加利亞人趁亂在今兩個世紀後重獲獨立。而塞浦路斯則在被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佔領,後來不光沒有歸還給拜占庭反而賣給了信仰羅馬天主教的聖殿騎士團。

前三次十字軍東征,雖然讓羅馬人和拉丁人一度建立了基督教聯盟,但事實證明東西方教會的矛盾已經衍生到了國家軍事層面,甚至是社會民間。雙方互相仇視的種子早已經深埋在心裡

拉丁大屠殺

早在阿萊克修斯一世時,為了獲得意大利人的海上幫助,拜占庭皇帝就出讓給威尼斯等城邦貿易特權,從此君堡城內不斷有意大利人移民,形成了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等社區。雖然帝國國力逐漸復甦,但百姓卻對意大利人不斷蠶食帝國經濟不滿。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拉丁大屠殺

1182年4月,這種不滿已經積累到了一個峰值,在曼努埃爾一世去世後,君士坦丁堡的百姓對他的皇后(已經是太后)偏袒拉丁人的政策憤怒爆發了動亂。安德洛尼卡一世趁機竊取了帝國皇位,在他登基後無視了首都百姓對拉丁人的暴力,隨著升級暴力轉為了屠殺。

君堡城內的拉丁人無論男女老少,如果不能從海上逃走那麼幾乎難逃一死。數萬名拉丁人在幾天內死於羅馬人手中,就連當地教宗羅馬代表也被斬首,用狗尾巴拖著頭顱當街遊行。顯然在12世紀末,由於拉丁大屠殺和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東西方基督世界的裂痕已經不言而喻。

基督聖地遭反噬與第四次十字軍的組建

薩拉丁的異軍突起改變了歷史進程,在顛覆了法蒂瑪王朝在埃及的統治後,他建立的阿尤布王朝重新掀起了伊斯蘭聖戰。在他主宰埃及之前的1170年代,拜占庭帝國皇帝曼努埃爾一世曾經挾耶路撒冷王國一起遠征埃及。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薩拉丁畫像

薩拉丁的橫空出世改變了中東格局,很快他便率軍席捲了黎凡特和兩河流域,十字軍辛苦建立的幾個國家不久就被穆斯林軍隊幾乎摧毀。1187年,耶路撒冷被薩拉丁的部隊佔領,拉丁基督徒在東方僅剩下安條克、泰爾和的黎波里三個據點。

1193年薩拉丁病逝後,穆斯林雖然沒有立刻清除殘存的十字軍據點,但此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經讓第一次東征的成果損失殆盡。

1198年,新上任的羅馬教宗英諾森三世開始重新號召拯救聖地。雖然他的權威被神聖羅馬帝國等王權所鄙視,但是他的使者福爾克(Fulk of Neuilly)卻在演講中成功煽動了法蘭西的香檳伯爵等人,第四次十字軍就逐漸被拼湊起來。原本的部隊領導者香檳伯爵西奧博爾德三世臨行前卻突然去世,意大利人伯尼法斯(Boniface)一世接過了他的位置。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19世紀描繪伯尼法斯在出發前,向十字軍戰士喊話的作品

由於第三次行軍到拜占庭境內經歷並不友好,這次十字軍計劃走地中海直接前往聖地,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地中海此時的霸主——意大利人。熱那亞對此不感興趣,十字軍在1201年3月與威尼斯開始談判,威尼斯同意運送33500名十字軍。這項協議需要威尼斯人整整一年的準備工作,建造許多船隻,訓練水手,讓他們為之服務,同時限制城市的商業活動。十字軍預計由4500名騎士(以及4500匹馬)、9000名隨從和20000名步兵組成。

君士坦丁堡的“香氣”

自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到新羅馬到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君士坦丁堡已經成為帝國首都超過874年。這裡是羅馬人自4世紀以來的心臟,保留了古羅馬的各種歷史紀念建築以及生活方式,包括了各種紀念碑、飲水供水系統以及城市噴泉。

這裡的繁華是中世紀歐洲絕無僅有的,在查士丁尼一世和巴西爾二世時代,君堡人口兩次達到了50萬人。雖然在12世紀末這裡的人口有所降低,但仍舊是當時西方最繁華熱鬧的城市。藉助帝國強大的國力,以及獨特的海陸地理位置,君堡註定可以通過區位優勢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但這正是意大利那些新型城邦國家嫉妒的地方。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君士坦丁堡想象圖

特別是威尼斯共和國,雖然科穆寧王朝的幾個皇帝向他們提供了優惠的貿易待遇,但拜占庭商人仍然對意大利人保持著一定優勢。如果沒有政策的袒護,拜占庭商人的智慧面對威尼斯人依舊毫不遜色。

