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 愿天佑中华 战胜疫情

约二十年前,非典肆虐。

如今,新型冠状病毒横行。

谁知道,会不会有下一次?是在什么时候?

抗洪、抗非、地震救灾。

在重大灾害、疫情面前,我们统一指挥、高度协调,国家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让每个人安心、齐心,更有信心!

白衣天使、解放军的“逆行而上”,再次让国人看到在危难面前,总是有无名英雄们共同铸就真正的国之栋梁!

此次疫情的源头或者说起因,有说蝙蝠的、有说蛇的、有说竹鼠的,有多名学者或专家对此做过表述,但目前还没有官方发布,比如说就是吃蝙蝠、就是吃蛇吃出来的,还没有官方确定的说法,或者说用词比较谨慎、严谨。即便如此——自从那个海鲜市场第一次被提及,到最先发病的人群,到随后一条条碎片化的信息逐步批露,已经让很多人潜意识里在说——这个灾,就是瞎吃吃出来的。

海啸、地震,那是天灾,那没办法避免。如果真的是什么吃蝙蝠吃出来的“人祸”,想想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包括对社会的影响;想想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这代价是不是——有点大?

如果真是吃出来的“人祸”,那给人感觉就像一张考卷:是,我们高度协调,等于我们把那最难的大题,二、三十分的应用题,疫情防控、救助做的很好;却在一两分的小题目上、在所谓什么野生动物市场监管上翻了船,那感动之余就总会觉得有点窝囊。

我不是学医的,自己印象中,能人传人的传染病可能就是一些红眼病啊、肝炎啊、艾滋病啊什么的。最近这一段时间,被媒体科普了很多关于蝙蝠、埃博拉相关的知识,用我的话简单概括吧,就是:“第一、这些东西很危险;第二、你不招惹它们,一般它们也不招惹你。”那按我的理解,除非是我们把养猪场或者养鸡场修到蝙蝠窝了,否则如果不是高频率直接食用这些所谓“野味”或者其食物链相关的野生动物,至少这个“病源”的可能性就没那么高。

非典的时候,有人说是“果子狸”,包括后面又有什么——为果子狸“平反”,其实直到非典结束,说实话我都不知道啥是果子狸,当时只是觉得:这下看谁还不吸取教训,以后还敢乱吃不?监管部门还敢大意不?如今又据说是吃蝙蝠、吃蛇,同样的问题又出现在我脑海中。

我们好像善于遗忘,就好比前几天有几个女孩开车进故宫,本来已经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是疫情出现后,很难再搜到“开车进故宫”的后续报道,比如“相关责任人员最后是怎么处理了啊”什么的,当然!——这个例子也许举的不是很合适,这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话题;这么说吧,我想起以前看过一个卖假烟假酒的,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了实话了,他说:“我哪怕被抓十次,这中间你甭管又是罚款又是送礼什么的,你只要让我跑掉一次,那九次的钱——全能回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违法成本的问题,“十次”、“一次”和“九次”这些量词恰恰说明了违法者心里的潜台词:“社会危害我造成了,但是你能把我咋地吗?完了我在里面还有利可图。”

再说起这个吃野生动物这个事,其实和卖假烟假酒差不多,也是三方——买的人、卖家、管理者。但我们说如果是由于吃蝙蝠这些引发的此次疫情,那这个违法成本有多大呢?是一个海鲜市场能担得起的吗?包括管理者,或者我们叫责任人,发生这么大的事件,该追责到哪一层呢?特别是这里面这个所谓的违法成本,要怎么弄,才能让后面的人长记性呢?如果真是“人祸”,就像我开头说的——谁知道,会不会有下一次?是在什么时候?那么,我们要不要有下一次呢?

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不是所谓的追责,而是最大程度的控制疫情,消灭病毒,我相信在我们国家坚定而有力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驰援,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疫情!

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一个个“抛弃”自己的家人冲向前线甚至牺牲的医护工作者及科研人员,不夸张的说,现在她们就是大家健康活下去的希望,她们越是义无反顾,越是让人觉得有一天这个事一定要有个交代,怎么就爆发的?为什么是在这个地方?一定要秋后算这个账,且不再说什么如果真是什么之类的假设,就直白说吧——即便吃蝙蝠、吃蛇这些哪怕只是会造成新型传染病疫情的可能,那倒要看看,究竟是能不能管的住这张馋嘴?能不能长记性?!我是没工夫再去查相关法律,比如野生动物能不能吃或者说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能交易之类的,毕竟天平的那一头,是大家的性命啊,不是吗?

包括我们的媒体,战士拿的是刺刀、医生拿的是手术刀、媒体手中的话筒、笔和文章,也是一把刀,只是奋战在不同的战线、面对不同的敌人而已。不光是在此次疫情中,就包括在对于将来所谓“野味市场监管”如此细微的一个社会切入点,媒体在自己的战线上,能不能立得住自己的权威、能不能起到足够的监督、曝光、警示作用,有没有新形势下足够的觉悟和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理论水平,同样是考验。

众志成城,愿天佑中华,战胜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