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之战是因为陈余“太菜”,韩信运气好才取胜的吗?

青眼历史观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他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刘邦的半壁江山都是韩信帮忙打下来的。

在兵法中,有这样一条“列阵证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这是为了保证士兵们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陷于绝境。但是韩信就曾用过一次兵法大忌,以少对多,不仅没有败逃,反而大获全胜,这“背水一战”也被后人广泛流传开去。

当年韩信带着不足一万士兵与赵军近20万大兵对阵,如此悬殊的兵力,本来就少有获胜的可能。韩信在观察了地势之后,将人马分成了两队,一队背靠大河,没有撤退的余地,一队作为先锋,与赵军打了起来。当韩信部队佯装不敌退守时,自以为胜券在握的赵军全军出击。没想到韩信部队因为无路可退,所有士兵拼命作战,赵军竟然一时无法攻下。而另一边,韩信布置好的军队带着军旗袭进赵军营地,将赵军大营插满己方军旗。赵军士兵一看,以为营地已经失守,纷纷落而逃,而韩信就这样取得了胜利。

不得不说,韩信真是英勇果断,有胆识,有谋略。不过虽然这一战术让韩信取得了成功,被后世奉为经典,但是无人敢学习这一战术。实在是此战术存在着很多大的变数,一不小心就会全军覆,由此也可以看出韩信的能力来。


嘉述话历史


肯定的回答按理说,居高临下,魏军一来就从山上扔石头圆木,射箭什么的,不但可以消耗魏军而且魏军想要进攻还得爬山,光克服这个势能就要费大力气,还别说进攻了。

看起来似乎不错,但我刚才就想到,就跟电视剧说的一样,此山非彼山,陆逊和马谡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作战目标也是不同的。

街亭的山不是悬崖峭壁,而且山上无水源,也就是说没有补给。悬崖峭壁的话,扔石头会起很大作用,但是那种普通的山其实这个不是很难躲避,你扔石头我离远点就行。普通的山那种抛物线,这种高处坠物可能效果不大,何况很难瞄准,所以杀伤力也不会高。而且作战目标不同,陆逊是要消耗敌人,马谡在街亭是要守住。吴军在山上丢了石头就可以跑,马谡的汉军扔光了石头还要继续防守,何况山上无水源军士也人心惶惶的。魏军不怕拖时间,他们只要在山下等着汉军把武器粮草水源都消耗完了就可以不战而胜。而且魏军还放火烧山,这些烟气就足够把人弄得丧失战斗力了。但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魏军根本不需要贴脸跟汉军打,根本不需要上山跟汉军死磕然后在上山过程中被石头圆木减员大半,他们只需要团团围住让汉军消耗完给养不战自溃就行。所以马谡以为他会在魏军攻山的过程中大规模消耗魏军,但事实是魏军根本用不着攻山,他们只要包围住汉军就是胜利。

我大概就是这么想的,可能还有不对的地方,望各位大佬指教。

补充一下,昭烈皇帝也真是个老江湖啊,打仗虽然不行,看人却很准。他看准了诸葛亮可以托孤,也看准了马谡:“吾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宜察之”,真是厉害了。


一个恶毒的90后婆婆


这个结果的原因韩信在战后说过 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事实上韩信当时完全是在极度劣势下的豪赌,运气的成分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如果背水一战的士兵没有激烈抵抗而是立即投降,而负责占领陈余兵营的士兵没有及时达成目标,错失时机怎么办?孙子云,兵者诡道也


万岁1148858845


韩信背水之战说的就是井陉之战,韩信、张耳率兵攻打赵国,韩信兵数万,赵兵号称二十万。两者兵力如此悬殊,是陈馀太菜,韩信运气好吗?我觉得有这个成份。

陈馀失败的原因

  • 为人迂腐。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说好听点就是率真,这要是西周或春秋可能还会称赞一下德行,都已经经历了战国洗礼了还这么迂腐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 不听劝谏。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鬬,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闲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鬬,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有好建议要听,人贵有自知之明,菜还自视过高输也就理所当然了。

