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没有功高盖主,为何却还是被杀了?

娄本帅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可见刘伯温是一个十分自信的人,关于刘伯温之死也是众说纷纭,快赶上一个千古谜团了。但是也无外乎是三种,一是病死,二是被胡惟庸害死,三是被朱元璋受命杀死,而我认为是病死的。



崭露头角

刘伯温,进士出身,在元朝做过官,后因官场腐败,辞官回乡,后投奔朱元璋。一开始朱元璋虽然很重视他,但是并没有重用他,而刘伯温也是在朝廷上一言不发。在朱元璋刚打下南京城不久,左有陈友谅,右有张士诚,北边还有元庭,可以说处于三面包围之中,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十分危险。


朱元璋很犯愁,见刘伯温从来都是一言不发,起了兴趣,便问他当前形势。刘伯温说“张士诚享受安定,不会主动攻打自己。元庭大势已去,空有其表,只有陈友谅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主,只要先打败他,便可图谋天下”。朱元璋听后对他大加赞赏,从这时刘伯温方走向了历史的舞台。

淮西勋贵

朱元璋是史无前例的从南向北打天下的,而起初的核心力量就是淮西勋贵们,淮西勋贵政治集团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浴血拼杀,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朱元璋建国称帝之后,淮西勋贵又是朱元璋最头疼的问题,骄兵悍将难以束缚,正所谓立功有多大,祸害就有多大。


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们结党营私,拉帮结伙,收刮钱财,祸乱朝纲,逐渐走到朱元璋所不能容的地步,朱元璋欲要收回其手中的免死铁券,也不能让其收敛。所以这时朱元璋极其需要培养一股能够与之抗衡的力量,朱元璋就选中了朱元璋,杨宪,但是杨宪是酷吏,欺君聪明反被聪明误,只剩下刘伯温。

力争结仇

于是刘伯温和整个淮西勋贵们的争斗便开始了,刘伯温有朱元璋的信任,淮西勋贵们在胆大包天也不敢直接的对付他,刘伯温也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所以淮西勋贵们对刘伯温恨之入骨,蓝玉出征之时更是直接请命,欲让朱元璋杀死奸臣刘伯温。


刘伯温之死

一、病死

刘伯温晚年常常卧病不起,除了自己称病之外。身子骨确实不好。再加上抄心过度,心力交瘁,本身年龄也大了,一病不起很正常。对待一个即将病死之人,再冒大风险除之,有点不太值得,所以我认为刘伯温是病死的。

二、胡惟庸毒死

朱元璋后期认为宰相制不是很好,欲废除宰相制,所以故意放权给当时宰相胡惟庸,让其在京中管理政务,自己则是去度假了,也就是先让胡惟庸自己折腾,之后在给你立下一个罪名,以服众口。



据说,刘伯温最后一次重病卧床不起,胡惟庸前去看望过,并给了其一壶药,刘伯温喝完之后病情加重,不久就离世了,所以有人说是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但是我认为胡惟庸去看望刘伯温是有一些看其笑话的意思,自己大权在握,而你却即将病死,有一些小人得志的意思。而没有必要对一个将死之人下毒手,落人口舌,所以我认为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三、朱元璋受命杀死

我认为这个更不太可能,这种说法无外乎是说刘伯温功高震主,朱元璋忌惮他,于是派人杀害了他。我认为刘伯温虽然功劳很高,但是却并没有震主,刘伯温的地位都是朱元璋亲手给了,一句话就可以收回,想到刘伯温还得仰仗着自己,所以我认为朱元璋没有必要杀害刘伯温。

刘伯温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可见其是多么的自信。刘伯温是一个我十分喜欢的人物,其博览古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争权夺势,做人有底线,为人有方法,才华与勇气并存,以一己之力抗衡整个淮西勋贵,很值得敬仰。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洪武八年的正月,刘基刘伯温病重,丞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前来探望,刘基吃下他送的两服药之后,病情反而加重。朱元璋写了一道手谕,派人把刘基送回浙江的青田老家。四月十六日,六十五岁的刘基死在家中。

一般的观点认为,刘基之死是遭了胡惟庸的黑手,而胡惟庸敢于这么做,是得到了朱元璋的授意。那么,不管这件事是谁在主使,刘基为何被害,他惹了谁?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当中,刘基算是死得比较早的,这时候朱元璋对大臣们相对是比较宽容的,也还没有诛杀功臣的做法,所以刘基的死,原因在其它方面。

