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这个叫法该改改了

“农民工”这个叫法该改改了

农民工,这个词来源于上世纪末,因为农民在家务农闲暇时间增多,需要进城打工多赚一点儿,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

农民工,本质上还是农民,而农民是会种地的,是懂基本的农业耕种常识的。但是,今天的“农民工”,还是农民吗?

今天,在这方面也是“一刀切”概念实在不妥。只要你不是城镇户口,统统都叫“农民”,而你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被称作“农民工”。妥否?

在“农民工”这样的称呼下,既有歧义,也有歧视。

“农民工”这个叫法该改改了

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许许多多的农业人员进城谋生,到如今已经产生了“农二代”和“农三代”。这些“农后代”既没有生长在农村,不懂农业不会耕种,也不属于城市,成了第三空间的人。找个工作就个业,被叫做“农民工”,心里实实不是滋味儿。

在大家的记忆里,认知里,“农民工”这个词,似乎就是临时工,就是工地上的苦力工,就是各种堆积在城市角落的“泥腿子”,这样的印象在老一辈“城里人”记忆犹新。而不曾与这些交融过的“城后代”们,仅仅只是凭一声个“称呼”,一个“叫法”,足以让这些“城后代”们,对“农民工”这个群体,有意无意地拉开了距离,并且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这个群体,实在不妥。

“农三代”与“城三代”,同为一片天,同在城市生长、生活,可两者的“身份”迥异,待遇千差万别。隔阂的种子也许会就此埋下。就如同当前疫情之下,有位儿子留学国外的妈妈在面对镜头时说那样“你们这就是仇富!”

“农民工”这个叫法该改改了

她说的没错,我们确实有这样的心理。可是这样的心理并不是刚刚产生的,而是不同群体间的隔阂已久,缺少交流沟通,加上各种“不平等待遇”造成的。“仇富”的人并没有太大的错,错的是整个社会系统对待“富有者”的态度与对待大众的态度是不同的;错的是“富有者”距离大众的视野渐行渐远。

人性就是这样,当别人在自己面前摆“优越感”时候,自己就会在另一些人面前摆“优越感”!对那边可以“仇富”,对这边就可以“蔑穷”。而“农民工”在很多人眼里,就是“蔑穷”的对象。一个称呼,就可以是这种心理的引线了。

可是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些“农民工”的存在,填补了城市里的各种窟窿和空缺,使得一个城市不再“缺零件少配料”。城市能正常运转起来,离不开“农民工”。因此“农民工”对城市来说,是永久存在的一个群体。

“农民工”这个叫法该改改了

问题来了,把一个永久存在的“工作群体”叫做“农民工”,无论客观还是主观,都不值得继续下去了。

民族在大融合,社会在大融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在减少,不应该首先被一个“身份”和“叫法”隔离。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岗位,你是城镇户口,叫做“职工”,我是农村户口,就是“农民工”。主观上的歧视感瞬间蹦出。

农二代,农三代,虽有农业户口,但不再是农民,他们需要有和城市人一样的平等感,不希望被人叫做是“农民工”。“农民工”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外来人口”,而“排外”心理是人最常见的心理之一。在这样的心理笼罩下,“农民工”被歧视,被不公平对待,是常见的事情。

“农民工”这个叫法该改改了

在就业,保险,医疗,教育等各方面,这些不对等的待遇是普遍的,难道只是因为一个“身份”吗?我们究竟是要讲“人人平等”,还是讲“同类身份的人平等”?

我知道,一个发展过程中的国家,需要完善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只有与时俱进,查漏补缺,在发展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才不会积小恙而成大病。历史的车轮总是前进的,而路不仅在脚下,更在远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