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巨头的下半场生存逻辑,变与不变

文 一多

近期时间,除了中国以外,全球疫情的态势真可谓越来越严重,真正威胁到“地球村”的人们,无论是穷人富人都无法“独善其身”。

截至2020年4月4日11:30分央视新闻统计,新冠状病毒感染人数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其他国家也在不断增加。死亡人数达60115人。有的国家走向或者正走向失控路上。

全球经济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几乎所有行业都受到严重冲击,唯有电商行业在疫情中发挥出不一样的作用,方便民众不出门购物就可以获得所需商品。

电商平台可谓是一枝独秀。

电商巨头的下半场生存逻辑,变与不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商行业更像是原子弹大爆炸一样,近几年它对实体店的冲击威力不亚于金融危机给实体店带来的影响。每年的双11,电商巨头一次又一次的刷新消费记录,实体店频频传出亏损,客源稀少,被迫转行等各种舆论。在网络搜索量远远大于实体店购买量的今天,传统零售业的老板们到底是该转型还是继续发展他们疲弱的实体店呢?苏宁和国美曾经的线下家电销售大王,也面临严重的巨额亏损问题。

网购已经引发恶性竞争 中国经济走向零利润时代 ?

电商巨头的下半场生存逻辑,变与不变!

值得我们深思!

电商巨头的下半场生存逻辑,变与不变

各大电商平台


生存逻辑一

在2015年经济学家郎咸平曾表示“某某不死,中国不富”。有大陆财经人士对此表示赞同,在电商们恶性竞争之下,中国经济正在快速走向没有利润的时代。不仅仅是电商,在中国企业进入仿制甚至山寨的时候,不仅挤掉了其它企业的利润,同时也把自己的利润降到几乎最低。

郎教授会不会是在危言耸听呢?现在就从北京看,多家老字号商场如(北京长安商场,赛特商场,蓝岛大厦 )等都陆续关门转型。其他SHOPPING MALL离关门的路还远吗?

时事评论员李林一表示,表面上看这些中国“自己”制造出来的产品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价格,但同时也令自己企业的利润下降。不仅如此,现在大陆的网购在鼓励或者说造成了商家们恶性的竞争,在此之下,中国经济正在快速走向没有利润的时代。

面对日益激烈的互联网各类电商的竞争,你如何看待电商之间的价格战 ?

说实话,因为电商发展到今天,不说已经到了尽头,也基本上算是黔驴技穷,双十一,刷单,新零售,社交电商,跨境电商,无人超市,市场下沉,网红带货,,这些不断炒作的新概念,本质上都是一种危机,但很多人仍然不愿醒来,沉浸在商业的思维里不能自拔,前仆后继地构建着所谓的盈利模式,想继续做个中间商赚差价。

其实商业只是产品分配的一种方式,因为赶上了互联网时代而走向了巅峰,美其名曰:电子商务!本质上还是一种商品买卖。随着工业化的持续发力,信息化的深入普及,大部分人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买不到”,而是“不敢买”,面对线上线下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有少数人可以随心所欲,大部分人都只能望洋兴叹。这个时候,再按照商业的理念和逻辑来分配产品,处处以金钱的多少来决定分配多少,盈利的预期来设计运营的模式,就有点逆天了。

互联网刚开始的时候,尚可利用这一技术来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借着线上线下的价格差优势,风生水起,成为巨头,就算是拼多多强势逆袭,耳目一新,也并没有改变其商品买卖的本质。为什么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归根结底,就是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这个瓶颈就是电商的思维和认知水平,很多人都无法超越,感觉电商会永恒,其实电子商务只是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互联网诞生于人类神经高度紧张的冷战时代,她必然肩负着更高尚的使命,绝不会停留在无聊的商品买卖,加剧贫富分化的低级阶段。

新闻评论员钮文新在新浪博客中表示,他曾经被应邀参观了一个“某宝村”。即为“某宝电商们”生产各式各样“低质、廉价”商品的村落。在村里,作坊是主要的商品加工组织形式,所用原料和加工精度可想而知,而“商标”却看着让人震惊。为什么淘宝、天猫会迫使产业降级,而不是升级,就是制造了超级恶性竞争,说它超级是因为这样的竞争前所未有。