第一就是刘基的出身和个性,决定了他和朱元璋集团的成员不是一路人。

刘基是浙江人,考中了元朝的进士,做过官。而朱元璋和他的亲信都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贫贱者,李善长虽然有文化,也是落魄文人,都无法和刘基相比。

刘基精通星象之学,性格刚正严明,自视甚高,这些都让别人不太舒服。而且他是外省人,很难融入朱元璋的核心圈子。

第二,刘基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不久又让他兼任御史中丞,负责整顿官纪,这个职务让他得罪了很多人。

洪武元年,刘基处罚中书省一个名叫李彬的人,丞相李善长出面求情,但刘基坚持处死李彬,让李善长大恨,在朱元璋面前批评刘基太专横。刘基对杨宪、胡惟庸等人的评价也很低,而且毫不掩饰他的鄙视,让他树敌很多,在朝廷中没有什么朋友。

第三,最关键的一点,刘基让朱元璋感觉到了疑惑,这一点才是最致命的。

刘基是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做出过很多有益的建议,朱元璋登基之后大封功臣,只给了三位文臣爵位,刘基就是其中之一,得到一个诚意伯,也证明朱元璋对他的肯定。

但朱元璋对刘基并不是言听计从,比如当初营救韩林儿,后来建造中都等大事,朱元璋都没有听从刘基的建议。

洪武元年大旱,身为太史令的刘基趁机反对朱元璋的一些做法,比如让阵亡军人的妻子集中居住在寡妇营,大量征调工匠导致许多人惨死,把张士诚的许多部下充军等。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但仍然没有下雨,气得朱元璋打发刘基回家为民。

那以后,刘基建议设立谈洋巡检司,管理浙江和福建之间的大片区域,防止违法的贸易活动。当地有军人反叛,刘基让儿子刘琏赶到南京,绕开中书省,直接向朱元璋奏报。丞相胡惟庸非常不满,新账旧账一起算,指责刘基设立谈洋巡检司是为了赶走当地的居民,把自己的墓地建在那里,因为那里有王气。

这种指责最能打动朱元璋,他下令夺去刘基的食禄。刘基赶快赶到南京去,向朱元璋引咎自责,那以后他就留在南京,不敢回老家,防止对手再对自己下黑手,方便随时向朱元璋辩白。

《明史》记载,刘基临死前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让朱元璋不放心了,他拿出一本《天文书》交给儿子刘琏,告诉他赶快把这本书呈献给朱元璋,而且千万不要让后代子孙研究这本书。


于左


我想说的是刘伯温必死!只从智慧和谋略方面刘伯温在明朝的历史里确实功不可没,后人甚至比肩诸葛亮、张良。但实际上刘伯温的的谋略和他的政治格局完全不成正比,最确定的是是刘伯温对皇权不敏感的大脑注定他活不长久。

让朱元璋忌惮的厚黑学

在刘伯温入伙朱元璋团队的时候,朱元璋的事业刚刚起步四面为敌,刘伯温的才能很快就得到朱元璋的认可,不断地给朱元璋解决各种难题,化解危机。其中有一件事,刘伯温给朱元璋埋下了提防的心思。

朱元璋和陈友谅打架的时候,张士诚横插一脚向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被困的韩林儿就给朱元璋发了SOS信号,当时的朱元璋自保都难。

关键时候刘伯温全力阻挡:跟着韩林儿已经,没有奔头,不救出来还好,救出来了将来谁当皇帝?而且安丰丢了就丢了,如果陈友谅趁机打来,我们就惨了。

这个建议被当时的热血青年朱元璋否定了,故事也按照刘伯温的编剧发展。出现偏差的是:刘伯温谋略是正确的,但是他错误的表达出的价值观——利益可以不择手段,让精通权术的朱元璋觉得可怕。当朱元璋身份转变的时候,刘伯温这种权术的应用就不是邀功的手段,而是帝王内心深藏的恐惧和戒备。


朱元璋被挑衅的皇权

刘伯温虽然是开国功臣,但是他算不上朱元璋的嫡系,比起李善长,汤和,徐达等。刘伯温算是外来人圈子里混的最好的一个。而且刘伯温在元朝时期也做过官,算个中产阶级。刘伯温很多决策和思想受元朝政治影响多,这就不招朱元璋喜欢了,关键刘伯温的谋略总不合时宜的挑战朱元璋。

