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剩女》鏡頭下的真實“剩女”:她們一直在努力的與世界和解


《中國剩女》鏡頭下的真實“剩女”:她們一直在努力的與世界和解

中國剩女

在如今的時代,大齡剩女已經成為了一個流行詞彙,而且單身獨立的女性,也越來越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

在瀏覽網頁的時候偶然間發現一部紀錄片《中國剩女》,這部劇是以外國導演視角來看中國大齡剩女的紀錄片,沒有過多的主觀評價,只是記錄女主們的日常生活與內心獨白。

她們是來自不同領域的職場精英,有著各自不同的精彩生活,也有一些瑣碎的煩惱,乍一看去,她們和一般的女性沒有任何區別,但除了那個身份——單身。

這部紀錄片上映後,作為一部冷門題材的紀錄片在豆瓣上取得了7.8分的成績著實不易,這部電影中記錄的是三位在北京的大齡女性,她們在工作上都取得矚目的成績,唯一遺憾的是遲遲沒有進入婚姻,面對家庭的壓力以及身邊人戴著有色眼鏡的歧視,壓得她們喘不上來氣,他們在各自的生活中一邊抗爭,一邊妥協。

影片中三位女性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目前絕大多數大齡未婚女性的深層次原因,面對家人的不理解與逼迫,面對這個社會頭來的不友好的目光背後,她們不斷的與自己、與家庭、與這個社會抗爭。

但是,隨著周圍不友好的目光越來越多,她們也在不斷的抗爭的過程中成長,學會了自我和解、學會了認真的看待自我意識的覺醒。

本篇文章就透過對三位“大齡剩女”的觀察,去發現她們單身的矛盾原因,從而解讀這部紀錄片所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思考。

《中國剩女》鏡頭下的真實“剩女”:她們一直在努力的與世界和解

一、三位大齡剩女代表了三種矛盾

邱華梅——當新思想意識遇到了傳統觀念

34歲的她來自農村,曾經是全家的驕傲,如今卻成為全家的敵人,五個姐妹中,只有她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走出農村來到北京,擁有令人羨慕的律師身份,但是她依然保持著樸實無華的氣質,該紀錄片剛開始是她走進一家相親機構。

我並不覺得你是傳統意義上的美女

並且你年齡大了

如果你自己覺得你還很年齡,這些都是你自欺欺人

面對機構紅娘提出的咄咄逼人的問題,她下意識的皺起了眉頭,機構紅娘代表的是中國傳統的女性思維,女人就應該結婚、生孩子,在家相夫教子,而邱華梅卻是新時代新思想的代表,所以在面對的機構紅娘的問題時,她反問道:為什麼不可以呢?

顯然,邱華梅在價值觀上,就和傳統女性有著明顯的差異,這樣是她一直保持單身的原因,她的思維已經不再傳統的男權思維,她追求的是平等與尊重,當機構紅娘問她與前男友有什麼矛盾時,她一臉嫌棄的說對方完全不做家務。

其次,在我們印象中,家是什麼?家是溫暖的港灣,有父母的呵護,在外邊受委屈了,傷心了,難過了,家是最好的療養地。

而對於邱華梅來說,家庭從沒有給予過她支持和理解,反而是她的另一場噩夢。

父親的恨鐵不成鋼:“你讀書讀傻了!”

母親的氣憤至極:“不結婚可不得就得判刑”

連姐姐們的也惡語相向,全家人的槍口對準她,她一個人顯得單薄又無助,毫無招架之力,索性低頭不語,獨自默默吞下鹹澀的淚水。

她並非不願意結婚,也不是不渴望婚姻,相親、婚姻機構以及公園的相親會,她都會以開放的心態,願意去嘗試,只是面對對方的優越感,她選擇不將就。她也曾說自己:一邊戰鬥,一邊撤退!

所以不難看出,她新思想意識的覺醒,與中國傳統的愛情觀、婚姻價值觀完全是對立的,並且是無法調和的矛盾。

《中國剩女》鏡頭下的真實“剩女”:她們一直在努力的與世界和解

徐敏——當自由戀愛遇到了家長阻礙

她是一位北京土著女孩,有車有房,是一名播音主播人,看似大大咧咧的背後,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恐懼與被強權支配的潛意識,堅強的防護罩下,是一顆不堪一擊的脆弱心靈。

她去參加相親大會,遇見了不錯的男孩,但是母親的一句話讓她不得不放手。她需要母親的認可,母親不喜歡的,她沒有反抗的勇氣,因為這種從小到大的條件反射式的順從行已經深入她的骨髓,她沒有自己的主見,也從未被允許有,所以母親喜歡的她才可以繼續交往下去。

壓根就不是找不著對象。我媽特別挑,我找的,人家都覺得不好。覺得人土什麼的,我都服了。

這是徐敏在紀錄片中的心聲吐露,她的相親對象以及婚姻,是由母親決定的,而非自己。

長期被壓制下的徐敏,不得已選擇去看心理醫生時,當她閉著眼睛,含淚說出:“媽媽,別丟下我”,此時此刻的她令人心疼,如果可以,真想去抱抱這位姑娘。

徐敏可能是三位女性當中,內心最渴望愛、渴望婚姻的一位,但是她與家庭之間的矛盾,卻是始終橫亙在她的面前,即便是遇到自己的“心動男孩”時,她仍然邁不出這一步。

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是抑制著徐敏“愛別人”的慾望和能力,儘管後來她也清晰的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沒辦法,行動的阻力要比認識事情本身的難度,高出一萬倍不止。

