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過3800萬的“剩女”,需要被婚姻拯救嗎?

大部分中國人一聽名字《中國剩女》,就大體瞭解這部影片的內容主題,“剩女”這個名詞在21世紀初就風靡中國,是指年齡稍大沒有結婚的女性。隨著女性獨立趨勢越來越明顯,這個團體在不斷壯大,也備受關注。

中國超過3800萬的“剩女”,需要被婚姻拯救嗎?

這部紀錄片《中國剩女》,是兩位來自以色列的女性導演執導的,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去看這一個特殊團體的形成沒有評判和解說,只是選取了三位性格、家庭環境、年齡和職業等經歷迥異的女性,去多維度展現未婚中國女性的心理和狀態記錄。

雖然不能代表所有未婚女性的處境,但她們身上交織的真實的各種矛盾卻引人深思。

一、“剩女”該不該被拯救?

“剩女”這個在詞在2007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中,剩女成為171個漢語新詞語之一,是指已經過了社會一般所認為的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廣義上是指27歲以上的單身女性。

無論從社會還是個人角度,這個詞被裹挾了負面的色彩,“城市剩女”被稱為眼高手低扭曲的婚姻觀的產物,才會有來自社會波及家庭無形的壓力。

而事實上,這種大眾認知是片面的。沒有結婚的大齡女性有幾種類別,一種是獨身主義者,一種是不排斥婚姻,但沒有遇到合適人選,還有一種就是很想結婚,但束縛於家長或經濟狀況。

而這部《中國剩女》選的三位女性主角,是後兩種,對婚姻不排斥而到了27歲以上納入“剩女”行列中,鏡頭跟著她們走進家庭、閨房、朋友的視線中,去探索她們所陷入的種種困惑和矛盾。

“剩女”不該被列入某種需要拯救的人群?局外人看“剩女”是被動剩下的,落在被選之後的無奈人群,然而在當事人來看,卻只是自主選擇婚姻自由的結果,卻深深陷入社會、道德和自身生育條件下的困境中。

中國超過3800萬的“剩女”,需要被婚姻拯救嗎?

二、都市大齡“剩女”的婚育現狀

這部紀錄片中只選取了三位嚮往愛情和婚姻的女性,

1、一邊戰鬥、一邊逃亡生活

第一個女主名叫邱華梅,34歲,是一名在京律師。對於自己未婚的現狀,最大的焦慮來自山東老家的父母和姐妹親戚的逼婚。

華梅家是傳統的農村家庭,家有四位姐姐,作為家裡最小的一個,父母節儉幾十年供她讀書去北京工作。父親坦言,她是最讓人驕傲的女兒,雖然沒有兒子也在村裡抬起頭來。

可父母和姐姐依舊認為華梅不結婚是他們最大的心結,“不結婚,再幸福都不是幸福。”“不結婚的女人,都是不正常的。”“你就是讀書讀傻了。”……

邱華梅雖然一直抗爭,但內心還是十分心疼家人的關心,在城市裡一次次嘗試相親。

替兒子相親的大媽一聽律師,就立馬變臉:“要是我跟你吵架,你一下就搬出個民法啊,刑法啊什麼的來跟我吵,我能吵得過你嗎?”邱華梅令人驕傲的職業,在婚戀市場上就是十足的劣勢。

相親的幾個男士有的主要家裡占主導地位,有的需要北京戶口,邱華梅去諮詢凍卵政策,一切都拒之門外。

中國超過3800萬的“剩女”,需要被婚姻拯救嗎?

邱華梅並不快樂,尋找了心理醫生,掩面而泣她說:“好端端的日子過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不結婚的問題,過著一種戰鬥的生活,逃亡的生活。”

邱華梅代表著新一代獨立女性,她們受到高等教育,有高收入職業,結婚對她們而已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婚姻的前提是相互尊重,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她在這個社會中處處感到受排斥,困難重重。