明朝初期政治上分为淮西派和浙东派(刘伯温浙东派的老大,李善长淮西派的龙头)这俩派系的斗争引发著名的胡惟庸案件,也是刘伯温被杀的诱因。

刘伯温找了个下雨的由头杀掉李彬,是在朱元璋不知情时候干的的,这已经是对朱元璋皇权的挑衅。不管李彬的罪过大小,决定生死的只有皇帝。况且李善长亲自和刘伯温求情,你好我好共同发财多好?奈何情商底下的刘伯温不买账。请注意:刘伯温当时是言官的一把手。这种性格的人基本上把整个朝廷都得罪了,皇帝也不例外。最终结果老天爷没下雨,刘伯温被发配回家。

刘伯温最终引来杀身的谋略,是他不在朝的时候安排了一个叫杨宪的暗棋左右政权,一度把淮西派压的头打,这一招瞒天过海把朱元璋也耍了。主要朱元璋不傻,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相位论,大意的刘伯温在谈话中把朱元璋的领导水平否认,也彻底让朱元璋下决心杀他,胡惟庸就成了朱元璋选择的刀,因为这把刀没有那么锋利。

刘伯温就属于比领导能干,还不和领导一条心的后备干部,不是一条心就算了,关键还不听领导的话。这样子的手下怎么让领导喜欢?何况朱元璋还的考虑大明子孙的千秋万代,只有刘伯温的死才能让他放心!


宗人府小二


刘伯温被朱元璋誉为“吾之子房”,但说实话,论计谋,刘伯温不在张良之下,要论生存智慧,刘伯温跟张良没法比,差得太远。刘伯温被杀的根源,在于他介入朝争过深,他所领导的浙东集团与李善长、胡惟庸领导的淮西集团水火不容,朱元璋正好利用两派的互殴,借力打力,把两派的头头们全部杀光,达到他废除丞相制的目的。

一、刘伯温的价值过期了

刘伯温在军事、政治领域都对朱元璋有过巨大贡献,但最突出的还是在军事层面,要论治理国家,李善长则更胜一筹。大明王朝建立后,天下大势已经很明了,军事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刘伯温的军事才华,对朱元璋来说就是过期产品。

随着刘伯温价值的缩水,他还有一个比较致命的地方,但凡以计谋服务于主人的臣子,不可避免让主人留下一个“阴险狡诈”的负面印象。比如,如何对付小明王,计谋就很阴毒,虽然对朱元璋有利,但久了,难免让朱元璋看到刘伯温,就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这一点,陈平就很直率地承认,自己恐怕子孙不得好报,张良干脆告别红尘,远离政治的漩涡求自保。朱元璋称刘伯温是“吾之子房”,实际上刘伯温没有张良的智慧,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缩水,以及面临的尴尬局面。

二、两大集团的鹤蚌相争

随着大明帝国的建立,利益诉求导致派系的形成。淮西集团的老大是的李善长,以及后起之秀胡惟庸,浙东集团的老大其实就是刘伯温,以及他一手扶植的杨宪。

两派的各种明争暗斗,朱元璋都看在眼里。自古帝王最头疼的就是党争,这种派系斗争就是党争的苗子,朱元璋不可能不警惕。就在这两派相互攻伐的过程中,他们都忽略了一件事,他们的权力争夺其实早已经动了朱元璋的奶酪,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朱元璋是个绝对霸道的皇帝,否则他也不可能从一介平民,登上大宝。在他心目中,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早晚会危及江山的安危,所以废除丞相制,早已在他的计划中,只是他需要一个机会。

两派的斗争,其实就是在为朱元璋实施自己的计划铺路。当刘伯温受到胡惟庸打击,并在生命受到威胁的状态下,朱元璋不是施以援手,而是推波助澜,他要用刘伯温的血,增加胡惟庸一党的债!这就是朱元璋的计划。

三、刘伯温的结局

关于刘伯温的死,一直存在争论。有人说刘伯温就是正常死亡,有人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下毒害死的,还有人说害死刘伯温的是朱元璋。当然,跟民间所谓风水宝地无关。

我个人认为,即便是胡惟庸下的毒手,也肯定是朱元璋的默许。原因绝对不是所谓的“功高盖主”,一位谋士,功劳再大也盖不了主。实际上,朱元璋在他的棋盘上,已经布好了一盘围剿淮西集团“大龙”的局,为了让胡惟庸等入局,刘伯温成了他诱敌的弃子!

