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六)

話說331廠於1951年10月建廠時就開始由生產炮彈轉向航空發動機修理,這其實是有一個重要的時代背景:當時朝鮮戰爭激戰正酣,中國的空軍正在組建當中,需要培訓大量的飛行員,331廠所負責修理的正是一種教練機的發動機。為了保證項目的進行,中央共派遣了14名蘇聯專家到廠指導工作。331廠必須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及時地完成修理任務,以保證飛行員的培訓工作不會中斷。

1952年7月,21歲的羅廣源剛剛從上海交大航空工程系畢業就立即風塵僕僕地趕到了株洲331廠。當時朝鮮戰爭正打得激烈,廠房裡也掛著“工房就是戰場,機床就是槍炮”的標語。他和其他技術人員一樣白天工作,晚上和週末則參加俄語速成班突擊俄語。剛開始的任務是修理雅克18教練機上的蘇制M-11航空發動機。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工廠旁邊都是荒山且道路泥濘,當時工廠是邊搞基建邊修理髮動機。羅廣源深深地感受到了創業的艱難,他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很好地歷練(後擔任331廠副總工程師)。到1954年,331廠共修理M-11型航空發動機575臺,製造各種零件322種,及時裝備了空軍,同時也為工廠從修理過渡到製造積累了經驗。

隨著1953年“156項工程”的起動,1954年1月,二機部批准331廠開始試製M-11發動機,並撥付了53.5萬元的試製費用。此時參加工作才一年半的羅廣源經過俄語速成訓練已可以與蘇聯專家熟練地交流,於是被廠裡選派為技術負責人,與幾位保密、保衛幹部一起到北京去接收蘇聯提供的全套圖紙資料。圖紙運回株洲後,試製工作正式展開。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六)

工程技術人員在挑燈夜戰

331廠成立了由總工程師領導下的“四師一長”(總設計師、總工藝師、總檢驗師、生產廠長)生產技術指揮中心,許多工程技術人員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幫助突破分氣凸輪軸加工技術的2位蘇聯專家也是連續10多個晝夜緊盯在生產現場。中央定的試製期限是1955年9月底。可1954年7月26日,12臺發動機的零組件就全部保質保量地生產出來,首批3臺發動機於7月29日完成總裝。8月12日,廠內檢驗試車順利通過。8月16日,200小時運行試車考驗結束。8月25日,國家鑑定委員會簽署試車鑑定書:抽取03號發動機運轉225小時45分,整個過程未發生異常情況,符合技術條件規定。就這樣,中國歷史上第一臺自行製造的航空發動機誕生了。這也是後來株洲創造的100多項“新中國第一”中的第一項。整個項目從批准到試製成功僅僅用了7個多月。

在整個試製過程中,蘇聯專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對中方的技術人員都是手把手地、貌不保留地傳授技術,所以這枚軍功章裡有一大半應屬於他們。專家組總顧問克里文丘克對工作非常嚴謹,他曾說:“產品質量是工廠的生命。飛機在天上飛翔的時候就像天使,如果一旦出了事故,掉下來就成了魔鬼。”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六)

第一臺航空發動機試製成功

8月26日,331廠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大會,併發電報向毛主席報喜。10月25日,毛主席親筆簽署了對全廠職工的嘉勉信。第一臺航空發動機研製成功之後,331廠相繼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枚空空導彈、第一臺重型摩托車發動機、第一臺地面燃氣輪機、第一臺渦槳發動機等,填補了國內10多項產品空白。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六)

1954年8月26日,331廠舉行試製成功慶祝大會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六)

1954年10月,毛澤東簽署對331廠的嘉勉信。

同為“156項工程”的株洲電廠則於1954年由蘇聯專家提出了建設方案:共分三期建設,第一期1955年,第二期1958年,第三期1959年。但是電廠的選址還是費了一番周折,電力系統和蘇聯專家們先後考慮了6處選址地點,最後才選在奔龍山下的賀家土。不久,因此地讓給了麻紡廠,於是又將廠址重新選定在了白石港以北的湘江東岸。選址在白石港主要是考慮到這裡毗鄰湘江,取水方便,又距田心北站較近,運煤也方便。