一方面女性生存能力顯著增長、女性意識覺醒,一方面要受到傳統婚姻觀的壓制和束縛,兩方面難以統一是未婚大齡女性最大的困擾。

2、嚮往婚姻卻做不了主

第二位來自北京的電臺DJ徐敏,28歲北京女孩。28歲按照現代女性標準,不算大齡未婚女青年,但原生家庭過分干涉她的情感,使她無法走進正常的婚戀階段。

徐敏是個乖乖女,和父母說話從來都是聽之任之,相親會上牽手一個男孩,回來和父母說似乎不滿意也就不了了之了,在一次次相親失敗後,徐敏吐露為何這麼聽話,原來在她小時候,母親經常因為她不聽話,把她放在大街上,就走了。

她從此害怕母親拋棄她,如果聽話就不會離開,成為了她揹負一生的。在生活學業安排上,徐敏都可以聽話,但在選擇男友的感情上,她在母親拒絕了幾次之後,爆發和母親攤牌,還是遭到了媽媽的質疑,並終究以愛為緘口。


中國超過3800萬的“剩女”,需要被婚姻拯救嗎?


徐敏和原生家庭關係看起來貼合度非常高,卻是在婚戀問題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分歧。找一個媽媽喜歡的才是最重要的,背後的根源是沒有獨立的人格,父母支配下的人生,壓抑自身擇偶權利,也錯過一次次情感釋放,是對婚姻期待的毀滅。

3、向現實妥協,或許不意味著失敗

第三個女主叫蔡琪,36歲,是一名大學老師,父親是大學教授,但不幸早逝,母親只希望她可以走正常人走的路。

她和男友都很猶豫,年齡、家境似乎都不太符合傳統婚姻觀念,雖然在大齡進入談婚論嫁的階段,但也為種種隱患而擔憂。

但他們最終選擇彼此誠實面對了自己的問題,做出了妥協,進入婚姻。她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人生大事結婚生子,各自為愛退讓,結合成為小家庭。

蔡琪在和學生分享自己心路歷程時,語氣平靜地承認自己的生活沒有婚前有趣,但現在的自己是“幸福”的。

蔡琪的婚姻在很多人來看都是不幸福的,像是一種無奈後的放棄。但在課堂上,一位學生問她:“你為什麼言語之中會對婚姻透露出它是一個成功的結局?”

中國超過3800萬的“剩女”,需要被婚姻拯救嗎?


她回答到:“我只是說階段性來看,我現在很快樂,在我沒有結婚之前,我的生活很有趣,很豐富;結婚之後,生活沒有那麼有趣了,很多時候真的很無聊,但是……更幸福了,更美好了一些。

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有電視劇中展現的雙方歡天喜地的婚姻結合,簡單的一句“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圓滿結束。現實就是真實而殘酷的,矛盾而雜亂的,人生選擇沒有對與錯,一切結果的好壞都在於過程的努力和堅持。

蔡琪在影片裡看起來最沒有故事衝突,但確實代表了大多數女性,一直奮力爭取著獨立和自由,最後發現誤入的婚姻也是不錯的選擇。

三、社會和個人價值觀不平衡是“剩女”壓力來源

1、她們被賦予了期望,但不是自己想要的

影片中邱華梅去婚介中心輸入條件,她希望男方能夠尊重她的想法,工作人員則以過來人的口吻告訴她,選擇婚姻就不能選擇不生孩子,以及“你的性格還是稍微有一點硬,要柔一點。

進入所謂的婚戀市場,每個人變成了可以量化的“商品”,而“剩女”一次次被眾人提醒“你應該如何……”言外之意,錯過了最佳時機,就要學會彌補機會,降低標準。


中國超過3800萬的“剩女”,需要被婚姻拯救嗎?


這是中國現狀中最令人不安的成分,每個人都會對她們指手畫腳,又賦予了所謂標準女性的期望,企圖幫助她們回到正軌,走向婚姻和生育迷途歸返。

然而這樣的“不友好”態度,讓她們時刻感受著壓力,內心中“自我”一直在咬牙奮起反抗,一邊戰鬥世俗的眼光,一邊想要逃亡到無人的角落。而這樣狀態下,使她們陷入了自己的“堅持”。

2、她們被生育年齡限制了選擇權

“如果你現在戀愛,最起碼要一年。再懷孕就35歲了,到36歲生孩子已經算是高齡產婦了。”

當邱華梅表示自己可能會選擇不生育時,婚戀中介工作人員難以置信地反問,“你會有這種想法嗎……你是有要男方接受你不生育的想法嗎?”

