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這個叫法該改改了

“農民工”這個叫法該改改了

農民工,這個詞來源於上世紀末,因為農民在家務農閒暇時間增多,需要進城打工多賺一點兒,彌補農業收入的不足。

農民工,本質上還是農民,而農民是會種地的,是懂基本的農業耕種常識的。但是,今天的“農民工”,還是農民嗎?

今天,在這方面也是“一刀切”概念實在不妥。只要你不是城鎮戶口,統統都叫“農民”,而你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被稱作“農民工”。妥否?

在“農民工”這樣的稱呼下,既有歧義,也有歧視。

“農民工”這個叫法該改改了

隨著全國城鎮化進程加快,許許多多的農業人員進城謀生,到如今已經產生了“農二代”和“農三代”。這些“農後代”既沒有生長在農村,不懂農業不會耕種,也不屬於城市,成了第三空間的人。找個工作就個業,被叫做“農民工”,心裡實實不是滋味兒。

在大家的記憶裡,認知裡,“農民工”這個詞,似乎就是臨時工,就是工地上的苦力工,就是各種堆積在城市角落的“泥腿子”,這樣的印象在老一輩“城裡人”記憶猶新。而不曾與這些交融過的“城後代”們,僅僅只是憑一聲個“稱呼”,一個“叫法”,足以讓這些“城後代”們,對“農民工”這個群體,有意無意地拉開了距離,並且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看待這個群體,實在不妥。

“農三代”與“城三代”,同為一片天,同在城市生長、生活,可兩者的“身份”迥異,待遇千差萬別。隔閡的種子也許會就此埋下。就如同當前疫情之下,有位兒子留學國外的媽媽在面對鏡頭時說那樣“你們這就是仇富!”

“農民工”這個叫法該改改了

她說的沒錯,我們確實有這樣的心理。可是這樣的心理並不是剛剛產生的,而是不同群體間的隔閡已久,缺少交流溝通,加上各種“不平等待遇”造成的。“仇富”的人並沒有太大的錯,錯的是整個社會系統對待“富有者”的態度與對待大眾的態度是不同的;錯的是“富有者”距離大眾的視野漸行漸遠。

人性就是這樣,當別人在自己面前擺“優越感”時候,自己就會在另一些人面前擺“優越感”!對那邊可以“仇富”,對這邊就可以“蔑窮”。而“農民工”在很多人眼裡,就是“蔑窮”的對象。一個稱呼,就可以是這種心理的引線了。

可是實際上,正是因為這些“農民工”的存在,填補了城市裡的各種窟窿和空缺,使得一個城市不再“缺零件少配料”。城市能正常運轉起來,離不開“農民工”。因此“農民工”對城市來說,是永久存在的一個群體。

“農民工”這個叫法該改改了

問題來了,把一個永久存在的“工作群體”叫做“農民工”,無論客觀還是主觀,都不值得繼續下去了。

民族在大融合,社會在大融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也在減少,不應該首先被一個“身份”和“叫法”隔離。同樣的工作,同樣的崗位,你是城鎮戶口,叫做“職工”,我是農村戶口,就是“農民工”。主觀上的歧視感瞬間蹦出。

農二代,農三代,雖有農業戶口,但不再是農民,他們需要有和城市人一樣的平等感,不希望被人叫做是“農民工”。“農民工”在很多人眼裡,就是“外來人口”,而“排外”心理是人最常見的心理之一。在這樣的心理籠罩下,“農民工”被歧視,被不公平對待,是常見的事情。

“農民工”這個叫法該改改了

在就業,保險,醫療,教育等各方面,這些不對等的待遇是普遍的,難道只是因為一個“身份”嗎?我們究竟是要講“人人平等”,還是講“同類身份的人平等”?

我知道,一個發展過程中的國家,需要完善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只有與時俱進,查漏補缺,在發展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發展,才不會積小恙而成大病。歷史的車輪總是前進的,而路不僅在腳下,更在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