刘伯温弃子的角色,早就随着他价值的缩水就已经决定,浙东集团领袖的身份,更使他逃无可逃!

所以,从这角度说,刘伯温其实就是被朱元璋杀害的,出于政治需要而已。


寻根拜祖


刘伯温于公元1360年,被朱元璋请到南京做谋臣,他为大明立的第一件功便是奠定了南方大一统的格局。当时,南方已是四分五裂,朱元璋还是属于弱小的一支,然而位于上方的张士诚与下方的陈友谅可以说是对朱元璋形成了夹击之势。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正是刘伯温说了那句先打陈友谅,再战张士诚的口号。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刘伯温正是摸准了张士诚喜欢看别人打架的特点,而先攻击张士诚,陈友谅必定抄后门,所以先打陈友谅,让张士诚看会好戏。面对强大的陈友谅,刘伯温又根据其人多疑的性格,在通往南京的关隘上,将一座木桥连夜改成石桥,学诸葛亮唱空城计,使得陈友谅生疑,恰恰中计改道进了龙湾,成了朱元璋砧板上待宰的羔羊。在大破陈友谅之后,刘伯温又花了八年帮助朱元璋一统南方。朱元璋这样评价刘伯温:吾之子房(汉代的张良)也。

公元1367年,刘伯温参与制定了朱元璋的灭元计划,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公元1370年,元顺帝被赶往塞外,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被封为伯爵。但第二年(1371年),刘伯温就染病了,向朱元璋递交了辞官文书,并且获得了朱元璋的允批。这样直到1375年,刘伯温已经病得走路都需要人撑扶了。这年元旦,所有的在京官员都必须来参加当日的早朝,刘伯温被撑着来了。

朱元璋看见刘伯温的这般模样后,十分伤感,便下令让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刘伯温按照御医开的方子抓药,吃了后胃部十分难受,便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的意思,说胡惟庸加害他。但此刻胡惟庸可以说是宠臣,朱元璋如何会怀疑到胡惟庸的头上,于是只是宽慰了刘伯温说他人老了净瞎想之类的话,刘伯温内心十分沮丧。这之后,便是谁开的方子也不吃,一个月后,刘伯温病逝。

刘伯温是病死的,这是在正史中是明确记载的。有人怀疑这是朱元璋暗示胡惟庸这么干的,这实属天大的污蔑,试问他对一个路都不能行走的刘伯温下此毒手干嘛?这不是没事找千古骂名受吗?朱元璋没事去杀刘伯温干嘛?

而正史上的胡惟庸是什么人?谋逆造反之前,就是一个残害忠良的大奸臣。张廷玉评价胡惟庸是一个“小人奸佞,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身阴贼者”。就是说他仗着朱元璋的宠幸,肆意弄权,残害忠良,并且他还是一个心胸狭窄、阴暗至极、睚眦必报的人。胡惟庸对刘伯温下毒,正是因此早前李善长被罢相后,朱元璋选任新宰相问谁适合。被问到胡惟庸是否能担大任,刘伯温说他就像一匹翻车的马。正是因为此,胡惟庸开始记恨他,但刘伯温于第二年就因病辞官了,不然早把他害了。

因病而死的刘伯温都被算在了朱元璋的头上,更何况那些真正因罪被朱元璋杀掉的人呢?这是天大的污蔑。试问除了冤杀了一个李善长还有谁?而对于帝王来说,李善长成了明朝文官集团朋党之首,威慑皇权,又有哪个皇帝不会动他,这也是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宰相的原因。

再举个例子,比如沈万三的结局,我想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沈万三是被朱元璋抄家杀头了。说的是1368年,沈万三为朱元璋修南京两道城门,比朱元璋提前了三天,可以说是打了朱元璋的脸。不久后,又拿出百万黄金为朱元璋犒劳三军,越了皇帝的权,因此被朱元璋抄家杀头。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根据沈万三当地的《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早在张士诚占领浙江(1356年)以前就去世了。两人根本没见过面,还扯出了那么多传说。

再回到上面这个问题,以传言杀沈万三为例,子虚乌有的事情就是要污蔑朱元璋残暴,来诽谤他杀功臣这件事,这一系列的事件都纯属造谣。朱元璋不是昏君,连康熙都是他的粉丝。刘伯温在辞官时,是辞了很多次,朱元璋才同意的,这样一个人才,朱元璋怎么会杀他的呢……