韩信胜利的原因

  • 侦察到位。
韩信使人闲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韩信侦察到了陈馀并没有采用李左车的策略,要不然可能要无功而返了。

  • 战略得当。

由于韩信统领的是新军,还未经过系统的训练,只有不留后路,才会人人争先。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先诈败,丢弃旗鼓引赵军争乱,然后以奇兵袭击赵军大营,换掉旗帜,这样赵军前面打不赢,一想退回来又以为老巢没了,两边一夹击,赵军大败。

井陉之战的结果

井陉之战,陈馀面对韩信显得呆板,而又守着自己儒者义兵那套;韩信侦察到位,策略得当,在实力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运气成份在内。


胖胖的老公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命大将韩信领兵攻大赵国。赵王带了20万大军在太行山井陉口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1万2人马。

井陉口是一道狭隘的。要通过是风险极大的。赵王手下谋士“李左军”建议一面派兵抄小路截住汉军的粮草和辎重。韩信的军队没有粮草和后援,就一定会兵败。

可惜大将军“陈余”太过自信。并没有采纳李的建议。认为自己兵多将广,又占具有利地形。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交锋。

韩信得知陈余没有采纳李的建议,心中窃喜。其实当时就在汉军内部的士兵,也有人担心没有胜算的把握。

韩信为了打败赵军:定了两个策略

①旗兵亦是奇兵

②死兵亦是活兵

韩信命两千人,每人拿一面汉军红旗,隐蔽在山道上,等赵军倾巢出兵时,偷袭赵军后方,然后在赵营插满红旗。

韩信为了诱敌倾巢而出,玩了个兵家大忌,背水布阵,这样意味着没有退啊。将士们更会拼命作战。

交战后一起按着韩信的计划完成。

最终韩信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总结。陈余太过自信,所谓骄兵必败。另外韩信用兵如神。所以陈余兵败是不可避免的。


阿維閑談


背水一战韩信真正取胜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

其一,韩信背水一战的目的是为张耳的“奇兵”创造时间和空间,为的是“进攻”,而马谡驻守街亭的主要目的是“守”,在这两种情况下,身临绝境中的士兵心理自然会不一样,一个是主动出击,一个是被动防守,其结果当然会不一样了。

其二,韩信在军中有绝对的威信,此时的韩信早已成了一位统领千军的大将,士兵们对韩信充满信心,无论韩信怎么指挥,士兵们都坚信一定能打赢这一仗,而马谡此前从未单独领兵,士兵们对马谡的能力有所怀疑,这种心态的不一样也是导致最终结果的一大原因。

其三,受到韩信背水一战的影响,后人对这种战术已经有了经验和教训,加上张郃也是一代名将,对于这样的战术早已有了破解之法,因此当马谡开始打算用背水一战时,其实早就败局已定了。



小皮说历史


背水一战发生在井陉关,汉军统帅韩信破釜沉舟,背水列阵,以不到两万新兵,一个上午的时间大破赵军二十万主力,诛赵相陈馀,擒赵王赵歇,名闻海内,威振天下。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背水一战缔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这个奇迹绝不是仅仅是因为陈馀的愚蠢和韩信的运气共同造成的!

韩信之所以能赢得背水一战,完全是靠着他巧妙用间、变易主客、阵势互换、奇正配合、疑兵示形、通盘计划,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一点一点地创造胜利的可能性。

首先在于他对人性的洞悉。求生欲是人的天性,处于生死一线的“悬崖边”,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人心底往往能激发出强大的求生潜力,这潜力一旦爆发,往往能产生强大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是他善用情报战和谍报战,暗中收买陈馀身边人员报告假情报谎称自己只有几千人马,使陈馀产生轻敌思想,从而对战局做出了错误判断,决策失误。事实上韩信兵马近两万,暗中安排了一路伏兵,关键时刻发挥奇效!