《中國剩女》鏡頭下的真實“剩女”:她們一直在努力的與世界和解

蓋綺——當寧缺毋濫遇到了自我妥協

出身高等學府的她氣質非凡、優雅知性,是一位大學教授,她本是對婚姻有著美好的憧憬和極高的期許,若是大齡剩女中有一類屬於寧缺毋濫型的,那她一定就是此類型。

但是突如其來的災難,改變了這一切。父親一場重病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她原本高傲的頭顱低了下來,原本遨遊在在廣袤天地的心落到地面,她開始面對現實,放棄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

父親的離世,讓母親和她的內心都受到極大的創傷,母親希望36歲的她能儘快結婚,她也終於意識到自己不再年輕,放下了曾經的執著與堅持。當遇見一位小她幾歲,並且條件與她相差千里的男子,也願意嘗試交往,並且為了他從北京調去廣州一所大學任教。

她是三位女性中唯一一位妥協的。婚禮當天的她看上去落寞又孤單的坐在婚床上,空洞的眼神望向遠方,思緒不知飄向了何處,從她並沒有多少喜悅的表情,可以感受到她內心不捨但又無可奈何的複雜情緒。這場婚禮也是她與過去的自己告別的儀式,讓她從此過上看似“幸福”的生活。

從她的話語中,可以感受到她最終選擇了自我妥協時,內心那份糾結與痛苦,蓋綺本是一個堅持己見、抱著“即便是沒有也不能湊合”態度的女性,對她而言,自我妥協所帶來的的傷害,等同於對自我意識的毀滅性打擊,不光是蓋綺,這種傷痛放在任何身上都難以承受。

《中國剩女》鏡頭下的真實“剩女”:她們一直在努力的與世界和解

二、透過《中國剩女》,發現導致大齡剩女的原因

1. 女性經濟的獨立

傳統意義上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已然成為過去,過去的女性主要任務是賢惠淑德,在家相夫教子,她們沒有收入,經濟的唯一來源是丈夫。女性嫁人便是找到一張長期飯票,長期的男權思想導致男性在家庭地位優於女性。

新時代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普遍大幅提升,她們可以自給自足,並且生活質量不低。對婚姻的需求自然也會發生轉變,更願意追求平等與尊重的婚姻,這就大大增加婚姻匹配的難度。

運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講,人的的生理和安全以及社交需求都可以自己滿足時,那需求的層次會繼續上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神層次的需求,既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隨著女性思想和意識的覺醒,婚姻的需求層次已經從最底層上升到高層。

紀錄片中的邱華梅也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她對自由婚姻的追求,她的寧缺毋濫,依然成為大多數人們眼中的異類,她痛苦,她不甘,但又不願湊合,向現實妥協。

《中國剩女》鏡頭下的真實“剩女”:她們一直在努力的與世界和解

2. 女性生活的自由

一個人的時候,可以隨時約閨蜜逛街,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一個人坐在咖啡館靜靜看書寫字,習慣了自由的生活,擔心多了一個人後自由的時間會大大減少。

走進婚姻,也就意味著自由時代的結束,要結婚生子,要處理家務瑣事,還有應付兩大家庭的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這是新時代女性不願面對,不願接受的。

邱華梅是典型的嚮往自由的代表,她最終選擇出國留學,不難看出她有一顆追求自由的心,若不是心之所向她絕不會降低自己的要求,即使面對家人以愛的名義對她進行的親情綁架。

若問一個女人,她最嚮往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的?她大概率會說出一句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實現卻太難,因為這種方式的背後必定是難以想象的心酸與苦楚。

所以做到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對於絕大部分無法做到的女性,心裡都會有留有一隅,擱置著自己小小的秘密,那是對自由的期盼。

《中國剩女》鏡頭下的真實“剩女”:她們一直在努力的與世界和解

3. 走不出原生家庭的影響

還有一部分遊走在婚姻之外的女性,她們並不是不希望進入擁有婚姻,擁有屬於自己的小幸福,但是她們內心有種無法掙脫的深深恐懼,讓她們懼怕婚姻,無法處理不好兩人的關係。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的影響遠遠超過想象,若是遇見徐敏母親式的強勢母親,孩子往往會缺乏獨立性,對事物缺乏自己的判斷,做決定需要有旁人的支持才能,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感受到愛,更有安全感。

劇中的徐敏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母親命令式的語氣與威脅,在她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使她從小便明白一個道理:若是不聽母親的話,就得不到母親的愛,會被拋棄。這種潛在的意識在她成長過程中如影隨形,她卻渾然不知。