读文学史诗


大明朝是朱元璋这个大猛人,带领一群的猛人建立起来的。朱元璋在的时候,可以把手下这些猛人收拾的服服帖帖。但是太子朱标仁慈宽厚,温文儒雅,将来可以镇得住这些猛人吗?所以朱元璋在自己走之前,准备先把他们都送走。刘伯温作为这群猛人之一,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说是神机妙算也不为过。他帮助朱元璋策划了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和北元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权谋之策,厚黑之学玩的极溜,这样的人放在自己身边心里都发毛,更别说善良的太子了,是必须除掉的黑名单成员,这注定了他不会有好的下场。

朱元璋手提屠龙刀,就等一个由头。由头很快就来了,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势力等外部矛盾后,朝廷内部矛盾马上升级为主要矛盾。大臣们以区域分成两派,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两派展开的激烈的斗争,朱元璋则乐得坐山观虎斗。通过争斗,先是李善长失去朱元璋的信任,多次遭到斥责。但是朱元璋决定先拿刘伯温开刀,开刀之前还先找了刘伯温谈了一次话,交流心得。朱元璋表示准备把李善长的丞相给换掉,谁可以接任丞相。刘伯温表示,这个需要朱老大决定。朱元璋提出杨宪怎么样?刘表示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合适。汪广洋呢?此人很浅薄,不合适。胡惟庸呢?野心太大,不合适。本来前边的谈话都没毛病,但是接下来刘伯温抽风了。朱元璋说,那看来只有你刘伯温能胜任这个丞相了。刘伯温抽风到,以我的才能是可以胜任丞相的,但是我这个人太嫉恶如仇,丞相人选还是老大你自己慢慢找吧,但是现在我看,其他人没有一个合适的。这话说的太作死了,朱元璋生气了,直接把刘伯温给炒了鱿鱼,让他回家养老去了。后来,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便派胡惟庸带着御医探病,吃了御医开的药后,病情加重,不久病逝。

表面上看刘伯温是自己病死的,并非是朱元璋杀了他,但是胡惟庸和刘伯温有仇,朱元璋却派他去探望刘伯温。而刘伯温是浙东集团领袖,在朝中影响很大的,我想胡惟庸是断不敢随便做手脚的,他很有可能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无论此事是否是朱元璋指使,但毫无疑问的是,刘伯温的死朱元璋是有重大嫌疑的,以朱元璋有屠戮功臣的爱好来推断,说是他杀的刘伯温也不为过。

就这样,为了将来太子皇位稳固,为了将来大明江山稳固,刘伯温秘密被杀,诚可哀哉!


八卜书友


刘伯温作为一代文官,并没有功高盖主,却最后还是被杀了。为什么呢?!问的好像明初的功臣们都是因为功高盖主才被朱元璋杀害的一样。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明史》中称刘伯温“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刘伯温虽然被文学艺术提升到像诸葛亮一样能掐会算,羽扇纶巾的智者。但是实际上他“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一副梁山好汉的形象。




确实,刘伯温运筹帷幄,他提出的十八策,北伐灭元等均被采纳,功劳不比李善长、徐达等差。但是因为他本是元的遗臣,又属于和淮西帮对立的浙东帮,平时又嫉恶如仇得罪不少权贵尤其是胡惟庸,朱元璋本是草根出身,对文人有一种天然的抗拒,从朱元璋开国封功臣就可以看出来,刘伯温最高官至二品、御史中丞,而且反复几次被贬。尤其是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开始诛杀打压功臣,开始第一要整的就是李善长,并且想借刘伯温的刀开杀,这样的事刘伯温是不会干的,所以请退还乡了,怕朱元璋生疑,把自己儿子就在京城当官(实为留作人质)。



要说汤河也辞官回乡了,为什么就汤河得以善终了呢?看看人家汤河怎么做的呢?自己低调做人还严管子孙家奴,遣散妻妾,俸禄分散乡邻。而刘伯温呢?有县官仰慕微服拜访,知道后大惊,还将此事上奏朝廷表示自己一向是低调的,朱元璋也是没事就写信给他问问天相之类。也就这样藕断丝连生出祸端了。