她很明確自己現階段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她似乎已經不在意剩女這樣的稱謂,也在努力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但她逃不過女性生育年齡的限制。

中國超過3800萬的“剩女”,需要被婚姻拯救嗎?

36歲以後是高齡產婦,像一道生死線,會把像她這樣未婚大齡女性,推向緊急結婚狀態,似乎生育才是女人最後的圓滿,婚姻只是一道贏取生育的門檻權利。

超過了最佳生育年齡的“剩女”們,在眉睫的快速結婚輿論中,她們生理和心理上上了雙層枷鎖。

3、她們努力贏得自我,還是選入擇偶標準的狹窄性

擇偶梯度理論是指男性擇偶向下找,女性擇偶向上找。因此女性在學歷上和職場上每上一個臺階,在擇偶中可選擇的餘地就越小。

所以現代都市婚姻出現明顯的性別分化——高層次的女性和低層次的男性都面臨著擇偶困境。擇偶梯度效應表現在女性身上是提高效應,女性尋找伴侶時都願意選擇比自己年齡大、比自己學歷高和收入高的男性。

中國超過3800萬的“剩女”,需要被婚姻拯救嗎?

因此,自身條件優秀的女性在擇偶時的範圍反而變得狹窄,都市中年齡高、學歷高、收入高的“三高”剩女群體便是一個有力的例證。

就像影片中即便是蓋琪和男友已經結婚,她的女性朋友在和她談論擇偶的標準時,仍然會說,“如果是我的的話,我還是會找比我年長的。我喜歡男生比較有經驗,能夠主導。”

雖然當代女性已經全面參與社會公共生活,但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或者說男強女弱的婚姻模式烙印依然存在。

四、 “剩女時代”引發的現實思考

社會學家李銀河曾對 BBC 中文表示,中國社會單身的趨勢在上升。女性要求婚姻自主、自由的呼聲也越來越強,越來越關注這些話題,“過去好像每個人都要結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但是現在許多人主動選擇單身,這在中國是罕見的變化”。

所謂剩女,就是沒有走進婚姻的單身女性。那麼,到底是剩女拋棄了婚姻,還是婚姻冷落了剩女?在我們為剩女擔憂如何才能幫助她們儘快走入婚姻的同時,卻有剩女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何我們一定要走入婚姻?婚姻究竟是什麼?它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中國超過3800萬的“剩女”,需要被婚姻拯救嗎?

大眾對剩女現象的誤解,從社會學角度解讀剩女僅僅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一個社會問題。

“剩女”這一群體角色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當今社會價值多元化的一種體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代青年的婚戀心理特徵,揭示了當今社會婚姻功能性的弱化。

記得在一期《圓桌派》竇文濤問俞飛鴻,“你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來一直單身到現在呢?”

俞飛鴻回應:“我不覺得單身或婚姻對我來說是特別困難的選擇題,我覺得哪個舒適就處在哪個階段。“

隨後她又補充:“我身邊很多朋友,我覺得他們精神世界很豐富,當然他們是男性,我覺得這個不能單獨把男性與女性分離開,女性單身就會不正常嗎?我不覺得”。

尼采有句話說得好,“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點,因為我們始終要失去它”。情感同樣如此,如果單身很幸福,為什麼要選一段將就的婚姻?而目前不結婚,不代表不婚主義,而是沒有遇到合適的人選。

女性有權利但是被“剩下”卻是一種個體性的事件。“剩”不但是社會的產物,同時也是個人的選擇。無論結婚與否都應該努力追尋自己人生的價值,這才是影片想要表達的。

所以,將大齡未婚女性稱之為“剩女”並不確切。從婚姻市場的供給需求來看,她們很難說是被剩下的。很多情況下,未婚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或者是一種當下沒有匹配到合意對象的暫時狀態。與其對“女人優秀了就找不到對象”這樣一個偽命題條分縷析,還不如去探討怎樣提高婚姻市場的匹配效率。


中國超過3800萬的“剩女”,需要被婚姻拯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