九千一生14


韩信,是谋战派的代表人物,他是让战争变的简单的战术天才,他可以让胜利水到渠成。

韩信打的仗,看似都很简单,几乎都是一边倒的胜利 。

韩信之所以厉害,是他知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待战事,慎之又慎。

韩信可以把战争当成一个精确的、可以计算、可以推演的数学题,充分考虑到天时、地利的客观因素 ,敌我双方虚实,韩信最爱做的就是揣摩对方将领心理,如果我是对方主帅我该怎么打这些主观因素,把这些因素都放到军旗推演上,反复推演,算到了战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并给出应对方案,所以说未开战前,战争已经在他的脑子里打了无数遍,当真打起来时基本都是按预定方案进行,是战前反复推演的结果,是庙算多,先胜而后求战。韩信能做到,临战时的敌我双方态势透明。

今天,具体说说韩信的经典之作---井陉之战,三万汉军对二十万赵军,依然是削瓜切菜一般,只半日就打败了陈余20万大军,可谓神乎其技,于是好多人就爱说是韩信运气好,而事实上这一胜利是精心细致的战前准备的结果;在这样的准备下,韩信一定要把汉军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把赵军的弱点都充分暴露出来,战争过程和战前推演完全一样,胜利就水到渠成。

根据一些简单的史料记载,妄自一下揣测韩信的推演过程及作战方案

为了容易理解,暂且把作战方案分为敌、我两部分

第一,知己,做好自己,准备正面应敌。

韩信了解汉军的情况,一群缺少训练,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而且只有3万人,只能把汉军的这些新兵投入死地,使他们没有退路,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的放开膀子干,如果只是简单的把这些新兵放到死地,那韩信就不是兵仙了,他肯定知道这些新兵的恐惧,为了给这些新兵减压,以增强战胜赵军的信心,韩信肯定做了战前动员,讲话内容我不好揣测,史记上只记载:“今日破赵会食。”意思是说早饭大家都不用吃太饱,一会打赢后去赵营喝酒吃肉去,一下子可以缓解这些新兵战前恐惧心理。韩信对对新兵的心理按摩,加上背水列阵毫无退路,彻底的让新兵丢掉了恐惧心理,激发出了的杀气,尺度的把握恰到好处。

第二,对敌。

要想充分暴露赵军弱点,最好瓦解敌方士气,把敌人引到包围圈,那么三万人如何能包围20万人?虚虚实实,多插旗帜迷惑敌人,占据道路两侧高地多设伏兵!

1、知敌在于用间,韩信打探到陈余不用李作车之谋,《史记》中记:“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韩信对情报是极为重视,这是知敌的关键,

在汉军里,最了解赵军情报的应该是原来与陈余有刎颈之交的张耳,韩信肯定会用好张耳这个人的,甚至后来汉军2000奇兵轻易拿下赵营,都可能有张耳布置的内应配合。

2、奇兵

先派出两千轻骑埋伏在赵营侧方,这两千轻骑兵每人拿一面汉旗,等赵军全军出击后,这两千奇兵攻进赵军营地后,拔掉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旗;两千旗帜是很多的,让赵军以为汉军人数众多,本来以为汉军只有三万,突然多出这么多人,对赵军士气上是个巨大的打击,这肯定要输了,赵军在和背水的汉军作战的时尚且不能取胜,何况又多出这么多汉军,赵营被汉军攻下,,陷入前后夹击之势,赵军士气受又一次打击。

3、正面诱敌,疲敌之计,消磨敌人锐气。

孙子兵法云: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意摆出貌似愚蠢的背水鱼鳞列阵,让陈余觉得韩信不过如此--骄兵之计,让陈余轻敌,觉得胜利就在眼前,唾手可得,为后来陈余急于求成,全军出击留下心理铺垫。

韩信通过用间,了解到陈余想迅速,打败韩信,生擒韩信,急于求成的心理,故意露出破绽,引诱陈余来攻。于是摆好鱼鳞阵后,就带领少部分兵力人去赵军阵前挑战;简单交战后,佯装败退,陈余一看活捉韩信的机会了,直接梭哈,20万大军全上,汉军就3万人,就是踩也能踩死他韩信,从赵营到背水列阵处有30多里路,也就是说,汉军只用几千人就把20万赵军拖到汉军列阵处,急行军追击30里足以把20万赵军变成疲惫之师