所以在面對找對象這件事也不例外,母親的話就像聖旨,她無理由的順從。期間並不是沒有遇見合適的人,若是母親說不即使她喜歡也會選擇放棄,導致她幾段感情都不得善終。

這部紀錄片中徐敏不只是她自己,而是一群人的縮影,原生家庭也是一部分女性無法走入婚姻的很重要原因之一。原生家庭對孩子婚姻的影響,雖然表現形式不一樣的,但是本質上都是因為原生家庭,讓她們始終無法接受和正常的走入一段婚姻之中。

《中國剩女》鏡頭下的真實“剩女”:她們一直在努力的與世界和解

三、劇中三位大齡剩女的結局以及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1. 紀錄片中的三位女性, 她們或反抗、或妥協,都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處理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邱華梅最終選擇出國讀書,不管是對新生活的追求也好,逃避現實也罷,當她騎著單車走在小路上,不用面對被逼婚的她像是拜託了桎梏枷鎖,摔落了身上的沉重包袱,讓她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走的更加輕快。

徐敏鼓起勇氣找媽媽談判,但是均已失敗告終,母親對她的感情綁架是她始終無法掙脫的牢籠,但是她敢於質疑媽媽說明已經意識到問題,這也是她向前一步的表現,有了好的開始,也希望她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裡,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蓋綺是選擇妥協的一位,她因為婚姻調到廣州一所大學擔任教授,開始了相夫教子,擁有自己簡單的小事業。她在給她的學生做分享時說道:

我從來不認為婚姻是個幸福的結局,只能說現階段我很快樂,沒結婚之前我的生活豐富多彩,結婚後生活變得不那麼有趣,甚至大多數時間很枯燥無味,但是我更幸福了,我總得捨棄一些東西,我也從未期待有完美的結局。

《中國剩女》鏡頭下的真實“剩女”:她們一直在努力的與世界和解

2. 《中國剩女》帶給女性的兩點思考

《我是剩女》這部紀錄片是比較冷的題材,到目前為止很少作品設計到此類話題,但是剩女這個詞自2007年出現在教育部發的報告中以來,便成為熱詞,話題的熱度也與日俱增。

這部影片是通過三位大齡剩女,面對的來自社會和家庭壓力,於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她們有選擇在戰鬥這條道路上堅持下去,絕不放棄,有的反抗之後被判無效,在尋找自我的救贖之路上繼續探索,還有的通過迎合大眾的眼光,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一)女性自我價值的重新定義

女性時代的到來,女性意識的覺醒還未得到大眾的認可之際,這部劇給我們帶了新的思考與對女性的定位,暗含了對男權思想的批判與諷刺,甚至是超越,來自社會,家庭以及社會是大齡剩女群體巨大的挑戰,從屬上升到主導地位的轉變,也讓女性對於自己的價值進行重新的思考與定義。

這部影片最大的價值在於,在中國擁有幾千年的男權思想的影響下,女性的價值往往被忽略,如今她們有獨立的思想能力,有自我判斷能力,更有選擇的能力。希望這個社會能對她們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尊重。

(二)鏡頭下真實的大齡剩女,如何與這個世界和解

影片以紀錄片的形式,將三位大齡剩女的真實生活現狀鮮活的呈現在人們面前,她們每個人都代表一類群體,通過言語的表達,通過家人的冷嘲熱諷,通過眼神的無奈讓每個人物形象都更加飽滿,更具有表現力和生命力,她們的結局也反映了大齡剩女的不同選擇的結局。

邱華梅堅持自我,坐在教室裡的她,平靜、從容,用行動告訴所有人,沒有婚姻一樣可以很幸福;徐敏則是試探性的向前一步一步艱難前行,與母親的衝撞過程中,尋找到一條清晰的認識自己的路徑,這也將成為她新的人生的開始;蓋綺的妥協也是她給自己、給母親、給這個世界的交代,雖然痛苦,但也尋找到一種平凡的小幸福。

她們三個身上可以窺見千萬人的影子,她們不僅僅是她們自己,更是代表了新時代女性對社會的呼籲與吶喊。她們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妥協也好,抗爭也罷,都是她們選擇的與世界的和解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生活,她們無論選擇何種方式,都是她們用盡全力後所作出的決定,都理應受到尊重與理解。

《中國剩女》鏡頭下的真實“剩女”:她們一直在努力的與世界和解

結語

這部電影通過三位女性告訴我們女性追求的婚姻,不再是傳統意義的婚姻,而是新時代下精神契合的精魂伴侶,女性敢於憑藉一己之力對抗這個世界,這是一種沉睡的新式思想的覺醒。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正在漸漸遠去,女性可以追求自由,追求獨立,也可以在生活和職場的擁有一席之地,而不是僅僅作為男性的附屬物品。在這部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邱華梅,她將成為眾多新時代女性的追求,即使全世界來反對我,我自有我思想。在世俗眼光中,她顯得如此突兀,成為攻擊的對象,但是她扛下了所有,用自己的信念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在這個新時代,在我看來大齡剩女並不是一個貶義詞,更多是一種新思想的標識。



恬小圈簡介:

一個80、90的綜合體,愛寫作,愛讀書。

希望這些文字能給你帶來一點靈感,一點收穫。

如果喜歡我的文字,請記得關注我,我們一起成長,走向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