优联资本董事长王孝华表示,电商们已经把8亿多种商品搬上了电商巨头的货架,而每一种商品都有上万、甚至几十万个同类,如此环境之下,极其残酷的价格竞争必然主导电商行为,其结果是99%电商都赚不到钱,加上雇人刷屏,还要竞价提高排名等成本支出,使得电商度日如年,做是找死,不做是等死。王孝华认为,这样的商业模式根本不可持续。

电商巨头的下半场生存逻辑,变与不变


更为严重的是,它使得中国经济快速走向无利润时代,使得中国的终端消费质量和效益大打折扣,使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发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中国产业不是升级而是消亡。

钮文新说,一位英国爵士曾告诉他,英国政府和企业家不是傻瓜,它们建几个电商平台易如反掌,为什么不做呢?政府限制,企业家也很明智。商业有其基本规律,它的作用不只是买卖商品,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把人、公众吸引到大街上去。当他们为了购买一件满意的衣服一家店铺、两家店铺寻找的时候,他们很可能发生远超过一件衣服价值的随机消费。而且,市民这样的逛街行为,使得一个城市产生了巨大的活力,它是重要的城市景观。所以爵士认为,电商绝不是拉动社会消费的好办法,反而是在毁灭消费。

电商巨头的下半场生存逻辑,变与不变

电商巨头


生存逻辑二

天猫 京东 拼多多 趣多多一家比一家价格低,电商巨头利润从哪里来。小电商及厂家叫苦不迭,利润低到极限。企业生存面临非常大的关闭风险。对实体店的冲击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都说网上买东西方便又便宜。省钱省力。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这十年,全国各行各业工资都涨了多少次翻多少倍了?现在GDP还在涨,可电商发展的这几年,大家仔细想想有多少人的工资还是在涨的?还会有多少的涨幅空间?特别是实体店相关的从业人员,你在电商巨头便宜买的省下的钱,本应是经济繁荣体现在你工资上实在收益的。

正确的经济发展应该是,今年工资4000,买一件衣服100,明年5000,衣服120,如此递增才是经济的良性循环,各行各业都会有参与和分享利润。而现在在电商的破坏下,变成了今年工资4000,衣服100,明年工资4000,衣服90,后年工资4000,衣服80...工资不再涨,衣服价格一降再降,但总会有到成本价的时候,只是工资以后便停滞不前了,因为没有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实体店被电商抢了大部分生意,你的收入就不会再涨了,工厂直接做电商,工厂跟工厂竞争,大家都是低利润,工人工资还能像以前一样每年都涨吗?这些都是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工资不再涨,消费能力就会停滞不前,说远了就要落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

看看日本几十年前国民就那么有钱,为什么现在几十年了还跟以前差不多,甚至经济倒退。因为以前飞速发展的因素一失去,就没有了新的经济发展点,国民或者国家经济自然就上不去。我们现在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房地产一冷,建筑装修家私家电等等许多行业都跟着冷,经济自然也低迷。然后我们又没有一个新的经济发展热点,那我们怎么还能保证经济的增长速度呢!这就是我们国家经济现状之虑,算了扯远了不说这个。那么国民应该涨的工资到哪里去了呢?答案当然是电商巨头有很大责任,在这里就用电商巨头吧!它相当于一个巨无霸商场,所有进去它商场卖的商家都要付房租,装修好的大的是天猫,差的是集市店,天猫还要收佣金,销售额的百分之五,试问一下做各行各业的其他朋友,有多少行业利润有百分之十的,人家收的是销售额的百分之五,并不是利润,电商巨头全国有多少卖家。

所有在电商巨头这个大商场里面有多少人是给它打工的。还有什么展位广告推广费用其他就不说了,简单明了就是谁在这方面投入最多,谁就最多人看到你卖的东西,也相应的生意最好。电商当然有对某些行业是好,但就普遍的国民经济来说,造成的伤害也是巨大的,而实体行业肯定是最惨的。