刘伯温发现青田县有块叫“茗洋”的空地,多盐贩盗贼,于是借儿子上奏建议建立检司把控这里。胡惟庸因没经他手,而且记恨当初刘伯温建议朱元璋不要用他做丞相,歪曲刘伯温会看风水,觉得此地有王气,想用做自己墓地,百姓不服,所以故意请设检司来压制百姓。朱元璋竟然信了,刘伯温赶忙赴京来请罪,皇帝也不治罪也不赦免就这样把这事吊了两年,刘伯温回去就病了。胡惟庸受朱元璋命带御医探望一次,就像李文忠、徐达被探望以后一样,刘伯温按单抓药,三个月后病没好,反而越来越厉害最终身亡了。

摊上朱元璋这样的主子,不能做微臣就会变成危臣。汤河是朱元璋的发小儿,深知朱元璋为人,而且一直是把朱元璋供在头顶上(当初举荐朱元璋从军,他本是官都跟在朱重八屁股后面听人家朱士兵的),相比汤河,刘伯温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更没有隐忍自保的情商。所以比他强的死了,比他差的死了,他终究也逃脱不了。


墨梅逸清寒


第一,刘伯温虽然没有功高盖主,但是,他不是朱元璋淮西系集团的核心之一。对于朱元璋来说,对他不太放心。相比,对李善长他们更有信任感。从封开国第一功臣可以看得出,是李善长可以看得出。第二,刘伯温是个全能人才,又精通奇术。对于平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来说,最怕他怕对自己不利。因为那时的百姓最信迷信,往往被那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所以,留着刘伯温对他来说,是个头疼的事。第三,刘伯温在官场上,处处打压淮西系的官员。对于朱元璋来说,是结党营私。是对他自身皇权的挑衅,他不可能容忍别人不尊重自己。第四,刘伯温学习的是儒家思想治国方针策略,主张的事仁政思想。跟朱元璋初期的治国安邦相悖,因为朱元璋初期统治,官场不清明,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其实需要严厉的治国之策,来安定天下之心。


江南笨才


刘伯温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可以说,朱元璋能够开创大明,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刘伯温的神机妙算。但是,在刘伯温功成名就之后,他深知朱元璋的为人,于是几番上奏请求告老还乡。按理来说,朱元璋既然怀疑刘伯温,让其归乡养老是一件双赢的抉择。



可是,朱元璋的心思和大多数不一样,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他逐渐的养成了刚愎自用的毛病,认为只有皇帝不要臣工的道理,臣工主动请辞在他看来就是大逆不道的。当然,这也是有所区别的,对于刘伯温,朱元璋是有另外的心思的。一方面,朱元璋非常反感刘伯温那种自命清高的傲骨风尚,另一方面他又想要继续用刘伯温,好像不把他榨干就不罢休一样。

另外,刘伯温并没有功高盖主,相反,在那个时代的人都死死的被朱元璋给压着,没有一个人敢去触犯朱元璋的龙颜,而且刘伯温只是一个文臣,并不会对朱元璋的统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朱元璋也丝毫不担心刘伯温会对自己产生威胁。

刘伯温为朱元璋鞠躬尽瘁,最后终于死在了任上。一般来说,刘伯温的死都是归结于胡惟庸送的汤药,胡惟庸当时受到朱元璋的信任(表面上是这样)权倾朝野,而刘伯温掌管着御史监察职责,并且长久以来淮西勋贵对刘伯温恨之入骨,而胡惟庸也正是淮西勋贵的一员,所以胡惟庸害死刘伯温的可能性非常大。



那么,胡惟庸害死刘伯温有没有朱元璋的授意呢?我个人认为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当时胡惟庸为虎作伥已经让朱元璋很不满了,所以朱元璋秉承着欲使敌人死亡,必先使其疯狂的道理,尽力的收集胡惟庸违法乱纪的证据,其中就包括害死刘伯温,最后胡惟庸也被朱元璋处理了。


妙龄老翁谈历史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没有之一。

朱元璋得到天下后便殚精竭虑的希望大明长治久安,便制定了一些列的制度法令。

和所有帝王一样,朱元璋也需要帝王之术来平衡大臣之间的关系,先是刘基与李善长斗、后来是与胡惟庸斗。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一直掌握着主动权,我们知道在洪武13年的时候太祖取消了丞相这个职位,我个人认为,朱元璋是利用刘基来为取消丞相铺路,为胡惟庸这个小丑搭建舞台,时机成熟了,不需要刘基了也就可以杀掉了,不需要胡惟庸了,也就杀掉了,同时还干掉了丞相职位。

个人的一点小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