株洲電廠第一臺發電機組於1957年9月28日正式投產發電。當天下午2點,廠長正式發佈投入生產的命令,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胡繼宗和蘇聯專家代表也發表講話。市長吳佔魁在汽輪發電機前剪綵,會場鼓樂喧天,掌聲雷鳴,如同過年一般。到1959年,株洲電廠的總裝機容量達到了48000千瓦,佔全省火力發電裝機總容量的45%,成為湖南省最大的火力發電廠。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六)

1955年,蘇聯專家和中方技術人員在電廠建設工地上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六)

株洲電廠初建時的情景

株洲的“156項工程”中建廠過程最坎坷的要數株洲洗煤廠。株洲洗煤廠原名株洲選煤廠,該廠的設立是主要為武鋼服務,對江西萍鄉和湖南資興出產的煤進行進行清潔,以供應武鋼煉焦精煤,屬於武鋼的配套企業。

1954年2月,株洲選煤廠籌備處成立。原計劃由蘇聯專家組織選址和設計,蘇聯專家多次來株進行實地考察,選定了田心菱角塘作為廠址。1954年10月,蘇聯煤礦部對外聯絡司的楚庫洛夫提出:“為供應武鋼煉焦精煤,在株洲設立選煤廠是必要的,需要作為單獨項目提出,經蘇聯政府同意後可以增加。”之後,中國燃料部陳鬱部長便向蘇方提出單獨立項,但未獲批准。

此後,燃料部決定該項目改由國內設計,可國內無法制造大型選煤設備,設計被迫中止。燃料部只好再次尋求外援。經過多方努力,1955年9月與波蘭政府達成協議,該項目由波方設計且提供成套設備,並派專家指導施工和安裝調試。1955年10月19日,波蘭專家來株進行實地考察,最後仍然選定田心菱角塘作為廠址。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六)

市長吳佔魁在廠房動工儀式上揮動第一鍬土

1957年6月2日,株洲選煤廠正式動工興建,1959年9月8日建成投產,這標誌著我國江南第一座大型現代化選煤廠正式建成。

一個宏願造就的奇蹟——株洲早期建城史(六)

中波雙方領導在工廠竣工典禮上剪綵

在這幾個“156項工程”開工建設的同時,全國“一五計劃”的694個限額以上工業項目中又有7個相繼落戶株洲,後來大名鼎鼎的“清水塘重工業區”就是在這一時期建設起來的。1956年12月1日,株洲冶煉廠動工興建,清水塘工業建設拉開大幕。緊接著,株洲化工廠、株洲氮肥廠等大型企業也在清水塘落戶。此外,株洲玻璃廠選址銅塘灣、株洲橋樑廠選址蘆茅塅、株洲汽車齒輪廠選址晏家灣,至此,株洲逐漸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體的董家塅、晏家灣和清水塘三大工業區,株洲城市的骨架已基本形成。

為支援株洲的工業建設,國家從省內外調來了一大批企業管理人員、技術骨幹,以及城市設計、施工和測量技術人員、還有成千上萬的農民工。僅1957年就調入了普工2萬餘人,技術工人3400人,形成了全國支援株洲的繁忙景象。

1955年至1956年間,市委書記馬壯昆和市長吳佔魁帶領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為配合各選址單位跑遍了株洲的山山水水,幾乎可以說是用雙腳觸摸了株洲的每一寸肌膚。他們雖然身體疲憊,但心中卻是滿滿的成就感,因為此時的株洲已不再是當年那個不起眼的小鎮,短短數年間,株洲已經有了一座工業大城的雛形,並取得了如成功試製中國第一臺航空發動機這樣偉大的工業成就。當初,他們站在奔龍山頂對著株洲這張“白紙”所描繪出的宏偉藍圖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