再细分一下,电商这相当于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很多实体经济利润已经流入电商巨头,而许多实体店或者工厂都在一个个倒闭死去。电商实际上是不产生什么社会真实经济价值的,不像工厂我实实在在生产了一双鞋子一件衣服,这都是新创造的社会财富,电商基本就是帮助财物交换,只是更便利了,相当于满足了消费者能在更大的商场挑选对比各种各样的商品的心理,所以才会这么受欢迎。在这一交换中,又把社会财富做了重新分配!许多本应在实体经济手里的利润或者财富渐渐集中到电商手中。造成的是什么呢,如果这些财富在许多实体店或者工厂相关从业人员手中,那么就是一支庞大的消费大军,手里有钱了消费能力上去了,无处不在的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但是现在这些财富集中在电商巨头手中,电商巨头能做的事情就太少了,怎么能代替庞大的实体消费人群呢?

电商巨头的下半场生存逻辑,变与不变

电商竞争


生存逻辑三

在我看来电商之间打价格战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价格战来获取市场占有率,但是这是一种非常不良性的竞争行为,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是有时候降价又是必要的,但是降价永远也没有一个度,消费者对某平台的选择永远第一考虑的是价格因素,消费者也不会因为前期你降价许多,他得到了很多好处就放弃后期选择低价平台的机会,所以在我看来价格战永远只是权宜之计,长期持久的价格战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好事,对于市场来说也不是好事。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

总结:电商打击实体的言论不绝于耳,所谓什么电商不死实体不兴的论调。个人不敢苟同,一个发展趋势问题,硬生生的说成了针对性打击问题,难道电商不迅速发展实体就行了吗?我个人觉得电商是趋势,是躲不过去的,真正打击实体的是房地产,前几年买个房子赚差价的钱,比搞任何实业都赚钱,谁还有心思搞实业。全国有钱人都成了倒爷,企业的领导那哪里有空研究企业,基本都在研究怎么用杠杆买房子。

言归正传,电商法的实施,对各大电商平台的影响个人觉得不大,大平台一是会纳税,二是会合理避税。所以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什么电商税来了马云要不行了,阿里巴巴京东要挂了的论调基本无脑扯淡。倒是中小卖家会很痛苦,要知道电商行业只有10%是有盈利的,剩下的90%要么维持要么赔钱,问题电商税一上来,这些人能不能继续抗住,会不会导致中小商家的集体维持不下,带来的经济就业问题,是需要考虑的!

当然不管是不是电商,都不能因为缴税就不能干了,那样的话国家没了税收怎么国富民强,说白了,还得看经营。问题是电商这个特殊行业,有几个显著问题,就如今年河北地区统一约谈电商企业,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只有河北约谈,河北的电商就没法活,但是电商法如果能全国一碗水端平,我想电商企业绝对是欢迎纳税的,就怕有些地区搞有些地区不搞,这样竞争激烈的电商领域,基本对先搞或者单独搞得地区就是灭顶之灾。

其次电商税怎么收,收多少也是很大的问题?实体有很多地方是可以合理避税的,而且税务工商可以不可能一家一家登门查,所以肯定会有一些方法避税!但是电商企业全部是对接各大平台数据,也就说一分钱的税你都不可能避掉,关键是平台统计的是销售额,以前所有的赔钱赚吆喝冲量,后期做爆款的思路基本完蛋。羊毛出在羊身上,整体收税后,产品价格上浮是肯定的啦,但是这样只有高溢价的产品才有生存的机会,也就是说品牌才有机会,而之前的淘品牌自营品牌基本都无法存活!

个人感觉电商法可以再兼顾一些,阿里巴巴巨头在高科技方面有很大成就,可以重点放在高科技产业上,针对电子商务的特殊性,除2019年规定电商要缴税外,国家应该出台规定,第一规定电商竞争应该价格适度竞争,给企业留做够的利润;帮助厂家良性循环。第二规定国家能不能考虑,把电商巨头全年销售收入的半数份额还给传统商场,让商场回到之前辉煌。第三规定商场及电商平衡发展的政策。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私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