本来是汉军攻赵军的,现在韩信用自己做诱饵,把赵军引到背水列阵处,拖成了疲惫之师,而汉军士气正盛,以逸待劳。找军士气又一次被消磨

背水列阵处,韩信一定是精心挑选的,迎敌正面肯定狭窄,无法展开大量兵力,使得20万赵军的兵力优势无法发挥。

4、伏兵。

韩信攻打赵国的军队,总共是三万人,背水一战列阵的,有约两万人。除了这两万人,加上拔营的两千奇,诱敌的几千,剩下的兵力,应该都做伏兵。

《史记》上记载:“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擒赵王歇。”

这里的夹击兵力,是专门埋伏在赵军回退的路上,不断冒出来,骚扰赵军,赵军胆战心惊,不得一时安宁,并最终导致心理总崩溃,最终形成恐慌心理,成为只知道逃命的溃军,20万人就像一群羊一样拼命像逃亡,自己就会出现踩踏,汉军气势如虹,要做的就是追杀绵羊。

赵军士气被消磨干净,只有逃跑了

韩信通过以上几点仅仅三万人,造就了20万赵军被包围的态势,击垮赵军信心,营造出了胜势。

正如孙子兵法说的:姑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刃之山者,势也。

看似不可能的巨大胜利,是韩信在知己知彼,战场透明的情况下,通过谋略,让胜利变的简单,绝不是什么军事小白说的,韩信运气好,而是实力的体现



历史长风


既不是陈余“太菜”,也不是韩信运气好,而是韩信运筹帷幄的结果。

人们通常只是记住历史的结果,却很少深究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

除了韩信之外,历史上背水一战没有第二人成功过。为什么?背水一战这碗鸡汤不知害了多少人。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

韩信带兵五万,面对陈余二十万。韩信在抵达阵前的头一天晚上,秘密派遣樊哙带领两千人埋伏在陈余侧翼。并嘱咐樊哙,必须看到陈余倾巢出动之后,方可突袭陈余大营,插上汉军旗号。

然后第二天对敌时,命一万士兵先过河背水列阵,陈余军大笑,没有妄动,等待韩信过河,想一鼓全歼,这些都在韩信意料之中。韩信最后过河,过河后即发起攻击,背水而列的一万人不动。等韩信鏖战到顶不住的时候,率汉军后撤,有序退入背水列阵的一万人组成的弧形阵地。然后统帅众人继续作战。陈余久攻不下,召集后续部队倾巢出动,誓把汉军推倒河里。

此时樊哙率两千人突袭占领陈余大营,遍插汉军旗号。陈余与韩信久战之后无法得手,于是退回大营暂歇。却发现此时营寨已被汉军占领。韩信借机挥军掩杀,与樊哙两面夹攻,陈余大败,兵马自相践踏,死伤无数,一举被韩信扫平。

此役韩信算计十分精准,因为这五万人马并不是他亲手调教出来的,是刘邦临时拨给他的,所以必须背水一战才能发挥战斗力。但是背水一战是有前提的,就是你败退之后得能稳住,这样才会爆发惊人的战斗力,如果只是败退,人在没有反应的情况下一定是争相逃命的。这个时候就看出来先前背水列阵的那一万人的作用了。若是没有那一万人事先背水列阵,一来麻痹对手,使对手骄狂。更重要的是这一万人缓冲了首次攻击未果之后的态势。当然首次攻击未果也是韩信有意诱使对方倾巢出动。

韩信对兵员,对对手,对环境都把握的很精准,尤其是对手的心态把握得极其精准,所以才能打败陈余。古代双方对阵,如果你不让对方看到大获全胜的可能,对方绝对不会倾巢出动主动决战的。

陈余军队在发现被樊哙偷袭大营之后,心态瞬间崩溃,这也是韩信五万全歼二十万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韩信选择的时机多么精准,对敌军心理的掌控多么到位。

这些真实的过程都隐藏在背水一战这碗鸡汤的后面,韩信绝不是靠运气获胜的,韩信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天纵奇才。“兵仙”的美誉绝对是实至名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