伊薩克二世在1195年被自己兄弟阿萊克修斯三世廢黜前,將帝國海軍幾乎外包給了威尼斯艦隊,他的愚蠢統治讓帝國耗費巨大的情況下,還在藉助威尼斯人來保護海上安全,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隱患。阿萊克修斯三世上臺後繼續破壞帝國的財政生態,令帝國海軍艦隊幾乎成為了破銅爛鐵。

威尼斯人的“脅迫”

1201年,拜占庭帝國前皇帝伊薩克二世的兒子小阿萊克修斯,前往了斯瓦比亞公爵菲利普的領地。小阿萊克修斯是後者的姐夫,同時菲利普也是十字軍首領伯尼法斯的表兄弟。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很可能阿萊克修斯在這次會面中和十字軍達成了幫助協議——小阿萊克修斯需要帝國皇權,十字軍則藉此獲得一筆豐厚的回報。

1202年5月,威尼斯總督丹多洛(Dandolo)履行了與十字軍的和約,派出龐大的艦隊幫助十字軍駛向東方。據說丹多洛早年曾在君士坦丁堡經商,但遭遇拉丁大屠殺時弄瞎了雙眼,因此他個人對於拜占庭帝國存有恩怨。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威尼斯總督丹多洛

十字軍此時卻突然遇到了窘境,出發時的人數遠少於預期。而且他們還無力支付85000馬克的費用,在先後支付了49000馬克後十字軍幾乎一窮二白,但威尼斯人仍非常不滿,共和國因此還耽誤了不少貿易來往。丹多洛向十字軍提議,後者向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城市威脅來取得“保護費”,這樣就可以支付不足的部分。

十字軍將目標鎖定在了達爾馬提亞大港薩拉(今克羅地亞扎爾達),這裡曾經是威尼斯控制的地區,但在1181年叛變脫離了控制,後來成為了匈牙利王國的附庸。當地的居民普遍同是天主教徒,十字軍部分軍人拒絕攻擊同教人士,羅馬教宗還提出了處罰警告。不過大部分士兵對教宗的警告並不知情,1202年11月24日,薩拉城被攻破並遭到十字軍和威尼斯的洗劫。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佔領薩拉城

過冬後威尼斯艦隊載著十字軍繼續向東,在1203年初小阿萊克修斯正式向十字軍提供了自己豐厚的報價——不僅幫助他們償還威尼斯的所有欠款,還提供20萬銀幣和一萬名拜占庭軍隊作為協助,未來願意用帝國海軍將十字軍運送到埃及遠征。此外,東正教將歸順聽命羅馬教宗的調遣。

十字軍首領還沒有答應的時候,威尼斯總督丹多洛就已經安耐不住這份難以拒絕的報價了,他攛掇伯尼法斯儘快點頭。不過丹多洛也清楚地明白,過往拜占庭皇帝的類似承諾經常會打折扣,但現在拜占庭的實力已經日薄西山,倘若不從那麼他們強大的海軍會讓羅馬人付出高昂的代價。

1203年6月23日,威尼斯艦隊載著十字軍前往君士坦丁堡,他們的目標是幫助小阿萊克修斯和他的父親伊薩克二世復位。此時的皇帝阿萊克修斯三世並未重振帝國軍力,拜占庭帝都城內的守軍與此前幾個世紀相比已經弱不禁風,僅僅保留了少量的專業化部隊和僱傭軍,人數上遠遜於挑戰的西歐拉丁人。

十字軍發起進攻

城內的百姓對於誰獲得皇位並不關心,帝國長期以來並非真正世襲制,能者上任失敗者流亡甚至被處死。十字軍首先向亞洲一側的迦克墩(今卡德柯伊)和克里索波里斯(今於斯屈達爾)發起進攻,但他們無功而返。不過在那裡,80名法國騎士就輕鬆打敗了500名拜占庭守軍。

200艘威尼斯戰艦將十字軍運送到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岸,阿萊克修斯三世將守軍佈置在加拉塔北側的郊外。君士坦丁堡的狄奧多西城牆依然值得信賴,而金角灣一面是整個城市相對薄弱的地方,加拉塔之塔和君堡之間的鐵索保護著那裡的安全。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1330年威尼斯史學家傑弗裡·德維爾哈德因的手稿,描繪十字軍進攻君堡

7月6日,十字軍依靠著人數優勢強佔了加拉塔之塔,那裡的僱傭兵守軍(主要是英格蘭人、意大利人和丹麥人)沒能衝破十字軍的層層包圍。金角灣的大門被打開對於守軍來說是個災難,雖然他們不承認十字軍帶來的小阿萊克修斯,但他們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開入金角灣後,拉丁人選擇整個君士坦丁堡最脆弱的防線——西北角的佈雷契耐宮作為強攻點,這裡也是科穆寧王朝皇帝的主要寢宮。威尼斯艦隊的火炮將城內點燃,2萬人無家可歸。皇帝阿萊克修斯三世率領大約8500名精銳出城門挑戰十字軍,對手只有大約3500人。但面對威尼斯艦隊的炮火他卻退縮了,皇帝很快拋棄了城內的首都百姓逃之夭夭,前往色雷斯西部的摩西諾波利斯(今希臘科莫蒂尼附近)。

已經被戳瞎雙眼並被關押八年的伊薩克二世再次成為帝國皇帝,他的兒子小阿萊克修斯也很快成為共治皇帝,不久轉正為

阿萊克修斯四世(Alexios IV)。城內的百姓甚至貴族並不知道當初阿萊克修斯和十字軍的約定,十字軍在完成任務後沒有了繼續進攻的藉口,但他們自己的目的也並未達成。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君士坦丁堡地圖,佈雷契耐位於城西北角

阿萊克修斯四世明知自己的約定無法達成,也必將遭到國人的強烈反彈,此外他的叔叔逃走前將帝國僅存的一些黃金帶走,國庫幾乎成空。沒錢的他決定將帝國帶有金銀的珍貴文物摧毀並融化,以儘快償還給十字軍的軍費。他的行為讓國民所震驚和憤怒,當時的拜占庭歷史學家喬尼亞特斯(Choniates)認為這是帝國徹底衰落的轉折點。

由於擔心自己的安全,阿萊克修斯要求與十字軍續約半年到1204年4月。隨後他離開首都在亞德里亞堡同阿萊克修斯三世作戰。但很快,君堡的市民開始了反對十字軍和阿萊克修斯四世的行動。羅馬人襲擊了城內的拉丁居民,作為報復十字軍攻擊了城內的社區和清真寺(當時的君堡有不少穆斯林居民)。十字軍造成的大火令城內10萬人失去了家園,東羅馬首都一片狼藉。

1204年1月,老皇帝伊薩克二世去世,他有可能是自然死亡也可能來自於動盪局勢帶來的恐懼。帝國中期以來就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元老院任命貴族尼古拉斯·卡納布斯為新皇帝,但後者拒絕並躲到了教堂裡。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阿萊克修斯五世

此時,另一名貴族阿萊克修斯·杜卡斯(綽號Mourtzouphlos,意為“陰暗”)成為了新的領袖,之前在抵抗十字軍的行動中他屢立奇功,因此獲得了君堡市民的普遍支持。很快,阿萊克修斯四世就因為失信於民被罷黜,阿萊克修斯·杜卡斯則登基為阿萊克修斯五世(Alexios v)。四世在2月就被新皇帝派人勒死,後者加強城內防禦並從帝國其他地區引入士兵。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十字軍認為希臘人欺騙了自己,要求除非完成阿萊克修斯四世的約定,否則絕不善罷甘休。城內的拜占庭首都則認為那完全是已經死掉的皇帝的個人行為,何況已經死無對證。十字軍自4月初開始發起了多次進攻,但都被英勇的君堡軍民所化解,惡劣的天氣也讓拉丁人吃了不少苦頭。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讓君堡城內生靈塗炭

天主教神職人員在這時給了十字軍鼓勵,稱希臘人叛徒和殺人犯,殺死了自己合法的皇帝阿萊克修斯四世(西方歐洲仍強調世襲制的合法性)。這些拉丁牧師稱“希臘人比猶太人更壞”,必將遭到上帝和羅馬教宗的“懲罰”。

雖然頑強的抵抗暫時沒讓十字軍攻入城內,但剛剛上臺不久的皇帝阿萊克修斯五世卻突然在夜晚落跑。首都的貴族內因為混亂無人敢接過羅馬皇帝的“燙手山芋”,這個延續近千年的帝國此時群龍無首、危在旦夕。

4月12日,天氣突然帶來強勁的北風,非常適合十字軍的艦隊進攻。經過激烈戰鬥,70名十字軍從佈雷契耐進入到城內,據說他們有可能通過在城牆打洞獲得成功,威尼斯人則從相對較矮的海牆上進入。城牆上的央格魯撒克遜僱傭軍是著名的“斧頭手”,他們希望調高報酬但被拒絕,這些人選擇投降對於拜占庭一方來說損失巨大。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王朝史(39):基督之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圍攻君士坦丁堡

佈雷契耐不久就被拉丁人佔據,十字軍從這裡不斷湧入君士坦丁堡。羅馬人一度用火牆阻止敵人繼續進入,但這些火卻將城市的很多地方點燃,引起了15000人無家可歸。整個君堡軍民在敵人的進攻和內亂下失去了方向,第二天(4月13日)君士坦丁堡全城被拉丁十字軍所控制。

這座自330年就成為羅馬帝都的世界級城市,在不久前還擁有50萬人口,如今她已經滿目瘡痍,成為拉丁人眼前的待宰羔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